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0,護士長剛上班,責任護士小王就報告: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注射液變色了,看起來像丹紅注射液一樣。原來,14:05小王在為8床病人配置藥液時,分別將10mL 0.9%氯化鈉注射液加入1.2g×2支注射用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中溶解,因為呼叫鈴響就將未溶解好的藥液放置在治療室,待到 14:20忙完去配置該藥時卻發現藥液已經變成橙紅色,她沒敢為病人輸液,等著護士長來處理。護士長就將剩余的藥液稀釋于100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配伍液為淡黃色。
查閱說明書發現:本品溶解后應立即給藥,剩余藥液應廢棄,不可再用。只好與藥房工作人員聯系,對方答應給予調換。處理完畢該事件后,護士長打開搜索引擎查閱相關資料,尋找其變色背后的原因。
原來,注射用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是復方制劑,阿莫西林鈉為廣譜青霉素類抗生素,克拉維酸鉀本身只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具有強大的廣譜β-內酰胺酶抑制作用,兩者合用,可保護阿莫西林免遭β-內酰胺酶水解,因而臨床應用較為廣泛。本品溶解、稀釋后顏色開始呈淡黃色,但隨著放置時間的延長顏色逐漸加深,最后呈橙紅色,夏天發生變色較多,沉淀多在冬天出現。那么其發生變色和沉淀的原理究竟是什么呢?
1、水分
《中國藥典》2005年版規定本品含水分不得超過4.0%。因其極具吸濕性,貯存一定時間后,阿莫西林鈉和克拉維酸鉀分解,導致溶解后產生變色。
2、溫度
溫度對阿莫西林鈉和克拉維酸鉀穩定性的影響均較大。40℃放置10d,制劑外觀色澤明顯變黃,有關物質增加,阿莫西林鈉含量下降至原始含量的81%,克拉維酸鉀含量下降至原始含量的45%;而室溫放置10d,制劑外觀色澤無變化,阿莫西林鈉含量下降至原始含量的95%,克拉維酸鉀含量下降至原始含量的80%。張靖賢等分別于5℃、25℃、37℃條件下觀察本品NS配伍液的外觀變化以及阿莫西林鈉和克拉維酸鉀的含量變化。結果顯示5℃條件下放置濃度為2.4g/100mL的配伍液有少量沉淀,阿莫西林鈉和克拉維酸鉀的分解速度37℃>25℃>5℃。
3、光線
光能激發化學反應,加速藥物的降解。安富榮等將阿莫西林鈉和克拉維酸鉀置于光照(2500LX)條件下10d,于1,3,5,10d時取樣考察其穩定性,試驗結果:光照考察10d,樣品出現黃色斑點,有關物質稍有增加,阿莫西林鈉含量下降至原始含量的90.3%,克拉維酸鉀含量下降至原始含量的36.1%。張靖賢等在25℃日光照射條件下觀察本品NS配伍液的變化。結果2h后濃度為1.2g/100mL的配伍液中阿莫西林鈉含量由99.58%下降到97.44%,克拉維酸鉀含量由97.00%下降到63.98%。說明無論是本品還是本品NS稀釋液在光照下均不穩定。
4、溶媒及PH值
本品在含葡萄糖的注射液中極不穩定,并且葡萄糖含量越高,其含量下降越快,尤以克拉維酸鉀明顯。克拉維酸鉀在10%GS中3h時克拉維酸鉀含量只相當于原來的12.31%,阿莫西林鈉也只有71.75%。本品在NS中相對穩定,在3h時克拉維酸鉀含量只下降10%,阿莫西林鈉含量下降了6.5%,即使在配液后12h仍保留了67%的克拉維酸鉀和78%的阿莫西林鈉。注射用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在中性溶液中易被溶解,當溶液pH降低時,兩者均由鹽的形式變成酸的形式存在,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就大大降低。一般不應在pH6.5以下的溶液中使用,否則有出現沉淀的危險。因此本品應選擇NS(pH值6.5~7.0)為溶媒。
5、濃度
張靖賢等在不同溫度下比較了本品與NS配伍不同濃度溶液的穩定性,結果37℃條件下放置濃度為2.4g/100mL的配伍液變色較快,3h阿莫西林鈉相對含量為97.63%,克拉維酸鉀相對含量為45.52%;25℃條件下放置濃度為1.2g/100mL的配伍液變色較慢,3h阿莫西林鈉相對含量為98.98%,克拉維酸鉀相對含量為49.56%。說明本品溶解稀釋濃度越高分解越快,因此濃度應選擇1.2g/100mL。
6、時間
時間(藥物保存的時間、藥物溶解稀釋的時間、藥物輸注的時間)與藥物的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祝璇等按照臨床實際配制粉針輸液方法,取本品1.2g加入NS 10mL,振搖使其溶解,考察放置時間對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含量的影響,結果克拉維酸鉀含量在0.5h已下降了15%左右,阿莫西林鈉含量也下降了10%。用NS稀釋配制成靜脈滴注的溶液時,克拉維酸鉀含量下降10%約2.5h,而阿莫西林鈉含量下降稍緩,3h時平均下降8%左右。因此本品在用NS溶解后,應立即稀釋。從藥液配制到完成滴注,全過程最好不超過2h。
看了同仁們的研究報告,我們應該明白:
由于阿莫西林鈉和克拉維酸鉀在分子結構上均為含有β-內酰胺結構的化合物,對光、熱、濕均不穩定,其中克拉維酸鉀極易引濕,遇水極易分解。因此藥庫、門診藥房和病區藥房均應建立陰涼庫(20℃以下),本品應密閉,在涼暗干燥處(≤20℃)保存;在溶解、稀釋和輸注過程中也盡可能在陰涼處并避光。
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在含有葡萄糖、葡聚糖或酸性碳酸鹽的溶液中不穩定,在pH 6.5以下的溶液中可能出現沉淀,因此,使用NS(pH值6.5~7.0)為溶媒較為穩定。
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NS配伍液濃度越高分解越快。因此在用NS(pH值6.5~7.0)溶解后,應立即稀釋至1.2g/100mL,30min內完成靜脈滴注,整個輸液過程最好控制在2h內(20℃以下暗處)。
大家在臨床中還遇到哪些藥物出現神秘的變色現象?提醒我們注意什么?不妨拿出來在「護士網微信(微信號:hushi120)」交流一二吧!
參考文獻
1.吳小玉,常學軍,李嘉宇,等,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7:1)干混懸劑及穩定性研究[J].中國藥師,2006,9(5):394.
2.安富榮,熊全美,陳慶華,等.克拉維酸鉀阿莫西林混懸劑穩定性影響因素的考察[J].中國藥學雜志,2003,35(2):105.
3.張靖賢,林自中,黃鮮嬌.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與氯化鈉注射液穩定性考察[J].中國藥房,2003,14(12):750.
4.祝璇,黃喆裕.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配液穩定性研究[J].中國藥業,2006,15(2):43.
5.沈黎明.注射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配液變色和沉淀的原因分析[J].中國醫藥,2008,3(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