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試操作的學問,您知道嗎?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皮試是臨床中一種最常見,比較簡單的操作,每個新入院的病人在用藥過程中大都涉及到皮試操作,但是在做每一個皮試過程中卻有好多學問。
困惑:皮試標準模糊
一個皮試的醫囑開出后,如何做呢?各地均有不同的標準,基礎護理書上皮試僅限于青霉素、鏈霉素、破傷風抗毒素、細胞色素C、結核菌素、鹽酸普魯卡因、碘過敏試驗等幾種,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新藥層出不窮,各種頭孢類藥物、脈通、胸腺肽等所學的書上并沒有明確的說明,給臨床配制帶來一定的難度。最讓人頭痛的是,有些藥物說明書沒有說清楚具體操作方法、多大濃度,如注射用頭孢他啶的皮試說明: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有過敏的病人禁用。對青霉素過敏者權衡利弊,有青霉素過敏性休克或即刻反應者,不宜再選用頭孢菌素類。注射用頭孢哌酮鈉的皮試說明:對頭孢菌素類抗生素有過敏的病人禁忌使用。使用本品前,應詳細詢問病人是否對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或其它藥物的過敏史,如病人對青霉素過敏,應小心使用頭孢哌酮鈉。
《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和頭孢菌素類藥物的說明書均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的規定,但均有對青霉素和頭孢菌素過敏者禁用的警示,我科對于頭孢類藥物,以前均按說明用青霉素做皮試,但后來因頻繁出現青霉素皮試陰性,但輸用頭孢類藥物過敏的報道,后來改為用何種藥物就用什么藥做皮試的規定。
細心:嚴格三查七對
做皮試前,還需認真仔細的看藥物,不僅僅是因為堅持操作中三查七對的原則問題,更重要的是因為現在的藥物克隆產品比較多,好多藥物有多胞胎之疑,比如同樣的藥物外包裝完全一樣,只是劑量不同,或者不同的藥物也有好多相似之處。另外,要仔細觀察藥物有無裂縫,有無過期及變質,瓶口有無松動,曾見過一例頭孢類藥物在貼標鑒內面處有裂縫的事例。對于皮試液的濃度,我們從應用的安全性、敏感性、疼痛等多方面進行考慮,皮試液寧高勿低,皮試液濃度稍高,只會使陽性率增加,但濃度低后,該反應的沒有反應出來,就會出現問題,幾年來我們也一直堅持這個原則。還有配制皮試液要選用合適的注射器,這關系到配制皮試液的準確度。按無菌操作原則配好皮試液,到病人床旁,要核對病人姓名、床號及三史(用藥史、過敏史、家族史)。我們規定的原則是先叫病人說出他的名字,再拿著治療牌再核對二次以確保安全無誤。
愛心:處處為患者著想
做皮試的最佳部位,曾有人將前臂分為三區九點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發現腕橫紋上3厘米正中點為最佳注藥點,此處為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尺神經結合部,神經末梢較為稀疏,痛感較輕,觀察容易。做皮試提高成功率還有個角度及皮膚繃緊的問題,另外還有病人放松和不要活動,以便正確地操作到合適的部位。對于一些燒傷的病人,我們還在腹壁、胸臂、大腿內側做過皮試。在實際工作中,只有多掌握一些工作的經驗及技巧,才能大大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贏得病人的信任和滿意。
警惕:注射后嚴密觀察
做完皮試后還要告訴病人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按呼叫器。有極少數患者,可在皮膚試驗時發生過敏性休克,常于注射后數秒至5分鐘內開始,先皮膚瘙癢、四肢麻木,繼而呼吸困難、胸悶、發紺、脈快且細速、血壓下降、大量出汗等,如不及時搶救,可導致病人死亡。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監控中心的統計表明,少數人可于皮試時發生過敏性休克,因此致命的病人中25%死于皮試時。因此無論做何種皮試前應備好急救藥物,注射后嚴密觀察,一旦出現異常反應,立即皮下注射腎上腺素。即使是皮試陰性者,在首次用藥或每次注射后的半小時內,亦應警惕觀察病人的反應。在關于做皮試的問題上,我們還有一些規定,就是在皮試盤中配有二支5毫升注射器,二支腎上腺素,二支苯海拉明,二支地塞米松,預防病人突然出現的過敏反應,我們能做到爭分奪秒的處理。在臨床中我們要仔細地觀察每一個細節,及時發現病人每一個細微的變化,做到防患于未然。
讓我們重溫注射原則:防感染、護差錯、護意外、掌握無痛注射要點。讓細節理念及安全操作理念永久印在每個護理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