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技巧
小兒頭皮靜脈輸液在兒科護理工作中應用非常廣泛,是最基本的治療手段之一,因此,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是每個兒科護士必須熟練掌握的基本功。筆者結合十多年的臨床經驗,不斷地研究、探索,現將小兒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的技巧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兒科2006年6月份住院患者205例,3~16歲37例,1~3歲42例,0~1歲126例;3歲以下小兒進行頭皮靜脈輸液159例,其中小兒上呼
吸道感染102例,小兒肺炎37例,小兒腹瀉13例,其他病例7例,平均輸液天數5天,一次穿刺成功719例次,第一次穿刺失敗為76例次。
2 穿刺成功技巧
2.1 小兒頭皮靜脈特點
小兒頭皮靜脈豐富淺顯易見,血管呈網狀分布,血液可通過側支回流故順行和逆行進針均不影響回流。額正中靜脈粗、直、不滑動、易固定,一般為首選;額淺靜脈
及顳淺靜脈淺、直,暴露明顯、不滑動,因血管較細,穿刺技術難度大;耳后靜脈稍粗,但皮下脂肪厚,不易掌握進針深淺度,且不好護理;顱骨縫間靜脈較粗、
直,但易滑動。
2.2 頭皮針選擇
以4.5號頭皮針為宜,因4.5號頭皮針的針尖斜面較小,穿刺成功后根據血管的走向、曲直針頭可隨意選擇送入血管的深淺,不會造成送針過淺而有一半針尖斜
面在血管外引起液體外滲,如頭皮血管較粗或特殊治療需要,亦可用5.5號頭皮針或靜脈留置針。
2.3 血管的選擇 區別頭皮靜脈和動脈(手指觸摸有搏動感),選擇合適的靜脈,辨別粗細、深淺、活動度及走向。一般選擇粗、直、易固定的額正中靜脈為首選,其次為額淺靜脈和顳淺靜脈,亦可選擇耳后靜脈、眶上靜脈、顱骨縫間靜脈等。
2.4 皮膚準備 毛發影響膠布的粘貼,導致固定失敗,應遞除進針部位周圍約3 cm處皮膚的毛發,避開受損、感染、囟門和骨隆突處皮膚。
2.5 執針手法
傳統的手法用右手拇指和示指執針柄上、下面,進皮膚后改為執針柄的前、后面刺入血管。此手法的缺點:手掌心朝上,手的靈活性欠佳,不好掌握進針的力度和速
度,造成速度過快或過慢現象,過快穿破血管,過慢不能順利的進入皮下,且進入皮下后變換執針手法容易視線分散以及針柄擺動,造成針尖失準,導致穿刺失敗。
現我院采用的手法:右手拇指和示指執針柄的前、后面,指尖頂到針柄的根部(手不可觸及針梗)穩妥執針。此執針手法的優點:手背朝上,手比較靈活,且進入皮
下后不用變換手法一氣呵成。
2.6 穿刺要領
常規消毒皮膚,小兒頭皮靜脈宜采用直刺法,針尖斜面朝上通過皮膚直接刺入靜脈。進針角度以前額正中靜脈、額淺靜脈、顳淺靜脈為5°~15°,頭頂靜脈、顱
骨縫間靜脈、耳后靜脈、眶上靜脈為15°~30°。掌握穿刺過程中的力度和速度得當,進入皮膚時用力稍大、速度要快,切忌針尖斜面在表皮與真皮之間停留,
引起疼痛劇烈及進針不暢,進入皮下后放平針頭,針頭與血管平行,用力輕穩、速度宜慢(否則易穿破血管),直刺入血管,見回血后,根據血管的曲直走向再平行
血管送針少許。若患兒重度脫水,頭皮血管較癟,回血較慢或不回血時,可于進血管后捏一下頭皮針導管即可見回血或穿刺前用5
ml的注射器抽吸少量的生理鹽水連接頭皮針進行穿刺,進血管后抽吸有回血,打開輸液器調節開關局部無腫脹即可固定。
2.7 針頭固定
穩妥貼好第一根膠布是關鍵,穿刺成功后用左手示指固定針柄于小兒頭皮上,左手拇指置(墊)于接近針柄的塑料管的下方,可隨意調整針體與皮膚成一適宜的角
度,保持針體與血管平行,防止針尖翹起。右手打開輸液器開關,觀察輸液通暢后,用第一塊膠布將針柄粘貼牢固,如針柄懸空可在針柄下墊一個干棉簽頭部,用第
二根帶有棉紗的輸液貼寬膠布貼在針體并遮針眼。用第三根膠布從靠近針柄的頭皮針塑料管下面穿過并向上、向前交叉固定。把頭皮針的塑料管向上自然彎曲成一小
圓形后用第四根膠布固定。第五根膠布將頭皮針塑料管的末端固定于左或右耳廓上或者固定于沒有頭發的頭皮上。
3 穿刺失敗原因分析
3.1 小兒頭部固定不佳 家長寵愛孩子,固定頭部不得力,小兒不配合,頭部搖擺不定,難以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膚,導致穿刺失敗。
3.2 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溝通技巧 護士缺乏與患兒及其家長的溝通,家長心疼孩子,對護士期望值過高、對醫學缺乏了解、言語不當等影響護士操作情緒,護士因緊張導致穿刺失敗。
3.3 手法不錯誤 執針時執針柄的上、下面,或穿刺時采用斜刺法,影響針尖進血管時的準確度。
3.4 特殊小兒 如肥胖、脫水、血管暴露不明顯的小兒的頭皮,穿刺技術難度大,易穿刺失敗。
可見,護士熟練的穿刺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質及與患兒及家屬的良好溝通,加上患兒及家屬的信任和積極配合,是提高小兒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的三大因素。作
為一名兒科護士,必須從這三個方面去總結經驗,練就過硬的本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小兒頭皮靜脈一次穿刺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