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
來源: 作者:
WTO的加入,使我國整個衛生行業都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這種競爭說到底是服務的競爭,是服務理念、服務思想的競爭。而護理工作是突出以服務為中心的工作。所以說,入世后對醫務界挑戰最大的是廣大的護理工作者。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迎接挑戰,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呢?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民族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體系,對健康與疾病、生死、價值觀等存在認識上的差異,并導致各民族在文化習俗、宗教信仰、飲食習慣上的不同,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國際、國內人口流動頻繁,不同國籍、不同種族的患者都有可能來我院就診,這就需要我們運用多元文化知識護理病人。要發展這一高層次的護理,亟需加強護理人員的語言教育和多元文化培訓,至少要求掌握普通話和一門外語,基本能和病患進行語言溝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迎接入世的挑戰,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教育、培訓、掌握一門外語都需要時間的支持,但時間在哪里?
許多醫院都有這種情形,就是臨床護士除護理病人外還承擔著許多如標本送檢、用藥領取、雜物整理、檢查陪護等工作,占據了護士們大量的工作時間,而真正的護理工作卻大部分交給家屬來完成。有的醫院為了節省開支,把護士當作“帶水海綿”,一人多用,身兼數職,護士們常常是小跑著做各種工作,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護理任務,她們只好把工作簡單化,該說的不說,能省的則省……從而導致了病人及家屬的諸多怨言,“態度不熱情,服務不到位”、“根本沒有做就收費”等一系列不滿言詞。然而,我們聽聽臨床護士是怎么說的,“不是我們不做,是我們干不過來”、“一接班我們就馬不停蹄地穿梭于每個病房,腿都酸了”、“治療工作時間是有限的,我們只有兩只手、兩只腳,干了這個,干不了那個,我們也沒有辦法”……病人訴苦,護士喊冤,那么到底癥結所在何處呢?
據有關資料顯示,每名一級護理患者,一日直接護理所需的時間為4.5小時,二級護理所需的時間為2.5小時,三級護理為0.5小時,一日間接護理平均每位病人需20分鐘。假如某病房有40張床位,其中一級護理的有5人,二級護理的25人,三級護理的有10人,根據公式得出護士總人數為17.3人。以此類推。而在某個別醫院,護士人數只是所需人數的1/2或2/3,于是一人多用,身兼數職,于是加班加點時有發生,工作時間每周本應為37.5小時,而她們卻多在50多個小時以上,有時甚至近70個小時。
體力的透支使得我們不得不把工作濃縮,“濃縮的都是精品”,可這樣濃縮的“精品”病人會滿意嗎?我院許多科室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用藥領取占據了大量時間。劃價、批藥、記帳、領藥等等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必需等待、排隊,一個窗口供應全院的用藥,能不等待、不排隊嗎?一天沒有四、五個小時是不可能取回藥的,而這四、五個小時恰好是護理一名一級護理病人所需的時間。
上個世紀中期,護士的工作不外乎打針、發藥、做一些簡單的操作。現如今,監護儀、輸液泵、呼吸機的監控調節、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廣泛使用、深靜脈留置管的穿刺操作、心理護理與健康教育等許許多多新業務、新技術都需要護士完全掌握,得心應手的應用于臨床。但無論掌握任何一項技術,時間是不可缺少的。魯迅說,“時間是擠出來的”,可她們還擠得出來嗎?多數護士,除在工作中身兼數職外,生活中更是角色重重,為人子、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每一個角色都有一份責任與義務。每一份責任與義務的履行都需要時間的陪同。一天只有24小時,當她們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近二十小時后,回到家中恐怕連進食都是半睜著眼睛,更別說致力于學習。
長期的體力透支,導致大部分護士處于亞健康狀態卻仍然堅持工作,久而久之,積勞成疾。讓一個病人護理病人雖然能體會到做病人的心情,卻不能精力充沛地出現在患者面前。試想,當一名倦怠、萎糜的護士給患者做治療時,還會信任她嗎?
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告訴我們,我們的時間正被悄悄地掠奪,而我們需要時間來更新知識。此時此刻,我仰望星空,只想對天呼喊:“請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