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治療性護患關系的要求:(介紹期、認同期、工作期、結束期)
1.正確認識精神病及精神病患者
2.準確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
3.體會患者心境,站在患者角度考慮問題
4.持續性和一致性的態度
5.要提高自身素質
治療性溝通的要求:
1.保密
2.以患者為中心
3.制定相應的護理目標
4.接受患者
5.避免過多的自我暴露
切題會談階段:
1.準備與計劃階段
2.開始交談階段
3.引導交談階段
4.結束階段
預防暴力危險的措施:
1.合理安置
2.注意觀察病情
3.注意交流技巧
4.減少誘發因素
5.控制精神癥狀(服用藥物)
6.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
7.加強人員培訓
暴力行為發生時的緊急措施:
(1) 尋求幫助
(2) 控制場面:言語提醒(簡單、清楚、直接)
(3) 巧奪危險物品,行動果斷迅速
(4) 心理疏導:處理原發事件
(5) 適當運用保護性約束
(6) 藥物治療:氟哌啶醇、地西泮、氯丙嗪等
自殺的分類:
自殺意念、自殺威脅 、自殺姿態、自殺未遂、自殺死亡
自殺的護理措施:
1. 心理護理: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鼓勵外化內心活動、 嘗試學習新的應對方式、合理求助、增加社會支持、鼓勵參加活動
2. 安全護理:重病室安置、密切觀察患者自殺的先兆癥狀、嚴格執行巡視制度、加強病房安全設施、防藏藥、密切觀察睡眠情況
3. 嚴重自傷自殺行為患者:安置重病室,一對一嚴密監控,連續評估自殺危險,精神科治療:服藥、防藏藥、必要時電抽搐治療; 發生自殺者及時隔離搶救
4. 做好生活護理
5. 健康教育
出走的預防措施
1.與患者建立治療性的信任關系,加強護患溝通
2.創造舒適休養環境。保證醫囑執行,防藏藥
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嚴格交接班,嚴格實施安全措施
4.督促和組織患者參加娛樂活動,使心情愉快,消除恐懼和疑慮的心理障礙,促使其主動配合治療
5.嚴格執行病區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外出活動或做檢查要專人陪護,禁止單獨外出
6.加強與家屬聯系,鼓勵探視
精神科安全護理
(一) 患者的安全管理:掌握病情,有針對性防范
(二)與患者建立信賴關系,及時發現危險征兆
(三)加強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檢查
(四)嚴格執行護理常規與工作制度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感知覺、思維、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障礙,以精神活動與環境不協調為特征,通常無意識障礙及智能障礙。起病與青壯年,緩慢起病,病程遷徙。
精神分裂臨床表現
一.前驅癥狀
個性改變 / 神經衰弱表現、情緒改變 / 語言和行為的改變
多疑、敵對及困惑感 / 軀體改變:睡眠、食欲
二.感知覺障礙:評論性、命令性幻聽,
三.思維及思維聯想障礙
妄想 / 被動體驗 / 思維聯想障礙(思維散漫、思維破裂) / 思維貧乏
四.情感障礙
情感淡漠、情感不協調
五.意志與行為障礙
意志減退 / 緊張綜合征(蠟樣扭曲、空氣枕頭)
精神分裂癥臨床分型
①偏執型 —— 疑(妄想為主,常伴幻覺,患病人數最多,預后較好)
②青春型 —— 亂(思維破裂,行為幼稚,愚蠢,易復發)
③緊張型 —— 僵(木僵與興奮交替)
④單純型 ——懶(起病緩慢,陰性癥狀為主,趨向精神衰退,預后最差)
⑤未分型(又稱其它型)
精神分裂癥的治療:
(目的:降低復發率、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1、精神病藥物治療
(1)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如氯丙嗪、奮乃靜、三氟拉嗪、氟哌啶醇、舒必利等。
(2)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利培酮、奧氮 平、奎硫平、氯氮平等。
用藥原則:①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降低未治率
②足量足程,提高治療依從性
③盡量單一用藥,提高用藥安全性
④促進患者回歸社會為治療的最終目標
2、電抽搐治療
3、心理治療
家庭干預、社會技能訓練、職業康復訓練、認知行為治療
精神分裂癥的護理措施
(一)安全護理
病房安全管理:嚴格執行安全檢查 制度,保證患者安全
嚴密觀察評估,掌握病情:重點患者、關鍵環節、特殊時段
(二)生活護理
飲食護理:評估進食情況、 分析原因,對癥處理
保證充足的睡眠 :睡眠障礙形式:失眠、早醒、入睡困難、睡眠過多
創造良好睡眠環境:安靜、舒適、 避免強光刺激、巡視”四輕”
評估睡眠,分析原因,對癥處理
夜間護理巡視管理,掌握睡眠情況
衛生護理
(三)心理護理
(四)特殊癥狀護理 (妄想、幻覺、木僵 )
(五)藥物護理
確保藥物服下
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
提高服藥依從性:分析原因、健康宣教
(六)預防復發與健康教育
徹底治療 :首次足療程治療,堅持服藥
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 保持和諧的家庭關系
注意復發的早期癥狀 規律生活和社交活動
心境障礙:又稱情感性精神障礙,是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變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疾病,一般指情感的高漲或低落,并有相應的認知和行為改變,此病往往有復發傾向,間歇期精神狀態基本正常。
(一)躁狂發作
“三高”:心境高漲、思維奔逸、精神運動性興奮
軀體癥狀:食欲亢進(一般體重減輕)、性欲亢進、睡眠需要量減少
精神病性癥狀:可出現幻覺與妄想,主要是夸大妄想/ 譫妄性躁狂、
藥物治療+ 電休克治療+心理治療
(1)鋰鹽:碳酸鋰是治療躁狂發作的首選藥。從小劑量逐漸加至治療劑量,一周起效,用藥2-3個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和治療反應,定期對血鋰濃度進行監測。
(2)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氯氮平等
(3)抗癲癇藥:卡馬西平、丙戊酸鈉
躁狂發作的護理措施:
1. 保證安全防意外,預防患者的暴力行為
評估患者的暴力危險因素、原因,設法消除
提供安全和適宜的環境
2. 基礎護理:維持適當的營養、睡眠和個人衛生
3. 癥狀護理-過多精力的處理
4. 保證藥物治療,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
5. 康復護理和健康教育
(二)抑郁發作
“三低”:情感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少
軀體癥狀:睡眠障礙較突出,入睡困難,睡眠淺,典型的睡眠障礙是凌晨早醒和夜間易醒。
心悸胸悶、食欲減退和體重減輕、胃腸不適、便秘、性功能低下。
精神病性癥狀:可有疑病妄想、自罪妄想
可有輕度的感知覺障礙:幻覺
缺乏自知力
晝重夜輕,自殺觀念和行為
藥物治療+ 電休克治療+心理治療
急性期(6-8周)、 恢復期(4-6周)、 維持期(6-8個月)
抗抑郁劑使用原則:
① 治療方案個體化 ② 盡可能單一用藥 ③ 足量、足療程
④ 逐漸增加劑量 ⑤癥狀緩解不要立即停藥 ⑥聯合心理治療
(1)三環類抗抑郁藥:丙米嗪、阿米替林
(2)四環類抗抑郁藥:馬普體林
(3)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氟西汀、舍曲林
(4)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苯乙肼、嗎氯貝胺
抑郁狀態的護理:
1、安全護理
及時辨認出抑郁癥患者自殺意圖的強度與可能采取的自殺、自傷方式
妥善安置患者,做好危險物品的管理
2、軀體癥狀的護理
保證營養的供給、改善睡眠狀態、協助做好日常護理工作
3、癥狀護理
營造理解和支持的氣氛,鼓勵患者訴說自己感受的痛苦和想法。加強與患者接觸、溝通,打消或動搖患者的意念,恰當地運用非言語性方式表達對患者的關懷和支持,并注意尊重患者的隱私權。
調動積極情緒,克服消極觀念: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回顧自己的優點、長處、成就來增加正性情緒體念。
學習新的應對技巧:積極為患者創造人際交往的機會,以協助患者改善處理問題、人際互動的方式,增強社交技巧。加強患者的適應性行為反應,忽視不適應行為,從而改變患者,提高應對方式。
4、用藥護理
發藥時應仔細檢查口腔,嚴防藏藥或蓄積后一次性吞服
測量體溫時,對嚴重抑郁患者應做到手不離表,嚴防吞咬體溫表
5、健康宣教
①介紹疾病的有關知識;
②掌握病情復發的先兆癥狀及預防復發的方法;
③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預防措施;
④強調堅持用藥、定期門診復查的重要性;
⑤鼓勵患者積極主動參加家庭和社會活動,鍛煉自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協助其正確面對和恰當處理現實環境中發生的各種應激事件,提高應對能力
⑥家屬幫助患者管理藥物并監督患者按時服藥;
⑦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和人際互動關系;
⑧對患者的進步,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神經癥:舊稱神經官能癥,是一組輕性神經障礙的總稱,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疑病等癥狀和軀體不適感。病程大多持續遷徙或呈多發性。
CCMD-3分類:
恐懼癥、焦慮癥、強迫癥、軀體形式障礙、神經衰弱、其他或待分類神經癥
共同特征為:
1) 起病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2) 病前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礎
3) 未發現有明確的器質性病變基礎
4) 自知力大都良好,有求治要求
5) 社會功能相對完好
6) 一般無明顯精神病性癥狀
焦慮癥:原稱焦慮性神經癥,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以反復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癥性障礙。往往伴有頭暈、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口干、尿頻、出汗等自主神經系統癥狀和運動性不安。
廣泛性焦慮 / 驚恐障礙
1. 解釋性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生物反饋療法:放松訓練
2.BZD、SSRIS、三環類抗抑郁藥
恐懼癥: 是指患者對某些特殊處境、物體或與人交往時,產生異乎尋常的恐懼和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并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患者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不合理的,但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以致極力回避反應,影響其正常活動。
特定恐懼癥 、廣場恐懼癥、社交恐懼癥
1.行為治療 是治療恐懼癥的首選方法。系統脫敏療法、暴露療法。
2. 藥物治療
苯二氮卓類、β-受體阻滯劑(普萘洛爾),針對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
SSRI類的氟西汀、帕羅西汀等可部分緩解恐怖癥狀;
三環類抗抑郁劑(丙米嗪、氯米帕明)對恐懼癥有一定療效,減輕焦慮抑郁癥狀
強迫癥:是以反復出現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和強迫動作為主要特征的一類神經癥性障礙。
1、心理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是治療強迫性障最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
(暴露療法/反應預防)
2、藥物治療 三環類抗抑郁藥物 氯米帕明最為常用,
SSRIS氟西汀也常用。療程不短于6月。
應激:指機體通過認識、評價而察覺到應激原的威脅時,引起的心理、生理改變的過程,是個體對面臨的威脅或挑戰作出適應和應對的過程。
應激相關障礙:是一組主要由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異常心理反應所導致的精神障礙。分為急性應激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適應障礙
共同特點:
①心理社會因素是發病的直接原因
②癥狀表現與心理社會因素的內容有關
③病程較短、預后與精神因素的消除有關
④病因大多為劇烈或持久的精神創傷因素
⑤一般無人格方面的缺陷,預后良好
急性應激障礙:又稱急性心因性反應,是指由于遭受急劇、嚴重的心理社會應激因素后,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產生的短暫心理異常。
主要表現:意識障礙 —— 主要表現伴有情感遲鈍精神運動性抑制,伴有強烈恐懼體驗的謹慎運動性興奮情緒障礙(如焦慮、抑郁)、自主神經癥狀(大汗、心悸、面色蒼白)癥狀一般不超過1個月,超過則為PTSD
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又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突發性、威脅性或災難性生活事件導致個體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其臨床表現以再度體驗創傷為特征,并伴有情緒的易激惹和回避行為。簡而言之,PTSD是一直創傷后心理失衡狀態。
核心癥狀:
1. 闖入性癥狀 (閃回、“觸景生情”式精神痛苦、夢魘)
2.回避癥狀(回避、麻木)
3.警覺性增高癥狀(難以入睡或易醒、驚跳反應、難以集中注意)
適應性障礙:因長期存在應激原或困難處境,加上患者有一定的人格缺陷,產生以煩惱、抑郁等情感性障礙為主,同時有適應不良的行為障礙或生理功能障礙,并使社會功能受損的一種慢性心因性障礙。
情緒障礙—抑郁型 / 焦慮型
適應不良為主——品行障礙型 / 行為退縮型
一個月內起病,一般不超過6個月
應激相關障礙護理評估:
1.應激原評估
2.精神狀況和行為方式平評估
3.生理功能評估
4.心理應對方式和認知評估
5.社會功能評估
護理措施:
(一)脫離應激原
(二)安全護理
(三)生活護理
(四)心理護理
①建立良好護患關系
②給予支持性心理護理:密切接觸、鼓勵表達、認同接納、合理解釋、指導、幫助宣泄、強化疾病可以治愈、鼓勵參加活動
③幫助患者糾正負性認識
④暴露療法技術
⑤幫助患者學習應對技能
(五)家庭干預
(六)藥物護理
精神藥物分類:
1.抗精神病藥
2.抗抑郁藥
3.抗焦慮藥
4.心境穩定劑 / 抗躁狂藥
5.中樞神經興奮藥
6.促智藥,腦代謝促進藥
抗精神并藥物常見不良反應:
1、錐體外系反應
藥源性帕金森綜合癥、急性肌張力障礙、靜坐不能、遲發性運動障礙
2、體位性低血壓
3、體重增加
4、過度鎮靜
5、胃腸道不良反應
6、尿潴留
7、白細胞減少癥
8、惡性綜合征(N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