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必知——人體肌肉注射要點(體位、部位、原理、程序)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一、注射體位
可取坐位或臥位。
1.臥位:臀部肌內注射時,為使局部肌肉放松,減輕疼痛與不適,可采以下姿勢:
側臥位:上腿伸直,放松,下腿稍彎曲。
俯臥位:足尖相對,足跟分垂,頭偏向一側。
仰臥位:常用于危重病人及不能翻身的病人,采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較為方便。
2.坐位:為門診病人接受注射時常用體位。可供上臂三角肌頭,如注射用藥為油劑或混懸液,需備較粗的針頭;按醫囑備藥液。
二、注射部位
肌肉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為臀大肌,其次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肌及三角肌。肌肉注射很重要的是對注射部分的精確定位。
1.臀大肌注射定位:十字法,從臀裂頂點向左或右劃一水平線,從髂嵴最高點向下做一垂直平分線,將臀部分為四個象限,其中外上象限避開內角為注射區。連線法:從髂前上棘到尾骨連線的外三分之一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該處血管、神經分布較少,且脂肪組織較薄,使用日趨廣泛,定位方法有兩種——
a.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別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緣處,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間構成一個三角形區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構成的角內。
b.骼前上棘外側三橫指處。病兒應以其手指的寬度為標準。
3.股外側肌注射定位:位置為大腿中段外側:一般成人可取髖關節下10cm至膝上10cm的一段范圍,該處大血管、神經干很少通過,且部位較廣,可供多次注射。
4.上臂三角肌注射定位:上臂外側,肩峰下2~3橫指處。此處肌肉較臀部肌肉薄,只能做小劑量注射。
三、作用原理
藥品溶于組織液后,進入毛細血管網再匯入靜脈或者直接進入小靜脈或者進入淋巴液再匯入大靜脈,隨靜脈血入右房,再入右室,經肺循環后回到左房,再左室,進入體循環,到達肝臟,代謝出活性成分,再隨血流達到全身或病灶。若不需代謝即有活性,就不需進入肝臟就能直接到全身。
四、操作程序
1.備齊用物排攜床邊,核對,向病人解釋,以取得合作。
2.幫助病人取適當體位,用2%碘酒和70%乙醇或單獨用3%絡合碘消毒皮膚,待干。
3.排盡抽取藥物之注射器內空氣。
4.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開皮膚,右手持針如握筆姿勢,以中指固定針栓。針頭和注射部位程mp,快速刺入肌肉內,一般進針約2.5~3cm(針頭的2/3,消瘦者及病兒酌減)。
5.松開左手,抽動活塞,如無回血,固定針頭,注入藥物。注射畢,以干棉簽按壓進針處,同時快速拔針。
6.幫助病人臥于舒適體位。清理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