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
液反應是由于輸液所引起的不良反應的總稱.我們常說的輸液反應是由熱源引起的反應,輕者有發冷、寒戰、發熱、出汗,體溫常在38.5℃左右,停止輸液后數
小時體溫恢復正常。嚴重者體溫可達40℃~42℃,頭痛、惡心、嘔吐、意識不清、昏迷、低血壓休克,有的出現多臟器損害、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循環呼吸衰竭
而死亡。嚴重輸液反應多數非死即殘,預后很差, 腦損壞致殘成癡呆或植物人,給家庭造成的悲劇是可想可知的。
藥物的過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是指有特異體質的患者使用某種藥物后產生的不良反應。常表現為皮膚潮紅、發癢、心悸、皮疹、呼吸困難,嚴重者可出現休克,甚至死亡。
導致輸液發熱反應的主要因素
1. 輸入液體與加入藥物質量
大批量液體雖經嚴格的質量檢查出廠,但仍有不嚴把各個環節質量關的液體進入臨床。如:在運輸過程中瓶子之間發生碰撞、擠壓,造成裂痕和封口松動而污染。
藥物貯存的環境不當也會發霉長菌。放置時間過久,藥物可發生分解或聚合而產生雜質。許多靜脈用針劑也常有不溶性微粒,可通過輸液進入體內引起輸液反應。秦
新華等對其所在醫院2年間發生的33例輸液反應進行了調查,結果輸液反應均是由于一批氨基芐青霉素和輔酶A熱原不合格引起。[1]由于藥液不純、變質或被
污染,可直接把致熱原輸入靜脈,引起發熱反應。
2 輸液器具
帶空氣過濾裝置及終端濾器的一次性輸液器雖已被廣泛應用
于臨床,對減少輸液反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終端濾器對5μm以下的微粒濾除率較低,不能全部濾去細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異物,或因生產環
境、生產過程中切割組裝等磨擦工藝帶入的機械微粒也能成為熱原。如輸液前未認真檢查而使用包裝袋破損、密閉不嚴漏氣污染和超過使用期的輸液器亦會引起發熱
反應。
3 配液加藥中的污染
3.1 安瓿的切割與消毒不當造成的污染。安瓿的切割、消毒方法不同,造成的玻璃微粒污
染程度也不同。割鋸安瓿時砂輪與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產生玻璃碎屑和脫落砂粒,割痕越長,玻璃碎屑越多,不溶性大顆粒的數目也隨之增加。[2]消毒安瓿后
用砂輪在安瓿頸部鋸割一圈然后用手掰開,或用無菌持物鉗直接將安瓿敲開,是使玻璃微粒污染藥液最嚴重的安瓿切割方法。因此,安瓿的切割及消毒不當,使液體
進入玻璃微粒的機會增加。
3.2 加藥針頭穿刺瓶塞的污染。針頭經液體瓶塞穿刺后,液體有白色塊狀異物,異物率達15%。[4]同時,
配藥時針頭插入瓶塞的角度、次數及針頭大小與液體污染的程度有關。垂直進針容易將針頭截面切下的橡皮塞碎屑帶入液體中,尤其是多次進針后橡皮塞表面進針空
隙增大,凹凸不平,易貼附灰塵、雜質等。盡管進針前對瓶塞表面進行了常規消毒,但隨重復進針,仍易將瓶塞表面的附著物帶入瓶中而污染液體。李學福等[5]
報告用16號及7號針頭穿刺瓶塞,針頭微粒附著陽性率均為100%,穿刺瓶塞后的溶液微粒含量均超過藥典規定。其數量與穿刺次數成正比。
3.3 加藥注射器的污染。張云英等[6]對加藥后1h、2h、3h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和玻璃注射器進行細菌監測,細菌污染率平均為21.21%,且加藥注射器放置的時間越長污染率越高;注射器越大污染率越高;玻璃注射器的細菌污染率明顯高于一次性注射器。
4 靜脈穿刺針頭斜面滯留微粒的污染
王愛麗等對靜脈穿刺后拔出或多次穿刺后更換下來的各型號針頭作了觀察,發現穿刺針頭斜面滯留的微粒成為微粒污染的又一來源。[7]靜脈穿刺不成功未更換針頭,可直接把針頭滯留微粒引入靜脈。
5 環境空氣的污染
在進行輸液處置時,治療室及病室環境的清潔狀態和空氣的潔凈程度對大輸液質量有直接影響。欒湘寧等[8]對10起輸液發熱反應的環境進行空氣細菌監測,
治療室消毒后500CFU/m3,工作狀態下平均為1227.89CFU/m3,病房平均為3036.43CFU/m3,治療臺面細菌數平均為
14.5CFU/cm2。因此,加配藥后放置時間越長也就越易增加污染的機會,輸液時間越長,被污染的機會也就越多。
6 聯合用藥過多及藥物配伍不當
液體加入多種藥物時,因反復穿刺瓶塞,導致污染的機會增加。藥物配伍不當,使配制后的溶液澄明度受影響,產生結晶或pH值改變。牛桂田等[4]報告用
10%葡萄糖注射液加入氯霉素和維生素C、紅霉素或維生素C,四環素等針劑后,液體澄明度不合規定,其內有結晶、色塊、白塊等。10%葡萄糖注射液加入注
射用四環素時pH值降低至不合格范圍。粉劑藥物如溶解不充分,可出現藥物顆粒。青霉素G溶在葡萄糖中有效期僅2h,青霉素的水溶液放置時間過長還將增加致
敏物質的含量,使變態反應的發生率增加。此外,任何稀釋液放置過久均易增加污染的機會。由于藥物的溶解度、酸堿度、放置時間及溫度條件的影響,使配伍后藥
液發生變化而影響藥液質量。而且當配伍劑量大品種多時,所含熱原累加到一定量時,輸入體內亦會發生熱原反應。
7 輸液速度過快
輸液發熱反應與輸液速度有密切關系。歐陽純[9]報道,1988年當他們所在醫院發生輸液反應較多時,通過督促按標準調節滴速,使輸液反應有所減少。并
發現有的病人出現輸液發熱反應后,通過調整滴速,可使輸液反應停止,并能繼續將發生反應的液體輸完。陳敏等亦認為,輸液速度過快,在短時間內輸入的熱原總
量過大,當其超過一定量時,即可產生熱原反應。[10]
輸液發熱反應的預防
1 加強責任心,嚴把藥物器具關
液體使用前要認真查看瓶簽是否清晰,有否過期。檢查瓶蓋有無松動及缺損,瓶身、瓶底及瓶簽處有無裂紋。藥液有無變色、沉淀、雜質及澄明度的改變。輸液器
具及藥品的保管要做到專人專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輸液器使用前要認真查看包裝袋有無破損,用手輕輕擠壓塑料袋看有無漏氣現象。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輸液器
具。
2 應用現代理論,把好藥液配制關
2.1 改進安瓿的割鋸與消毒。眾多的學者對安瓿玻璃微粒污染的預防進行了探
索,認為按教科書要求的安瓿常規“兩次消毒法”(即折斷安瓿前后各消毒一次)在大量的臨床輸液操作中很難做到,采用安瓿鋸痕后用0.5%強力碘或75%酒
精棉簽一次消毒后折斷,能達到無菌目的,且操作簡便,省時省力。[2,11]李家育等1998年報告[12]用75%酒精醫用紙擦拭消毒安瓿頸部效果優于
75%酒精棉簽,更優于75%酒精紗布。李玉梅等[2]還認為采用“易折型”安瓿或控制割鋸安瓿痕長≤1/4周及堅持開啟前的消毒是減少藥物污染的重要措
施。
2.2 改進加藥的習慣進針方法。將液體加藥時習慣的垂直進針改為斜角進針,使針頭斜面向上與瓶塞成75°角刺入,并輕輕向針頭斜面的反方向用力,可減少膠塞碎屑和其他雜質落入瓶中的機會。
2.3 避免加藥時使用大針頭及多次穿刺瓶塞。液體中需加多種藥物時,避免使用大針頭抽吸和在瓶塞同一部位反復穿刺,插入瓶塞固定使用一枚針頭,抽吸藥
液時用另一枚針頭,可減少瓶塞穿刺次數,以減少瓶塞微粒污染。據報告,已有研究者將加藥針頭進行改進,將傳統的針尖做成封閉的圓錐形,方形的針孔開在針頭
的側面。以減少穿刺瓶塞產生的微粒污染。
2.4 加藥注射器的使用。加藥注射器要嚴格執行1人1具,不得重復使用。提倡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藥,這是目前預防注射器污染的有效措施。
3 嚴格執行消毒制度,遵守無菌操作規程
3.1 環境空氣的凈化。治療室按常規紫外線燈照射消毒每晚1小時,每周用2%過氧乙酸8ml/m3煮沸熏蒸30min。每日用0.2%漂白粉或
1%84消毒液進行室內、門窗、臺面、治療車及地面濕式擦拭2次。每月治療室空氣細菌監測1次。配藥及輸液操作過程中,減少治療室及病房人員流動,避免掃
地、掃床,以減少空氣中的塵粒。目前采用的凈化技術是提高輸液環境空氣的潔凈度保證大輸液質量的最有效途徑,如安裝凈化間,層流罩或使用超凈工作臺能進行
輸液配藥。1998年羅萬福等[13]研制及應用的靜脈肌注凈化配液工作臺能有效地凈化進入液體瓶內的空氣,其內的一次性雙通分流器采用密閉式抽吸藥液,
避免了配藥過程中造成的空氣污染。目前國際上普遍使用及國內部分城市開始使用的袋裝液體也是一種簡便的避免空氣污染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