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鼻飼有哪些注意事項及如何確定胃管的位置?
(1)插管動作應輕穩,特別是在通過食管3個狹窄處(環狀軟骨水平處、平氣管分叉處、食管通過膈肌處)時,防止損傷食管黏膜。
(2)通過鼻飼管給藥時,應將藥片研碎,溶解后注入。
(3)長期鼻飼的應每日進行口腔護理,每周更換胃管。
胃管位置的確定:每次注食前應檢查胃管是否在胃內,其方法:
①用注射器抽吸,有胃液抽出。
②用注射器從胃管注入10m1空氣,置聽診器于胃部,可聽到氣過水聲。
③用治療碗盛少量的水,將胃管末端放入水中無氣體逸出;如有大量氣體
逸出表明誤入氣管。
11.脈搏短絀的概念、臨床表現及測量方法是什么?
概
念:即在單位時間內脈率少于心率,其特點為心律完全不規則,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強弱不等。診脈時,脈細數,且極不規則。發生機制是由于心肌收縮力強弱不
等,有些心輸出量少的搏動可發生心音,但不能引起周圍血管的搏動。造成脈率低于心率,這種現象稱為“脈搏短絀”或“絀脈”,見于心房纖維顫動的病人。
臨床表現:
(1)癥狀:可有心悸、不安、頭暈及暈厥等。這是由于心房活動不協調,失去有效收縮能力,心房輔助心室充盈的作用降低,加以快而不規則的心室節律,引起心室舒張期縮短,心室充盈不足,心排血量降低,造成循環障礙。
(2)主要體征:心律、脈搏完全不規則,脈率低于心率。
(3)心電圖改變:正常竇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與形態不同、頻率不規則的顫動波(f波),常在Ⅱ、Ⅲ、aVF及V1導聯中較清楚。心室率快而絕對不規則。QRS波群的形態可由于心室內差異性傳導而有改變:一般心室率常在120~160次/min之間。
測量方法:應由兩人同時測量,一人聽心率,另一人測脈搏,兩人同時開始,由聽心率者發出“起’’‘‘停口令,數1min,以分數式記錄。記錄方法為心率/脈率,如心率為120次/min,脈率為86次/min,則應寫成120次/86次/min。
12.異常血壓如何觀察?
血壓可由于心輸出量、外周阻力、動脈管壁彈性及循環血量的影響而有所改變。
(1)高血壓:收縮壓達到160mmHg(21.3kPa)或以上和(或)舒張壓達到
90mmHg(12eokPa)或以上稱高血壓。常見于原發性高血壓病、腎臟疾病、腎上腺皮質和髓質腫瘤、顱內壓增高等。臨床上,就血壓增高而言,舒張壓增高的意義較收縮壓增高的意義為大,因為舒張壓決定于動脈壁彈性所維持的血管張力。
(2)臨界高血壓:血壓值在正常和高血壓之間,其收縮壓高于140mmHg
(18.7kPa)而低于160mmHg(21.3kPa),或舒張壓高于90mmHg(12.0kPa)而低于95mmHg(12.6kPa),定為臨界高血壓。
(3)低血壓:收縮壓低于90mmHg(12.0kPa),舒張壓低于60mmHg(8.0kPa)稱低血壓。常見于周圍循環衰竭、心肌梗死、急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心包填塞、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等。
(4)脈壓差的變化
脈壓減小:脈壓小于30mmHg(4.OkPa)稱為脈壓減小。主要見于低血壓、心包積液、縮窄性心包炎、嚴重二尖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重度心功能不全等。
脈壓增大:脈壓大于40mmHg(5.3kPa)稱為脈壓增大。主要見于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動脈導管未閉、甲狀腺功能亢進、高血壓、主動脈硬化、嚴重貧血等。
13.測量血壓應注意什么?
(1)測量前,應檢查血壓計的汞柱有無裂損,是否保持在“0”點處,橡皮管和輸氣球是否漏氣,玻璃管上端是否與大氣相通。
(2)袖帶的寬度不宜過寬或過窄。過寬,大段血管受阻,增加血流阻力,使搏動在達到袖帶的下緣之前即已消失,測得的數值可偏低;太窄,需用較高的空氣壓力才能阻斷動脈血流,使測得的血壓值偏高。小兒最合適的袖帶寬度是上臂直徑的1/2~2/3。
(3)為保證測量的準確性和可比性,一般應讓病人安靜休息5~10min;病人于運動、洗澡及情緒激動、緊張、吸煙后,須休息30min。需密切觀察血壓的病人,應做到四定:定時間、定部位、定體位、定血壓計,有利于病情的監護。
(4)測量血壓時,血壓計“0”點應和肱動脈、心臟處于同一
水平,坐位時,肱動脈平第4肋軟骨;臥位時,和腋中線平。如果肢體過高,測出的血壓常偏低,位置過低,測得的血壓偏高。
(5)偏癱、肢體外傷或手術的病人測血壓,應選擇健側肢體。因患側肢體肌張力減低及血循環障礙,不能真實反映血壓的變化。
(6)如發現血壓聽不清或異常時,應重復測,先將袖帶內氣體驅盡,使汞柱降至“O”點,稍待片刻;必要時脫袖,以免衣袖過緊影響血流,再進行測量,直到聽準為止。一般連測2~3次,取其最低值。
(7)胸件的整個面膜面都要和皮膚緊密接觸,但不可壓得太重,避免塞在袖帶下,以免局部受壓較大和聽診時出現干擾聲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