為醫改日漸深入提供助力
從去年國家正式公布新醫改方案至今一年過去了。在被形象地比喻為“一頂、四梁、八柱”的新醫改方案中,信息化作為其中一大支柱,成為醫改的重要支撐力量。
一年的實踐也證明,信息化為全社會醫療改革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巨大支持。我國目前有各級各類醫療機構30多萬家,此前包括三甲醫院在內,實現門診醫生站、住院醫生站數字化的不足20%。
在新醫改的推動下,醫療信息化成為繼金融、電信等行業之后,國內增長最快的應用市場之一。據計世咨詢的統計顯示,2009年我國醫療行業信息化投資規模約為90億元,同比增速達20%;預計2010年,這一規模將達到120多億元,增速將超過30%。全國各地醫療信息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衛生部信息中心的專家認為,2010年是全國醫療衛生信息化建設“打基礎、求飛躍”的關鍵年。信息化工作任務層次之多、項目之廣,史無前例。醫療機構信息化已經進入普及和深入發展階段,醫院管理和臨床信息系統已經成為大多數醫院業務工作的必要支撐。
從全國來看,經歷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得到加強,衛生統計網絡直報信息系統、疾病監測與控制信息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系統、醫療救治信息系統、衛生監督信息系統、血液管理信息系統、婦幼保健信息系統等在全國范圍內的不同地區各層次展開。隨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思路的日益清晰,基層衛生工作任務逐步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以及基層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工作得以快速發展。
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重點醫院信息化建設從前臺走向后臺,初步探索了面向醫院的資源管理系統。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廣東省中山醫院為代表的重點醫院,已經建立起了一套覆蓋醫院人、財、物管理的信息系統,讓原本粗放、經驗式的醫院管理,走向精細化、智能化。此外,國家制定并推進的規范化臨床路徑制度,借由信息化手段得以實施,保障了患者的就診安全和服務質量。
目前,電子病歷和居民健康檔案建設步入正軌。電子病歷是現代醫療機構臨床工作開展所必需的業務支撐系統,也是居民健康檔案的主要信息來源和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是醫療衛生信息化標準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的一年,當年《健康檔案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和《電子病歷基本架構與數據標準》相繼出臺,全國有了統一規范的病歷格式,為建立一個容納13億人健康記錄的數據庫掃除了障礙。
同時,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取得示范突破。廈門模式、北京西城模式在全國推廣,更有云南省建立了覆蓋全省統一的醫療公共服務平臺。區域醫療信息化建設通過多系統集成,建立統一的集成交換標準和機制,實現一次采集、多方利用、準確及時、自動完成的科學采集方式,為普及醫療的核心應用電子健康檔案奠定所需要的信息互聯互通基礎。貫通各個系統的數據、信息以及醫療資源都可以通過平臺最大限度地普及到區域各個社區、各個鄉村等基層單位,實現醫療服務在病患者中的普及以及成本的降低,有效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建設已經日趨成熟,農民就診費用基本實現實報實銷。全國各級新農合管理部門、經辦機構、定點醫療機構以及其他相關部門間基本建立了計算機網絡聯接,實現網上在線審核結算、實時監控和信息匯總。
醫改目標的實現離不開信息化的支持。只有通過信息化手段,建立共享服務,實現醫衛資源的整合和結構優化,才能真正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