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娩鎮痛的護理
如何使產婦清醒、無痛苦地分娩、誕生新的生命為人們所追求。1992年美國婦產學院分娩鎮痛委員會指出: “分娩導致許多婦女劇烈的痛苦,而這種痛楚往往被人們視為正常過程’而忽略,產婦劇烈陣痛的經歷理應引起人們對分娩鎮痛的重視”。分娩痛是分娩應激狀態的主要原因,分娩鎮痛是抑制這種應激的主要手段。這有利于產婦解除精神的痛楚、焦慮、恐懼情緒和因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所致的兒茶酚胺增加,心臟負荷加重,過度通氣導致的母兒酸堿失衡等,并可縮短產程有利于母兒內環境的穩定。理想的分娩鎮痛必須具備下列特征:
①對母嬰影響小;②易于給藥,起效快、作用可靠、滿足整個產程鎮痛的需求;③不影響宮縮和產婦運動能力;④產婦清醒,可參與生產過程;⑤必要時可滿足手術的需要。
1.1目前可供選用的分娩鎮痛方法
1.1.1吸人麻醉法目前常用的是氧化亞氮(N:O)即笑氣吸入法,適用于第一產程和第二產程,一般由產婦自持麻醉面罩置于口鼻部,在宮縮前20~25s吸入50%N2O和50%氧,于吸入3次后即改為30%N2O和70%氧吸人,待產痛消失即移開面罩。吸入笑氣的持續時間過長,可致產婦意識消失,并出現躁動興奮,因此,在使用前應指導產婦正確使用的方法和要求。笑氣不影響宮縮與產程,不影響血壓,只要嚴格控制吸人濃度和時間,避免母兒缺氧則仍較安全,但鎮痛效果不如硬膜外阻滯法。
因為此方法需要產婦很好的配合,故應用不及硬膜外阻滯法廣泛。
1.1.2腰段連續硬膜外阻滯較常用于分娩止痛,只要用藥得當,麻醉平面不超過胸1O對宮縮可無影響,本法經母兒血氣分析,Apgar評分與神經行為檢查研究,證實與自然分娩相比較無統計學差異。本法對初產婦和子宮強直收縮、疼痛劇烈的產婦尤為適用。用于先兆子癇產婦還兼有降血壓和防抽搐功效,但局麻藥中禁用腎上腺素;本法禁用于宮縮乏力,產程進展緩慢,以及存在仰臥位低血壓綜合征的產婦。本法的缺點是鎮痛起效慢,有時需30rain,由于硬膜外導管位置的關系,有時鎮痛效果欠佳,用于第二產程時,因腹直肌和提肛肌松弛,產婦會出現屏氣無力,從而導致第二產程延長,或需產鉗助產。近幾年通過完善給藥方式如行硬膜外連續輸注或連續背景輸注加患者自控給藥,輸注藥物配方也從單純的局麻藥改為更低濃度的局麻藥和脂溶性阿片類鎮痛藥這些改進使得鎮痛平面更加恒定,減少運動阻滯,降低了低血壓的發生率以及局麻藥的血藥濃度,減少了感染和導管移位引起的高平面阻滯,母嬰耐受良好。聯合應用阿片類藥物減少產婦的寒顫,增加了鎮痛效果。
1.1.3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CSE)是近年發展起來的麻醉鎮痛新技術,目前歐美等國已有80%以上的產婦接受此項分娩鎮痛新技術。
CSE的主要優點是鎮痛效果確切,起效更快,用藥量少,運動阻滯較輕,產婦更為滿意。為減少硬脊膜穿破后的頭痛,目前采用鉛筆尖式腰麻針,大大減少甚至避免了腰麻后頭痛。由于CSE綜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鎮痛的優點,在分娩鎮痛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2護理評估
1.2.1病史了解待產婦既往生育史及本次妊娠的經過,有無不良反應及合并癥,了解產科檢查的有關內容是否正常,了解待產婦過去對疼痛的感知、耐受和應對情況,是否接受過產前教育及對分娩知識的了解程度。了解產婦生活與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詢問患者有無神經系統及脊柱異常的病史,目前的飲食狀況及最后進餐時間。
1.2.2身心狀況待產婦常訴疼痛,可表現為憂慮或煩躁、呻吟、哭鬧而不合作,思維可混亂、矛盾、偏執,并可出現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呼吸淺快,全身出汗,嘔吐、惡心,拒食。
1.2.3檢查
1.2.3.1測量血壓、脈搏、呼吸、檢查宮縮,胎方位及頭盆情況,檢查腰骶部穿刺部位皮膚有無感染、破潰。
1.2.3.2肛查了解官頸121開大及產程進展情況。
1.2.3.3查血、尿常規及出凝血時間。
1.3護理診斷及合作性問題
1.3.1恐懼(fear):擔心麻醉對母兒的安全。
1.3.2潛在的并發癥(PC):胎兒窘迫。
1.3.3潛在的并發癥(PC):產后流血。
1.4預期目標
1.4.1產婦接受硬膜外鎮痛方法并配合實施,無并發癥。
1.4.2產婦訴疼痛減輕或消失,情緒平穩,安靜,能很好地配合分娩的操作與檢查。
1.4.3產程進展順利,母兒情況良好。
1.5護理措施
1.5.1分娩前教育告知分娩的過程,可能產生的疼痛、性質及原因,疼痛出現的時間及持續時間,分娩過程大致所需的時間,進行無痛分娩的最佳時間,讓產婦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以增加其對疼痛的耐受性,教會產婦及家人減輕分娩疼痛的可能方法。
1.5.2提供情緒支持,創造舒適溫馨的環境耐心聽取待產婦有關疼痛的訴說,表達對其的同情與理解,在待產婦需要的時候,護理人員應盡可能地適時陪護在產婦身邊,分散產婦對疼痛的注意力如幫助產婦回憶人生的愉快經歷,讓產婦聽輕音樂等。如產婦休息欠佳,應鼓勵幫助其人睡,必要時可給予一定的鎮靜藥,以恢復精神和體力,減輕疼痛。
1.5.3協助麻醉醫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包括吸引裝置、監測儀、相關藥品、輸氧。
1.5.4建立良好的輸液通道由于無論采用哪一種方法行分娩鎮痛,均需禁食,且麻醉鎮本身亦可造成相對血容量不足,從而導致產婦低血壓,進而可能造成胎兒缺氧。故一定要在實施麻醉鎮痛之前建立好輸液通道,由于產婦手動較多,一般應置入套管針,且應妥善固定。
1.5.5預防產婦受到意外傷害分娩鎮痛可程度不等地影響產婦的運動功能,當產婦下地活動或上廁所時,可能摔傷。故分娩過程中一定要有護理人員時刻對產婦進行護理。
1.5.6進行必要的監測分娩鎮痛期間應監測產婦的血壓、脈搏和血氧飽和度(SPO:)。
1.5.7注意產程中的鑒別診斷分娩痛是一些病理產程的突出癥狀,需注意進行鑒別診斷,若只重視鎮痛,可能會掩蓋病情延誤處理。如強直官縮、相對頭盆不稱可導致胎兒宮內窘迫,如不恰當處理,或濫用催產素可引起子宮破裂。
1.5.8預防局麻藥中毒由于產婦在生產時可能有身軀的頻繁移動,硬膜外導管可能移位進入血管,故應多次回抽檢查導管是否有回血。每次注藥后均要仔細觀察產婦是否有頭暈、寒顫、煩躁、驚厥等臨床表現。
1.5.9納洛酮可對抗阿片類藥物椎管內給藥產生的瘙癢、惡心、尿潴留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
1.5.10預防硬膜外腔感染產房應嚴格空氣消毒,硬膜外穿刺置管應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則。
1.5.11采用硬膜外鎮痛,常需在產程進入活躍期后(宮口開大3~5cm)方可施行(應用過早可能使宮縮停止),在此之前產婦的分娩疼痛仍需給予重視和處理,除給予精神安慰外,可指導產婦用呼吸法及配合按摩減輕疼痛,即在宮縮時指導產婦作深呼吸,并由醫護人員按壓腰骶部的酸脹處或按摩子宮下部減輕產婦痛感。無痛分娩手法。
1.5.12幫助待產婦采取并維持施行硬膜外鎮痛術的體位以利操作順利進行。此無痛分娩方法有可能導致低血壓,如血壓過低,收縮壓達100mmHg以下時,子宮血流會明顯降低,造成胎兒窘迫。故在分娩鎮痛之前應建立輸液通道,給產婦輸入不含葡萄糖的溶液,同時避免長時間仰臥位以防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影響靜脈回流;在分娩鎮痛時嚴密觀察血壓、脈搏、呼吸。
1.5.13嚴密觀察產程進展中宮縮及胎心變化,注意觀察膀胱的充盈情況及惡心、嘔吐等藥物不良反應,防止嘔吐物吸入氣管造成窒息。協同配合麻醉醫師工作,為其選擇追加藥物的時間與劑量提供有關的指征和依據。
1.5.14第二產程指導產婦屏氣用力,因硬膜外鎮痛有可能影響腹肌收縮而影響產程進展及胎兒娩出,必要時應注意適時采用陰道助產幫助結束分娩。
1.6結果評價
1.6.1待產婦在支持系統幫助下成功有效地實施硬膜外鎮痛法。
1.6.2產婦表達疼痛減輕,說出恐懼的原因。
1.6.3產婦及胎兒情況正常、產程進展順利,無產后流血。
2無痛人工流產的護理
人工流產是終止早期妊娠的主要方法,目前國內的人工流產術一般是在無麻醉條件下實施。手術引起受術者不同程度的疼痛與不適,嚴重的可能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征,如處理不當,可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給予適當的麻醉鎮痛治療是完全必要的。
2.1常用的麻醉鎮痛方法
2.1.1局部神經阻滯包括宮頸表面麻醉即用2%丁卡因棉棒置入官頸管內2~3min,宮頸旁末梢神經阻滯,一般用1%利多卡因注入宮頸4點、8點處的黏膜內。此法的優點是對麻醉技術要求不高,不需禁食;缺點是鎮痛效果有時不理想,尤其精神高度緊張的患者。
2.1.2氧化亞氮吸人鎮痛該方法要求有特別設備,且需要受術者很好合作,由于有缺氧、患者躁動等并發癥, 目前較少應用。
2.1.3靜脈麻醉由于有起效快,作用時間短,恢復性能良好的靜脈全麻藥異丙酚。該方法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人工流產鎮痛。
2.1.4椎管內阻滯由于椎管內阻滯技術要求高,作用時間長,可引起術后出血增多,一般僅用于少數困難人工流產術患者。
2.2護理措施
2.2.1準備工作選擇任何一種麻醉鎮痛方法均需要輸氧及進行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監測,負壓吸引應通暢,同時應配備液體及有關藥品。
2.2.2預防感染包括空氣消毒及無菌操作原則。
2.2.3防止受術者意外受傷術畢應扶患者平1,30min,待意識、血壓、呼吸及運動功能恢復穩定正常方可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