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士兵突擊》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集軍事題材的電視連續劇《士兵突擊》,從此深陷其中,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這個30集的電視連續劇我在電視上看了一遍、網絡上看了三遍,文字版的小說也細細研讀了一遍,每看一遍都有新的感動、新的收獲。
這些天來我一遍遍地問自己:這部電視劇到底是什么讓我如此著迷?
首先是一種精神,就是七連那種“不拋棄、不放棄”的連隊精神。七連改編之前所有七年的兵用這六個字自勉,七連改編后所有老七連的兵用這六個字堅持。“堅持”
這兩個字在劇中是如此沉重而近乎悲壯的一個詞,許三多以為了完成任務,幾乎放棄自己的生命來堅持;伍六一以放棄連長為他爭取來的司務長的職務,拖著一條半
殘的腿復員來堅持;馬小帥放棄了在選拔賽中老連長給他的第二次機會,以自我退出選拔來堅持;在野外生存選拔賽中,他們用寧吃生老鼠肉而不吃到嘴的饅頭來堅
持……尤其是在七連改編、拆散以后,這樣的堅持讓人不能不動容,他們在艱難困苦中時時刻刻不忘老七連的榮譽,始終如一地履行著“不拋棄、不放棄”的七連精
神。“七連戰士的勇氣是一個個激出來的!”是啊,那樣豪氣沖天的連長、那樣驚心動魄的入連儀式、那樣一曲悲壯的無曲連歌,這一切長久以來形成的連隊文化,
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深植到每個七連戰士的骨髓中,打下深深的、不可磨滅的烙印!當他們喊出“我是鋼七連第5000名士兵”時,是那樣的自豪、那樣的神圣。這樣一個人人為之自豪的團隊如何垮得了、如何散得了。因此,在部隊改編時,團長選擇了鋼七連作為試點。他的決定是英明的,七連改編后人雖然散了,可連隊的精神卻以一種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在老七連人所在的每一個新連隊生根。
其次是感情,官兵情、戰友情、濃得化不開的生死之情。這一枚枚“反坦克炮彈,在我日漸堅硬的心里爆炸,讓我在強烈的振撼中回憶起自己的年少輕狂、快樂時
光”,那個象愛家一樣愛著自己連隊的許三多與衛校畢業時,對著校園里滿地夜露淚流滿面的我是何其的相似;而史今班長一如我衛校時的班主任老師,寬容大度,有著一顆母親般的心,適時地鼓勵與耐心地傾聽,讓一個膽怯、自卑的山村孩子一步步走出狹隘,成長成一名優秀的特種兵。我一次又一次地任自己沉浸在這樣的濃情中不想自拔,為班長的復員而流淚、為七連的改編而傷感、為老七連不倒的精神而自豪。
還有人物,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讓人難以忘懷。七連連長高城,外表驕傲張揚,內心充滿柔情卻不屑于表達,這樣的“裝甲老虎”一旦動情讓人感動;許三多
外表木訥懦弱,內心卻堅韌無比,用高連長的話說“明明是個強人,偏生一副熊樣”,就這樣一個“熊樣”的許三多在班長的鼓勵下,硬是從一個班里的“老末”,
一步步走到步兵的巔峰;特種兵隊長袁朗成熟睿智,訓練起士兵來似乎鐵石心腸,卻時時不忘“軍人的人道是讓部下在戰場上少死幾個”。另外伍六一的生猛、吳哲
的智慧、史今的善良……每一個人物的個性各不相同,但他們身上所折射出的豪情卻是那樣的相似,甚至他們的眼淚都充滿了陽剛之美,在現在這樣一個許多人崇尚
中性美的年代,這樣的美感更是彌足珍貴。這是其他的電視劇所無法比擬的。
最后是氛圍,是劇中為我們展現出的與我們日常生活窘異的軍隊氛圍。那雄壯的軍號、有力的口令、整齊的步伐;那訓練場上力量與意志力的較量、訓練場下勝似親兄
弟的情誼,這一切不正是年少時我最向往的生活環境嗎?還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背景音樂總是那么適時地響起,讓人的心在那樣的情境下產生共鳴。
也許讓我如此著迷的原因還遠不止這些,讓我再看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