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尿術是臨床上最基本的診療技術,是各科治療排尿困難,觀察尿量的基本手段。
尿管的選擇
在臨床上,硅膠和乳膠材料的氣囊導尿管現已被廣泛使用,它們具有操作簡便、減少漏尿現象和不易脫落等優點。常用的氣囊導尿管有三腔氣囊導尿管和雙腔氣囊導尿管。兩者相比較,前者比后者多了接沖洗裝置的一腔,可以形成密閉式膀胱沖洗引流系統,減少污染的機會。
導尿方法的選擇
清醒病人應該向其解釋導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項,取得病人積極,主動的配合。操作人員應該處于病人右側,病人取仰臥位,在嚴格無菌操作的原則下將選好的尿管男性插入20~22cm,女性插入4~6cm。氣囊導尿管因為其頭部到氣囊的距離為5~6cm,要將氣囊完全送入膀胱,還應該見尿再插5--10厘米。在往氣囊內注水的時候還應該試氣囊內壓力,如果壓力太大,必須確定尿管是否在膀胱內,注水后待氣囊充盈,順尿道向外牽拉尿管有阻力時,即為該尿管插入的最佳長度。
男性病人由于生理特點尿道長,有三個狹窄和兩個彎曲,導尿時困難更大,可以使用利寧(利多卡因凝膠)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肌肉,減輕疼痛及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約肌痙攣,減輕病人痛苦,利于插管成功。
尿管的護理
嚴格無菌操作,每天更換尿袋,每天進行會陰護理兩次,會護時包括尿道口及尿管周圍不能有分泌物和血跡。根據病情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飲水量2000—4000毫升,禁飲濃茶和咖啡,盡量不使用氨基糖甙類和磺胺類的抗生素。妥善固定好導尿管及集尿袋,防止過度牽拉尿管,使用掛鉤懸掛尿袋,盡量不使用別針,以免扎傷病人。保持尿液引流通暢,翻身前妥善固定,勿使尿管扭曲、受壓、打折,集尿袋位置不高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造成逆行感染。對危重病人或腎功能不全患者,采用持續引流尿液。
膀胱沖洗
對留置導尿的患者,在病情許可下,鼓勵患者多飲水,進行生理性膀胱沖洗,一般不主張進行膀胱沖洗,更不主張用具有抗菌作用的藥物沖洗膀胱,避免產生耐藥菌株引發感染。如需要膀胱沖洗雙腔留置尿管:使用一次性膀胱沖洗器;三腔單囊留置尿管:使用持續沖洗器;保證無菌操作。
拔除尿管的方法
拔管時遇患者精神緊張,氣囊回縮不良及尿垢形成等因素致拔管困難者,不得硬行拔出;應先安慰病人,使其情緒穩定。護士不要強行拔管從而損傷尿道。如遇患者精神緊張導致尿道痙攣應該先讓病人平靜一會兒,邊與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邊拔管,拔管后應該密切觀察病人排尿情況,出現排尿困難等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臨床常遇到的問題
操作前未認真檢查氣囊及導尿管質量使用前未常規仔細檢查氣囊及導尿管是否完好無損,以及氣囊的彈性、硬度等,插管后注水量不足或超標導致氣囊密封不好,有漏液漏氣或者氣囊破裂等而致插管失敗。
插管深度不夠
插管深度不夠就注水,導致男性后尿道裂傷而引起血尿。男性患者尿道較長,且存在兩個彎曲三個狹窄的解剖結構特點,插管較女性困難,加之氣囊尿管的特殊結構,一般將尿管插入膀胱見尿后需再插入5--7cm,這樣才不致于損傷患者的后尿道。
尿管位置
置管位置錯誤在臨床并不少見,插入氣囊導尿管時,尿管的最低位是氣囊的遠側端,經測量此端至尿管尖端5cm,如插入長度不夠,則氣囊正好位于膜部尿道內,氣囊充盈時必然造成尿道過度擴張,壓迫和撕裂等并發癥。因此,在使用氣囊導尿管時,置入尿管的長度應為尿道長度加氣囊遠端至尿管尖端的長度(約5 cm),女性病人用氣囊導尿管插入的長度約10cm,男性病人插入長度約為28cm。因氣囊導尿管無刻度標記,故在使用時,待氣囊充盈后,順尿道向外牽拉尿管有阻力時,即為該尿管插入的最佳長度。此時若膀胱內有尿,即可以自行流出,若無尿流出,則可在恥骨聯合上方加壓,或經尿管注入無菌生理鹽水后回抽,以證實尿管置入的正確性。
插管失敗由于對氣囊導尿管的特殊結構、性能及注意事項不夠了解,插管后注水過多或注水速度過快導致氣囊破裂而使插管失敗。處理方法:護理人員應熟練掌握氣囊尿管的結構性能、特點及使用的注意事項,正確掌握留置氣囊導尿管導尿的方法和拔管方法。向氣囊內注入液體時推注速度要慢,有阻力或患者有疼痛時立即停止注入,并抽吸已注入的液體,重新調整尿管的深度后再注入液體。拔管將氣囊內的液體抽盡后再拔管。
操作不當導致尿道損傷
由于各種原因致插管受阻時仍盲目插入,導致尿道粘膜破裂,將尿管插于陰莖皮下或陰囊引起皮下血腫。臨床上當遇到插管有阻力時,且不可用暴力盲目插管,應通知醫生查明原因再進一步予以處理。
首次放尿過多患者出現血尿首次放尿過多導致患者出現血尿。如病人排尿困難持續時間較長,膀胱內潴留尿量較多時,導尿管插入后一定要分次放尿,首次放尿一定不要超過500毫升,(書上寫不超過1000毫升,但經過臨床實踐一次放尿600毫升以上就可導致血尿發生,尤其是老年病人)其余部分在1—2小時后再放出,直到排盡。這主要是因為一次放尿過多,膀胱內壓力迅速下降,會誘發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或引起血容量下降而突發休克。出現血尿后一般遵醫囑應用止血藥,并予以更換三腔導尿管持續膀胱沖洗。
拔管困難
尿管留置時間過長且長期臥床,膀胱沖洗不徹底,尿垢積在膀胱形成顆粒及沉渣,附著于尿管氣囊形成結石,而引起拔管困難。拔管前從尿道口可注入少量石蠟油,并輕輕轉動,以防粘膜、血痂與尿管粘連,導致拔管時加重尿道粘膜的損傷,出現血尿。
更換留置尿管時間:
根據患者病情酌情考慮,常規乳膠尿管≤7天,硅膠導尿管一般為≤29天。但特殊情況除外:如尿道損傷、尿道狹窄等病人一般不建議中途更換尿管。這樣的患者常規留置尿管4周,可能更長時間,主要起支撐尿道作用,即使這樣多數拔管后還會出現尿道狹窄需行尿道擴張術,如中途更換尿管,不僅支撐作用消失,還可導致再次留置失敗。
健康宣教不到位:
留置尿管后健康宣教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老年人特殊強調:尿潴留嚴重,必須強調間斷放尿重要性,告知患者及家屬不可擅自放尿;留置尿管期間,患者不可擅自或強行拔除留置尿管,以免損傷尿道。
包皮過長患者留置尿管期間做會陰護理時的注意事項:
做會陰護理時,一定要把包皮完全翻起,露出龜頭及冠狀溝進行擦拭消毒,完畢后一定將包皮復位,切不可不復位;遇龜頭水腫,無法復位可請專科醫生進行復位,否則會導致陰莖嵌頓甚至壞死。
膀胱造瘺管護理:
保持造瘺管通暢,勿打折、扭曲、受壓,并注意觀察引出尿液的顏色、量;沖洗過程中更應確保管道通暢,出現血尿、沖洗不暢等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保持造瘺管處敷料干燥,滲濕及時通知醫生予以換藥。造瘺后第一次更換造瘺管時間不應少于40天,以保證瘺道形成。帶造瘺管出院患者,護士要教會家屬膀胱沖洗方法及造瘺管自護方法,建議隔日一次換藥,每日沖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