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科靜脈留置針的穿刺新技巧及注意事項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在神經內科,老齡病人居多。老人皮膚彈性差、血管脆性增加,易被針頭穿破導致藥液外滲;腦水腫、顱內壓增高的患者一天多次使用甘露醇等高滲性脫水、降顱內
壓藥,對靜脈造成很大大的損傷,另外,反復住院的病人血管非常難找。部分患者和家屬因費用及置管風險而不愿意留置picc導管或鎖骨下靜脈導管,我們選擇
健側肢體較粗直、彈性好、不影響肢體活動的靜脈作靜脈留置。為了減輕患者多次靜脈穿刺的痛苦,及時使用時間性用藥,提高
護理效率,應用及經驗淺談如下:
□選擇恰當的穿刺部位
1.一般選雙上肢淺靜脈,相對粗直、有彈性、血流豐富、無靜脈瓣、避開關節、易于固定的血管。
2.偏癱患者患側肢體活動少,血液循環差,不利于靜脈輸液,而且靜脈輸液也影響患側肢體功能鍛煉,故不宜選擇患側肢體應用留置針;對于健側上肢靜脈已穿刺困難或搶救患者時,常選用健側下肢遠端靜脈穿刺;患者因意識不清、煩躁不安者較多,不宜選擇頸外靜脈穿刺。
□穿刺技巧
1.對于血管不顯露的患者,
護士先用雙手交替捋3~5次置管的手,人工改變患者表淺靜脈血暫時由上向下流向前臂和手掌,隨即扎止血帶,血管被血液充盈后便易顯現出來。
2.臨床中背隆掌空杯狀手法和握指法更有利于靜脈穿刺的成功。囑病人手部自然放松,手腕下垂,除拇指外四指并攏向掌心面,使手背部隆起,如握空杯狀。而操
作者用自己的左手握于手背的掌指關節處,形成握手狀,這樣不僅克服了病人握拳時指掌關節高于手背皮膚妨礙穿刺進針角度的缺點,又使血管充盈、顯露、固定之
優點,更易于穿刺成功。
3.轉動蝴蝶形翼片,檢查針芯是否不易于退出,穿刺前應排盡肝素帽內的氣體。一般主張采用針頭在靜脈正上方斜行快速穿刺法,左手拇指繃緊穿刺部位皮膚并固
定靜脈,右手持針柄將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成30度~45度角直刺靜脈,對于粗直的血管,見回血后降低角度10度左右,順靜脈走向將留置針推進
0.3~0.5cm,接著邊送軟管邊退針芯;對于位置較深,只看見一點影子的血管,見回血后,直接把外套管送進血管,避免繼續送針刺破血管。但值得注意的
是外套管不應送得太盡,松拳后,由于皮膚松弛易導致軟管打折而導致輸液停止;另外外套管送盡后,和針口吻合的留置針部份磨擦面積加大,容易滲血;還容易形
成瘺口,引起感染。
妥善固定套管針:用無菌敷貼緊貼皮膚,從中間向兩邊輕按,避免透明膜內留有空氣。
掌握封管技術:正壓封管,緩慢拔出針頭,同時將留置針的塑料鎖推上后方可拔針頭,注意的是塑料鎖應鎖在靠近針頭的位置,而不應鎖在靠近肝素帽的位置,避免血液返流過多而增加留置針堵塞的風險。
靜脈留置針現已被臨床普遍應用,其使用技術已日趨完善,找到血管是前提、送管退針這一操作是關鍵。合理選擇靜脈、正確輸入藥液。我們根據患者病情、血管條件、輸液量選擇使用合適靜脈留置針后,減少了藥液外滲、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