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幽門梗阻病人洗胃時,需記錄胃內滯留量(如洗胃液2500ml,吸出胃液為2000ml,則胃內滯留量為500m1)。服毒病人洗胃后,可酌情注入50%的硫酸鎂30~50ml導瀉。
22.常用簡易通便法有哪些?
采用簡便易行、經濟有效的措施,協助病人排便,以解除便秘的痛苦。此方法常用于老年、體弱及久病者。常用通便劑為高滲潤滑劑所制成,具有吸出組織水分、稀釋、軟化大便、潤滑腸壁、刺激腸蠕動等作用。方法有:
(1)
開塞露通便法:開塞露由50%甘油或小量山梨醇制成。一般成人用量為20ml,小兒為10ml。用時將頂端剪去,用打火機燒一下剪開的銳角,擠出藥液少許
起潤滑作用,然后插入肛門,將藥液全部擠入,囑病人忍耐5~10min,以刺激腸蠕動,軟化大便,達到通便目的。
(2)肥皂栓通便法:將普通肥皂削成圓錐形(底部直徑1cm,長3~4cm)蘸熱水后塞入肛門,通過肥皂的化學作用和機械性刺激作用,使腸道自動排便。
禁忌:肛門黏膜潰瘍、肛裂及肛門有劇烈疼痛者,均不宜用肥皂栓通便法。
(3)甘油栓通便法:主要用甘油明膠制成。操作者手墊紗布或戴手套,捏住栓劑插入肛門6~7cm,以紗布抵住肛門輕輕按揉數分鐘,因機械性刺激及潤滑作用而達到通便目的。
23.尿潴留應如何護理?
是指膀胱內潴留大量尿液而又不能自主排出。尿潴留時膀胱容量增大,病人主訴下腹脹痛、排尿困難。體檢可見恥骨上膨隆,捫及囊樣包塊,叩診呈實音。
首先應了解分析尿潴留的原因,若為非尿道梗阻所致尿潴留,需及時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病人排尿,以減輕痛苦。
(1)心理護理:針對病人的心態給予解釋和安慰,以緩解其窘迫和焦慮不安。
(2)提供排尿的環境:用屏風遮擋,以達到視覺隱蔽;適當調整治療時間,使病人安心排尿。
(3)調整體位和姿勢:臥床病人可略抬高上身或扶助坐起,盡量以其習慣姿勢排尿。對需絕對臥床或某些手術病人,應事先有計劃地訓練床上排尿,以免排尿姿勢改變而導致尿潴留。
(4)指壓利尿穴(臍與恥骨聯合中間的關元穴):囑病人坐予便盆上,術者左手摟住病人腰部,右手拇指按壓穴位,由輕到重,直至尿液流出。
(5)利用條件反射誘導排尿:讓病人聽流水聲,或用溫水沖洗會陰部,以引起排尿反射。
(6)其他:根據醫囑給予肌內注射卡巴可,或熱敷下腹部。
(7)引導處理無效時,給予導尿術。
24.膀胱高度膨脹的病人第一次放尿時的注意事項是什么?
因為大量放尿,使膀胱內壓力突然降低,血液大量滯留腹腔血管內,導致血壓下降而虛脫;或者膀胱內因突然減壓,會引起黏膜急劇充血而發生血尿。因此,膀胱高度膨脹的病人,第一次放尿時不可超過1000m1。
25.熱敷的應用和禁忌證有哪些
目的:
(1)促進炎癥的消散:使局部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功能。
(2)解除疼痛:降低感覺神經的興奮性,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炎性水腫,從而解除對神經末梢的壓迫和刺激,也可解除肌肉痙攣,使肌肉、肌腱和韌帶松弛。
(3)減輕深部組織充血:使局部血管擴張,減輕深部組織充血。
(4)保暖:促進血液循環,使病人感到溫暖舒適。常用于危重、小兒、老年及末梢循環不良病人在寒冷氣候下的保暖。
禁忌證:
(1)急性腹部疾患未明確診斷前忌用熱療,以免掩蓋病情,貽誤診斷和治療。
(2)面部危險三角區感染時忌做熱敷,以免炎癥擴散,造成嚴重的顱內感染。
(3)各種臟器出血時忌用熱療,因熱療可增加臟器的血流量和血管的通透性,加重出血。
(4)軟組織損傷或扭傷24~48h內,如局部用熱可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加重皮下出血、腫脹和疼痛。
26.冷敷的應用和禁忌證有哪些?
目的
(1)控制炎癥擴散: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血流減慢,降低細胞的活力和代謝,從而控制炎癥的擴散,常用于炎癥的早期。
(2)減輕局部充血和出血:使毛細血管收縮,減輕局部充血、出血。適用于扁桃體摘除術后及鼻出血,局部軟組織損傷早期,施行短時間的冷敷,可防止皮下出血和腫脹。
(3)減輕疼痛:使細胞的活力、神經末梢的敏感性降低而減輕疼痛;充血壓迫神經末梢可致疼痛,而冷敷可使血管收縮,解除壓迫而止痛。常用于牙痛和燙傷等。
(4)降溫:冷敷直接和皮膚接觸,將體內的熱通過物理作用傳導、散發,從而降低體溫。常用于高熱、中暑。此外,腦外傷、腦缺氧,也可利用局部或全身降溫,減少腦細胞需氧量,有利于腦細胞功能的恢復。
禁忌證:
(1)慢性炎癥和深部化膿性病灶時,用冷敷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營養不良,妨礙炎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