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男,第1胎第1產,胎齡26+3周因“宮頸機能不全”于2019年1月30日順產分娩,患兒出現全身皮膚紫紺,抽氣樣呼吸,刺激反應差,哭聲弱,予以復蘇氣囊加壓通氣、持續胸外心臟按壓下轉至我科病房。體重:1.100kg身長:36cm頭圍:26cm。Apgar評分1分鐘2分,5分鐘1分。以“超早產兒、極低出生體重兒、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透明膜病?、新生兒肺炎”入院。
患兒入院后,進行緊急救治。予以持續心電監護監測生命體征,溫箱保暖,呼吸機輔助呼吸,抗生素預防感染,胃腸外營養提供機體所需能量等對癥支持治療,生后3小時予以珂立蘇140mg氣管內給藥補充肺表面活性物質。并鼻飼微量母乳,促進早喂養。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呼吸機依賴、腸內喂養耐受差、患兒家屬對患兒治療狀況及預后的擔憂等問題,為了緩解家屬的焦慮心里并對患兒提供情感關懷,醫護人員決定對患兒開展袋鼠式護理(KMC)。與患兒父母討論,對其進行相關宣教,于患兒生后21天正式實施袋鼠式護理。開始袋鼠式護理后,患兒基礎生命體征穩定,腸內喂養量稍有增加,生后32天(KMC第11天)停止吸氧,生后27天(KMC第14天)拔除胃管達到全經口喂養,生后第73天(KMC第60天)出院,體重3.30kg。對患兒隨訪至2019年7月發現,其體重、頭圍、身長、智力水平均達到正常。
(一)極低出生體重兒的護理
1.基礎護理
患兒入院后放置預熱35℃、濕度70%-80%的保溫箱里,之后溫濕度根據患兒體溫調整,維持中心溫度在36.5-37.5℃之間。進行持續心電監護,監測患兒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狀況。使用“鳥巢”幫助患兒維持舒適、有安全感的體位,適當遮光,操作輕柔且集中進行以保證患兒休息和睡眠。配合醫師進行血糖、血氣等各項實驗室檢查,及時記錄出入量。進行保護性隔離,預防交叉感染。
2.呼吸系統管理
患兒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全,需使用呼吸機支持以維持呼吸。使用呼吸機時需嚴密觀察患兒呼吸狀態,出現異常呼吸如三凹征、呼吸暫停等情況時及時通知醫師進行相應處理。使用有創呼吸機時,需注意避免非計劃拔管的發生。在患兒呼吸功能好轉,改用無創呼吸機后,注意觀察患兒呼吸狀態,保持呼吸道通暢,配合醫師進行呼吸功能鍛煉,以達到盡早撤機的目的。
3.喂養管理
患兒早期使用母乳進行口腔護理,給予患兒溫和的口腔刺激。患兒吸吮能力增強,能通過奶瓶喂養后,進行KMC時,刺激鼓勵患兒吸吮母親的乳頭,促進母乳喂養。同時教患兒母親使用奶瓶的技巧,包括奶嘴的含接、吞咽動作的觀察、發紺的觀察和處理、嗆咳的處理等,促進患兒經口吸吮。
4.用藥管理
患兒體重輕,血管細,用藥種類多,藥品滲透壓高。因此用藥時應注意遵醫囑調整液速,合理安排用藥順序,建立合適的血管通路,利用中心靜脈置管等技術減少穿刺,預防藥物外滲。
5.皮膚護理
患兒皮膚嬌嫩,角質層極薄,使用水膠體敷料及皮膚保濕劑等保護局部皮膚,避免皮膚損傷導致患兒疼痛和感染風險。
(二)KMC護理
1.準備
患兒生命體征相對穩定,無嚴重不適。對參與KMC的患兒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宣教,確認家屬已了解KMC的意義和作用,樂意參與。家屬在進行KMC前洗澡,穿干凈、棉質的前開式衣服,適量飲水,排空小便。科室備好保暖用物及搶救用物。
2.實施
患兒保留呼吸支持設備、輸液通路及生命體征監測設備,家屬坐在椅子上采取舒適坐姿,衣襟打開裸露胸部皮膚,讓患兒頭部向上,面部與家屬相對趴在其胸口,確保患兒及家屬體位舒適,包包被保持患兒體溫。過程中鼓勵家屬對患兒說話或者唱歌等,促進家屬與患兒的交流。持續時間考慮患兒和家屬情況,在30分鐘-3小時不等。由專職護理人員給予患兒家屬嬰兒護理指導,包括心理指導、喂養指導和早產兒護理指導。
3.健康教育
患兒住院期間,鼓勵患兒母親逐漸參與到患兒的日常護理中,指導患兒家屬進行洗澡、更換尿布等日常護理,撫觸等促進患兒神經系統發育的護理,強化母親與患兒間天然的情感聯結,在更好的照顧患兒的同時減輕心理負擔。
(三)出院后隨訪
出院后第1、2、4、8、12周,通過電話及微信隨訪并提醒患兒家長及時帶患兒看新生兒隨訪門診,之后每月隨訪一次。
作為早產兒發展性照顧和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的一部分,袋鼠式護理為嬰兒提供親密的皮膚接觸。KMC已在國外多個新生兒護理中心被證實是有效及人性化的護理方式,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促進母嬰情感聯系的形成,減少母親身份適應困難,提高患兒家庭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促進嬰兒及家庭健康行為的形成和發展。
但是,KMC在國內的推廣和應用相對緩慢。在KMC開展初期,我科醫務人員對家屬進入封閉式病房有程度不一的抵觸情緒,結合文獻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擔心與患兒家屬溝通不良;缺乏KMC相關知識;缺少足夠空間實施KMC,缺少專職護理人員進行KMC指導[1]。但通過對該患兒的KMC護理我們有以下發現和體會:
1.KMC增加了患兒家屬與醫務人員溝通的機會,能夠給予家屬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促進家屬對患兒病情的了解,增強家屬對醫務人員的信任,也幫助避免一些由于溝通不良造成的誤會。
2.家屬在KMC過程中學會基本的早產兒生活護理,并將良好的健康行為如母乳喂養、嬰兒撫觸等延續到家庭中。
3.家屬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在與患兒互動的過程中得到明顯緩解。
4.醫務人員在參與KMC的過程中也感受到自己的知識和勞動蘊含的價值,增強了醫務人員的職業榮譽感和成就感,為我科室KMC的普遍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值得作為一項早產兒護理常規廣泛開展。
參考文獻:
1.王華維;李清;劉建華;柴紅玉;;袋鼠式護理在緩解嬰兒注射疼痛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年01期
2.昌婷婷;陳金蘭;王丙琴;;早產兒應用袋鼠式護理的研究進展[J];臨床護理雜志;2012年03期
3.劉娜玲,林瓊娥,廖彩鳳.袋鼠式護理在早產兒家庭中的應用前景[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64):221.
4.Ghavane S,Murki S,Subramanian S,et al.Kangaroo Mother Care in Kangaroo ward for improving the growth and breastfeeding outcomes when reaching term gestational age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Acta Paediatrica,2012,101(12):545-549.
5. 余貴妍,王玉芬;新生兒護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2004年17期
6.Muddu GK,Boju SL,Chodavarapu R.Knowledge and Awareness about Benefits of Kangaroo Mother Care.Indian J Pediat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