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之前,你需要知道----------------------------------
無論在那一個
科室實習都要銘記:
1、眼明:在實習期間要想真正地
學習到基礎
臨床知識或經驗,必須把自己的眼睛擦亮,認真觀察指導老師的言行,舉止。
2、手快:主動幫助指導醫師干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事務。
記錄好一些好的經驗筆記。
3、心靈:把看到、聽到的臨床經驗銘記在心里,反復琢磨推敲,轉化為自己的經驗。
4、勤問: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勤問指導醫師,及時化解,及時消化。
實習的時候所備的參考書:
1.實習
醫生手冊。是一本指導臨床的較好的參考書。從里面你可以很快知道如何開醫囑,如何開化驗單等,盡量走在前面,避免一些帶教老師認為應該掌握而在學校又沒有機會學到的東西事先掌握。
2.化驗單正常值參考手冊。這是一本很有用的手冊,因為我們剛上臨床,很多化驗單我們可能都沒見過,很多疾病應該開些什么化驗單我們也不知道。該手冊可以幫助你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3.就是根據你的
專業來
選擇參考書
作為一名老師我想給你們大四的學生提幾點意見:
1、大四期間一定要認真學習諸如: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診斷學、影像學等臨床基礎學科,為將來的臨床工作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2、在見習過程中注意理論聯系實踐,例如遇見一個病例不能單單滿足于從其臨床表現作出正確診斷,還應該深層的考慮其例如在病理、生理等方面機體所出現的變化,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這樣可以起到對以前的基礎知識查缺補漏的作用。對見習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起到關鍵的作用推動作用。
3、不要盲目的自己去臨床實習。因為實習階段的
醫學生在臨床上能做的工作都是非常簡單的基本操作。即使是非正規醫學院校畢業的人經過1個月左右的培訓一樣可以做的很好。畢竟對于實習學生來講是需要理論來指導實踐的。過早過多的去臨床實習一定會耽誤大家的基礎理論實習。為什么學校會安排一年的實習期而不是兩年呢?一定是會有他的道理的。我們院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男同學在大四期間就跟隨臨床老師做一些
手術、處理
病人,這些工作都完成的非常出色深得臨床老師的喜愛。這樣他們就覺得飄飄然認為自己已經是個合格的醫生了,于是忽視理論學習,頭腦空空,到頭來畢業
考試都無法通過。你能說他們是一個合格的醫學生嗎?病人會放心的給他們醫治嗎?所以理論知識的學習無論什么時候一定要擺在首位。這是一個優秀醫生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下為學長們的實習經歷---------------------------------
在基層
醫院實習,那里動手機會很多,所以要學東西,最重要的是要積極主動,當然還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在去每個科之前,都要了解那個科室主要收治什么樣的病人,自己要找這方面的醫學
資料來充實自己,要不然去到那里什么也不懂,當然輪科真正要學到該科的精華
時間是不夠的,但可以讓我們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要求自己的是,在一個科,對一個新收的病人,不要求診斷能非常準確,但至少應該知道大致是什么問題,如主述是腹痛的病人你能考慮到什么疾病?新收病人的常規醫囑,化驗單要怎么開,該科常用藥有哪些,這些,都可以參照該科的病歷,在有新收的時候,因為下面醫院實習生少,所以很有機會讓自己去處理,自己就可以跟著老師,要求在老師指導下進行問診,體格檢查(系統完整的),再結合自己的知識給個初步診斷及處理意見,然后問你的老師自己這幾個方面有哪些做的不好或是哪些東西自己沒有想到的,經過幾次之后,相信你對新收一個病人的程序就可以架輕就熟了.在
治療過程當中,還有具體操作如抽胸水抽腹水,可以先觀察老師怎么操作,然后自己回去在看看書,自己在腦海中模擬每個細節,下次有機會就自己主動要求老師自己操作,盡量做到胸有成竹,不要手忙腳亂,這樣,老師對你信任了,你就有很多操作的機會了。
還有在骨科,外科那些術科,我們可以主動要求老師去參觀手術,當然術前我們對該臺手術要有所準備,先詳細看看病人病歷及各項檢查,也可以從科室的資料中看看手術大概怎么做的,不然上去了什么也看不懂,在
手術室也可以學到怎么
消毒及穿手術衣還有無菌操作,術后病人肯定要換藥拆線,這些我們都可以做的.只要自己主動,這些基本操作我們都可以做得很熟練.在心電圖,保健科,對心電圖及抽血的操作,多動手,很快就能掌握.
而在門診,跟的老師病人特別多,老師有時也沒空教你什么,只會讓你抄抄處方,我們可以在抄處方的時候,多留意老師的用藥,每個老師都有他的習慣用藥或者說是經驗用藥吧,治療類似疾病時都有類似處方,我們也可以從處方上學到老師的用藥規律,看他怎么去治療病人的.當然這些還要我們自己在老師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分析,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對疑問的東西自己可以先記下,等老師病人少的時候再問老師,可能得到比較詳細的答案.還有,可以看老師怎么樣去問診一個病人的,有些問題是我們經驗不夠考慮不到的,可以多留意一下這方面的東西.
在上級醫院,因為是附屬醫院,實習生研究生很多,所以我們動手機會就少了,但只要我們主動點,勤快點,還是有東西學的.上級醫院就是病人多,病種全,可以彌補基層醫院的不足.如果將下面醫院學來的操作,加上上級醫院的理論,可以很快提高自己的醫學水平.
還有就是自己的專業,在專業的科室時間會比較長,對自己的要求就要更加嚴格,應該做到自己管的每個病人的診斷及治療及預后都能很好掌握,對常見病多發病要有很深的認識,對疑難的病也要盡量考慮周全,盡量減少漏診誤診,而且各臨床操作都要掌握并努力去操作,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專業知識更牢固.
還有就是要學會如何跟病人溝通,有些病人難免會和醫生發生矛盾,當然絕大多數是誤會引起的,對待一個病人或家屬的疑問甚至是質問,我們可以看老師怎么冷靜地去處理,去化解雙方的沖突,只要解釋清楚了,大部分病人還是很明理的.當然也有少數病人是無理取鬧,我們也不知道怎么去做,老師處理這類病人都比較有經驗,在保護自己的情況下,有技巧地回避,我們不妨也學學,因為日后我們自己要面對這些問題.
畢業出來工作的話就是醫生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以醫生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早日成為合格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回想當年實習的時候,兩個字:充實!!!
我覺得首先你要有個明確的目標,問自己是不是要打算在實習時學些什么?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與當初與我在一個醫院實習的大部分學生,一到實習的醫院,(起初一個月還乖一些),真如同脫韁的馬一樣(不是夸張),他們天天在宿舍打牌,喝酒,或是去錄相廳再者去網吧,再后來,連人影都看不到了。。。這些人中大部分是家中比較有錢,他們的路早以鋪好,還有一小部分是為了畢業后找到工作,天天跑人才市場或是去外省
參加人才
交流會之類的,總之,這些人沒有一個在實習中學到東西的。
其次,你要怎樣學?學習是一份苦差事,尤其是學醫。臨床實習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紐帶。一定要珍惜這一年的實習
生活,一般去大的醫院,分科很細,一個科頂多實習一個月,所以這短短的一個月時間你更要珍惜。通常一個醫生帶一個或兩個學生,老師上班,你要上班,老師休息,你也可以休息。但我
建議你:天天泡在醫院!!!我當初就是這樣,幾乎是24小時。沒病人時,勤看基礎知識,然后把所在科室的所有病例都看完,尤其是自己
管理的病人病例。每種常見病的病因、病理、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診斷及鑒別診斷、輔助檢查、治療、用藥的機理及藥物的副作用等等都要掌握,最好是做到融匯貫通。
在外科,要打好外科基本功,如打結,一定要學好,一般外科老師都會給你一個在臺上打結的機會,如果你連個結都打不好,他以后不會給你什么機會了。寫病例及處方時字跡一定要工整。
再次,在醫院里,也算個小社會圈子,人際關系很重要,這里面復雜的呢~~~自己要處理好。
其實,在所有實習的科室里,你可以選兩個自己喜歡或是自己打算以后想往這方面發展的科室長駐下來。(輪科時,你去新科室報個到,然后再回來,吼吼~~~)
還有一點,建議你也學學護士操作方面的東西,如采血、靜注、肌注、下胃管、導尿等。(我當初這些都學了)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堅持!!! 很多人在第一個實習科室學的很認真也很勤奮,可在接下來的那些科室就松懈下來了,希望你能有始有終~!!
如果你是剛畢業的是生產實習階段的話最好不要去三甲以上的醫院,建議去一些基層醫院,如縣級或縣級市醫院,這樣你親自動手的機會會很多,做完了手術還可以和老師去吃飯。白天在科室學到的東西不管懂還是不懂啊。回家都要看看書。意思就是白天學到什么了晚上回去就看什么。還有就是多給你的老師寫病例。工作忙的大夫都不愿意寫這個東西的。我就是啊。天天都要寫煩了。這樣你可以多學東西。還可以和老師的關系處得更好。多看書,作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樣你會學到事辦公倍的效果。
-------------------以下舉例分科室介紹------------------
兒科:
1、好好寫病歷,寫好每一份病歷和病程記錄,絕對有好處!
2、仔細掌握好
小兒體格檢查的方法,因為兒童是個特殊的群體,與成人有比較大的差別。
3、學好兒童保健學
4、多看看醫囑,掌握兒童用藥的劑量特點
5、出科時至少要懂得兒童常見多發病的診治,如肺炎,腹瀉等。
列舉幾個兒科常見多發病以及重要病理生理,建議掌握。
1.小兒血象四六交叉規律
2.小兒體重升高計算公式
3.一周以內小兒生長發育監測(判斷有無發育落后,對早期發現腦癱,智障有意義)
4.各階段正常呼吸心率心界大小以及各種原始反射何時消失(不消失或又重現者為異常)
5.液體療法
6.
新生兒黃疸病生(十分重要)
7.佝僂病
8.HIE,NEC,硬腫癥
9.21綜合癥
10.風濕紫癜
11.各種出疹疾病傳染病(乙腦,腮腺炎,水痘,傳單,百日咳麻疹是重點0
12.各種病原體肺炎
13.病毒性心肌炎
14.腎炎腎病
15.化腦病腦瑞氏綜合癥
16.感染性過敏性休克
17.營養性貧血
另外對于血液內分泌我很不擅長,覺得難,如果你感興趣就鉆,不感興趣建議把有限的實習時間放到其他方面,這兩項在實習內科時再好好學習
普外科:
1、上班后跟著老師查完房,開完各種單子后有時間一定到門診多看看,幫助住院的病人辦手續,這樣一是讓病人對你產生好感,二是可以把病人安排在自己帶教老師的組里,然后要盡快的把病例寫出來,這樣的話你的老師很可能會帶你做手術。
2、千萬要和手術室的護士搞好關系,多幫他們干點活,這樣你觀察手術的機會就會大很多。
3、勤練習外科的各種基本功。
骨科:
進科前應該做個準備:夯實自己的基礎,如骨科的一些基本概念、骨科的查體、骨與肌肉的局部解剖、骨科常見多發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等等。
進科后應該
A多動腦、
B多動手(換藥、檢查病人、練習寫病程記錄、在筆記上記錄歸納一個病人的病程和多個同樣疾病病人的異同點-如腰間盤突出病人術后恢復情況、盡可能爭取多上手術臺、多做手法復位、石膏固定和小縫合……)、
C多動口(問問題、問病史、和大家
討論問題)、
D多看(別人的操作、專業書)、
E少說醫學以外的話、
F少公開評價病人療效--與同學老師的討論除外、
G少向病人和家屬解釋病情、
H少提過于簡單的問題-能在書上找到答案的問題不要提
腎內科:
1腿要勤,多跑
2嘴要乖,多問
3眼要快,多做
4手要動,多寫
影像:
1.就是多看,所謂熟能生巧。
在影像科實習的時候。。可以每天晚上或者休息時間。
看所在醫院的片庫看以前的片子。。先自己下診斷。。然后看老師在
申請單背后的復寫。
看看老師是下什么診斷。一天能看個100--200張片子更好。
其實影像學是很抽象的東西。。經驗很重要。。。理論知識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多做。多看。
2.是要多結合臨床。。臨床知識很重要。。為什么現在的影像學醫生都是要先讀臨床以后再讀影像學呢。。就是這個道理。。。結合了臨床。。。影像學就不抽象啦。。。要學會想象。。
比如你在看一張骨折的片子的時候。。你從正側位上必須能想象到它的三唯立體是怎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