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 急診科實習
班:巡回班。 時間:上午8:30-12:00 下午2:30-5:30.
上午,門診病人比較多,協助治療班輸液啊之類的。
不過就是掰安瓿的時候老會割到手……手法不對?哪位有好經驗可以指導下我嘛~~~我可憐的中指和食指已經有3個口子咯~
10:20 AM
120出診接到一個車禍的傷員,全身大面積擦傷,后面的檢查沒有骨折,在急診留觀室觀察。
確實,撞得很慘,全身幾乎涂滿了紅藥水……臉上更是。好在只算擦皮 。
剛接過來那會,肇事司機也來了。醫生在清創室給傷者處理傷口,肇事司機站在護士站門口,像一個需要傾訴者般對著每每進出一個穿白大褂的,無論是醫生還是護士,述說著事情經歷:我當時看到紅綠燈變綠了,才開過去的,是他闖紅燈……,我不是故意的。
看的出來,司機是個老實的農村漢子,不過,我們每一個進出的醫務人員都沒有時間聽他的故事,也許是這類的事情看的太多,也學他需要向交警解釋而不是我們,總之,我們最多只是回答他一個點頭或很平淡的嗯一聲。
10:40 AM
剛才車禍中傷者的家屬出現在醫院,傷者的母親很……沖動,一個個子很小的農村婦女,在看到兒子一身紅藥水的樣子后,沖出病房,一把拽住司機的領口。比這位母親高大很多的漢子,仿佛變成她手里的一只小雞,整個人蔫著,躲著,任由她抓著自己的領口。
隨后,整個一樓充斥著這位母親的謾罵與肇事司機的……什么聲音,畢竟,他們講的都是方言,我只能聽懂3成。
在這個糾紛中,護士長一直在試圖讓這位沖動的母親冷靜下來,但面對近在眼前的“仇人”,這位母親幾乎是紅了眼,護士長的勸解,幾乎可以宣告失敗。
護士作為病區的管理者,針對類似的問題,什么樣的語言才能有效的解決或緩解類似的糾紛,至少不要讓醫院成為肇事雙方沖突的戰場。 2:40 PM
等到我上班的時候,急診搶救室多了一個病人,一個年輕的男子渾身是傷,病床旁邊陪著一個女人,上治療班的同學小馬告訴我說,他們是情侶。
后面小馬告訴我說,不知道什么原因,這個男的是被該女子的父親暴打入院的。全身多處受傷。而且,很明顯,這對情侶現在在冷戰。說急診科經常見到稀奇古怪的病人一點也不為過,至少在短短幾天里,我見過,被高跟鞋打暈入院的,被電鉆卷到頭發的,以及各種各樣車禍的病人。這里為什么把這對情侶列出來說明,是因為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躺在病床上拒絕輸液的病人。
當我的同學——上治療班的小馬端著治療盤準備給病人輸液時,病人卻拒絕治療,小馬和帶教老師在跟病人溝通,講解輸液的目的及重要性后病人仍不配合治療,只好稍后再說~.
鄭醫生了解情況后,似乎想到了什么,走到病房,對他女朋友說:你勸下病人吧。
“你打不打,不打就走”,不曾想,病人女朋友這樣“勸”說。
不過病人,只是別過頭去,不吭聲。
"你再勸下他吧,我讓護士去拿藥。"鄭醫生如是說道,然后離開了病房。
后面,小馬隨著鄭醫生離開了病房,諾大的病房里只剩下賭氣的這對情侶。
過了沒一會兒,病人同意輸液。至于他女朋友怎么勸他的,我們無從得知。不過,一切都在鄭醫生預料之中。
由于我中午沒有上班,所以沒有親眼目睹所有經過,但我對這個拒絕治療的病人很好奇,當然,對鄭醫生的心理戰術更好奇,我就跑去詢問鄭醫生。
“急診科,可以看做是一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矛盾的小窗口。在急診科,可以看到很多糾紛,家庭糾紛,夫妻矛盾,父子矛盾等等等等,這和住院部的病人相區別,在急診科,掌握病人的心理是一門技能(原話是說病人心理是一門藝術)。”鄭醫生如是對我說到。
于鄭醫生的話,我不知道我在以后的實習生活中能理解或見證多少,但我發現,整體護理中雖然一直倡導對病人進行心理評估,社會功能形態評估,但,似乎在急診科這塊區域,想要實施整體護理中的心理護理或社會功能形態的評估是非常困難的,至于為什么困難,我現在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現在只是一種感覺~。
順便記錄下:這么多天以來,發現門診病人對于呼叫器的使用似乎遠沒有住院部病人用的好,很多病人都是把呼叫器當成“門鈴”而不是“電話”。原因我想跟護士宣教和門診病人流動性大的特點有關~,以后有時間就做下這方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