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輸液護士協會(Intravenous Nurses Society—INS)是目前全球輸液治療護理領域的權威。
一、美國輸液護士協會的發展歷史
1972年成立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AIVN),1973年更名為全國靜脈輸液治療學會(NITA),1980更名為靜脈輸液護士協會(INS)。
INS的成員構成:注冊護士占93.5%,其他專業人員(醫師及藥劑師)占6.5%。
二、美國輸液護士協會出版物
1. 《靜脈輸液護理雜志》雙月刊,是一本動態回顧性的專業雜志,該雜志集中反映在靜脈治療專業領域中臨床、管理、人文學和技術發展方面所存在的問題。
2. 《新聞專線》雙月刊,全國發行的新聞性刊物,匯集臨床、健康保險條例、藥理學、教育及有成就者的最新信息。
3. 《靜脈輸液治療:臨床理論與實踐》,美國當今標準教材,由廣大的靜脈輸液護理人員編寫,該書被視為靜脈輸液護士臨床操作的標準參考教材。
4. 《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經過6次修訂:1980年初步完成;1983年修訂;1990年再次修訂;1998年第三次修訂;2000年第四次修訂;2006年新版問世。
三、《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的作用
明確輸液治療護理的責任范圍;為臨床老師提供測評內容(對臨床護士進行能力評估、提供績效改進的標準、評價患者的護理效果);適用各種臨床環境(如醫院、急救中心、社區護理中心等)、各類患者;指導醫療機構制訂和發展與輸液護理有關的制度、程序的框架;指導制訂專業教育計劃(實踐標準對靜療護士的能力、教育要求有明確規定)。
四、《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的內容
包括:輸液治療護理專業性實踐和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兩部分內容。
(一)輸液治療護理專業性實踐
基本的價值體系
資格認證
實踐范圍
靜療護士的能力要求
教育要求
角色描述
1. 輸液治療護理基本的價值體系
護士應始終如一向每位患者提供高質量的個體化護理,最大程度滿足患者的需求。
患者的安全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在護理的實踐范圍開展工作(如INS的標準規定鎖骨下靜脈穿刺是醫療行為,護士不能操作,否則可能要承擔法律責任)。
使患者和醫療機構均受益。
2. 資格認證
實踐許可護士(LPN)和執業許可護士(LVN)是輸液護理從業者要求的最低水平,LPN和LVN可協助注冊護士完成輸液治療護理。
獨立進行輸液治療護理的層次要求:注冊護士(RN)。
輸液護理的專科護士包括取得靜脈輸液治療護理專科資格(CRNI)的注冊護士和普通RN。
靜脈輸液治療的護理專家一定是取得CRNI證書的輸液專科護士。
3. 輸液治療護理專科資格的資格認證
通過專門的資格考試機構進行考試并認證,考試及認證的時間費用個人支付。
輸液治療護理專科資格的資格認證是護理人員主動參與的過程,不存在強制性要求,沒有CRNI資格的RN也是可以從事輸液護理工作的。
對專業知識、工作經驗、實踐能力及職業承諾的要求遠遠高于執業注冊護士的基本要求。
標志著護理工作的進步(向專科化發展)。
4. 患者
年齡:特別強調新生兒及老年病人的特殊性。
護理的對象:除患者外,還強調與患者家屬、其他與患者有重要關系的人員及醫療衛生人員之間的溝通協作。
5. 靜療護士的基本要求
在RN限定的實踐范圍內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基于一些相關的知識和能力;
遵守實踐標準;
使用護理程序;
參與專業教育、科研、發展新技術;
參與制度的制訂與完善;
具有責任感、可信賴性、主動性、可靠的判斷能力、有效的溝通能力。
6. 對靜療護士的能力要求
溝通的能力(與病人、家屬、相關的醫務人員溝通);
進行宣教的能力;
具備輸液治療護理的技術;
接受繼續教育的能力;
懂得相關的法律法規;
績效提高(提高質量和效率);
開展輸液護理相關的科研活動;
提供咨詢服務;
進行臨床管理的能力;
進行預算管理的能力。
7. 靜療護士的教育要求
8. 角色描述
靜療護士應非常熟悉輸液治療護理相關的知識:包括液體和電解質、藥理學、感染控制、兒科學、輸血治療、抗腫瘤和生物治療、TPN(全腸外營養)、績效提高等
在臨床護理中應用護理程序進行:評估、診斷、預期目標、計劃、實施、評價
(二)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標準
護理實踐、患者護理、文書記錄、感染控制和安全操作、輸液設備、穿刺部位的選擇及血管通路的建立、輸液工具、穿刺部位的護理及維護、輸液治療相關的并發癥、護理干預、非血管通路的裝置、輸液治療。
(三)具體標準
1. 實踐場所
包括所有實施輸液治療的場合,如醫院、家庭、長期護理及康復機構、醫療診所、流動和日間輸液中心、個體護理點等。
2. 職業道德要求
保持患者的自信、安全以及尊重、促進和維護患者的自立、尊嚴、權力和個體差異;仁愛、善行、忠實、公正、誠實。
3. 知情同意
對病人實施輸液治療護理要取得病人的口頭同意或書面同意。
4. 對患者的宣教
5. 實施護理計劃:護理程序
6. 文書記錄的內容
包括病歷檔案;異常事件和警惕事件報告;產品評估(如產品的可靠度、臨床應用情況、臨床表現、感染控制、安全性、有效性、效率性和成本等)、產品完整性和殘品報告;產品的標簽;績效提高的內容(如計劃、流程、數據等);護理研究的內容等。
7. 感染控制和安全操作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對病人實施護理時按要求戴清潔或無菌手套;進行輸液操作時實施必要的無菌屏障;保持手衛生;使用銳器盒;對病人的感染率及死亡率進行回顧、評估并報告;進行感染監控;不允許戴假指甲;保證充足的人力資源,排班與工作量應與感染控制工作要求一致。
計算導管感染率的標準公式:
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次數×1000
=每1000個導管留置日中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率 導管留置天數
8. 輸注用無菌藥液的配制
要求在空氣控制的環境中完成,配制室要求有層流凈化臺、生物安全柜等;同時要按國家法規、美國衛生系統藥劑師協會(ASHP)、美國藥典(USP)的標準執行。
9. 一次性銳器、危險材料和危險性廢棄物的處理
銳器放入銳器盒,盛滿前更換;銳器不得重新加蓋、折斷或彎曲;危險材料和危險性廢棄物放于恰當的容器中。
10. 輸液設備
附加裝置和安全連接:遵守無菌原則;使用螺旋口式接口;膠布不能作為安全連接的方法;三通加蓋。
夾板:固定彎曲部位,不作為肢體約束工具,不影響輸液部位的持續監測;進行記錄。
過濾器種類:0.2微米(非脂類液體,截留細菌、微粒、消除氣泡); 1.2微米(脂類液體,去除微粒、消除氣泡);輸血濾器。
加溫設備:要使用專門的加溫設備,熱水沖淋、微波爐等不能用于血液及液體加溫。
使用止血帶要特別注意:使用抗凝、類固醇治療的病人及老年人、新生兒。
11. 穿刺部位的選擇
下肢靜脈不作為成人選擇穿刺血管的常規部位(因下肢靜脈靜脈瓣多,易發生靜脈炎、血栓等并發癥),避開肢體彎曲部位進行穿刺,必要時借助視覺輔助技術幫助辨認和選擇血管。
12. 穿刺導管的選擇
在滿足治療方案的前提下,選擇管徑最小、長度最短、管腔最少的導管;導管不透X射線( X射線下能顯影);在滿足治療方案的前提下,持續腐蝕性藥物治療、TPN、Ph值<5或Ph值>9的液體或藥物、滲透壓 >600 mOsm/L的液體不適合選用外周靜脈短導管(≤7.5cm)和中長導管( 7.5~20cm )實施的輸液治療。
13. 導管尖端位置
中長導管的導管尖端應放置于貴要V、頭V或臂叢V的腋窩水平或肩下部。
中心靜脈導管的導管尖端應放于上腔V的下1/3段到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連接處;經股靜脈路徑置入的中心靜脈導管,導管尖端應放在高于膈肌水平胸部的下腔V之內。
使用中心靜脈導管治療前要采取X光拍片確定導管尖端位置并記錄。
14. 敷料
當敷料的完整性受損時隨時更換(如滲血、滲液、松脫)。
紗布敷料48小時需更換。
紗布敷料與半透膜敷料(TSM)一起使用時,當作紗布敷料。
中心靜脈導管使用的半透膜敷料至少每7天更換一次,并根據具體情況更換。
通過觸診或直視下對穿刺部位進行觀察。 進行標記與記錄。
15. 輸液裝置(輸液管道)的更換
持續性給藥:一般72小時
間歇性給藥:一般24小時
TPN:一般72小時
含脂肪乳的TPN :一般24小時
全血或成分血:每單位或每4小時
16. 導管的拔除
外周靜脈短導管:成人一般72H
中長導管:一般1~4W
PICC:未定
如疑有污染、出現未能解決的并發癥、結束治療時應立即拔除
17. 沖管
按規定定期沖管。
進行正壓沖管。
沖管液量:2倍于管腔容量。
使用生理鹽水或肝素鹽水。
不強行沖洗導管。
(四)輸液相關的并發癥
1. 靜脈炎
(1) 靜脈炎的分級
0級:沒有癥狀
1級:輸液部位發紅,有或不伴疼痛
2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
3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狀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的靜脈
4級:輸液部位疼痛伴有發紅和/或水腫,條索樣物形成,可觸摸到條索狀的靜脈>1英寸,有濃液滲出
靜脈炎的分級有利于進行區分、記錄、管理及追蹤。
(2) 外周靜脈短期留置針靜脈炎發生率的計算公式
(發生靜脈炎的例數×1000)/外周留置靜脈導管的總例數=外周靜脈炎發生率%
與輸液相關的靜脈炎:拔除輸液通道停止該部位輸液,并進行干預
2級及以上的靜脈炎,異常事件報告
外周短期留置針靜脈炎發生率應低于5%或更低
2. 滲出
由于輸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蝕性的藥物或溶液進入周圍組織,而不是進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 滲出的分級
0級 沒有癥狀
1級 皮膚發白
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小于1英寸
皮膚發涼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級 皮膚發白
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在1~6英寸之間
皮膚發涼
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級 皮膚發白,半透明狀
水腫范圍的最大處直徑大于6英寸
皮膚發涼
輕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4級 皮膚發白,半透明狀
皮膚緊繃,有滲出;可凹陷性水腫
皮膚變色、有淤傷、腫脹
水腫范圍的最小處直徑大于6英寸
循環障礙
中等到重等程度疼痛
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蝕性液體的滲出
3. 外滲
由于輸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蝕性的藥物或溶液進入周圍組織,而不是進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我國醫療事故分級標準(試行)規定:局部注射造成組織壞死,成人大于體表面積2%,兒童大于體表面積5%,屬于四級醫療事故。我們要加強防范,防止類似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