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護理論文指導:護理干預對減輕燒傷后瘢痕形成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討護理干預對減輕燒傷后瘢痕形成的影響。方法將67例燒傷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27例。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針對瘢痕形成的問題進行護理干預,包括做好心理疏導、燒傷創面的護理、瘢痕皮膚的護理和健康教育,治療后3個月進行療效評價。結果對照組和觀察組減輕瘢痕形成的有效率分別為74.1%和95.O%,觀察組瘢痕的形成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護理干預叮有效減輕燒傷后瘢痕形成。
【關鍵詞】護理干預;燒傷;瘢痕
瘢痕是燒傷創面愈合后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其難耐的瘙癢及外觀和功能損毀,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患者對醫療的要求不僅是治愈創傷,更要求治愈后最大程度地恢復正常的生活與工作功能,不影響形體和美觀,因此對燒傷患者的康復護理已成為整個燒傷治療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護理干預是護士對燒傷患者提供的改變其行為和生活方式所必需的知識與技術,可促進燒傷后患者的康復,提高生活質量。為了探討護理干預對減輕燒傷后瘢痕形成的影響,2008年l-9月,本研究對40例燒傷患者采用一系列護理干預措施,取得比較滿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本組燒傷患者67例,男42例,女25例,年齡1~73歲,平均年齡(31.3±13.7)歲。其中火焰燒傷22例,鞭炮傷8例,熱水蒸氣燙傷30例。化學燒傷5例,其他燒傷2例。所有患者均無意識障礙。具有理解力,能清楚的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無精神病史,無聽力及語言障礙,住院3周以上,愿意參與本研究者。將人選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40例與對照組27例。2組患者在燒傷面積、燒傷程度、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方面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對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瘢痕形成的問題進行護理干預,包括:(1)做好心理疏導。對于有焦慮和抑郁癥狀的患者,從病情、年齡、職業、經濟狀況、家庭情況等各面進行分析,找出心理障礙的因素,制訂護理計劃,有的放矢地進行心理疏導工作。加強患者對燒傷創面愈合病理過程的認知,提高患者對燒傷創面愈合過程的了解,解除思想上不必要的恐懼,增強積極配合臨床治療的信心。幫助患者建立自尊心和自我獨立意識,克服自悲心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鼓勵患者積極投入到康復訓練中,并同患者認真分析病情,介紹現代康復醫學的理論和整形外科的成功經驗。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并以醫學美學理論作指導對患者做好護理丁作。(2)瘢痕皮膚的護理。①愈合后的皮膚經常用溫水(水溫38~39℃)浸浴,以柔軟的毛巾涂以中性肥皂輕拭瘢痕,去除皮屑,但需注意勿損傷表皮。可以進行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排除污物,預防或軟化增生性綴痕。②使用防止瘢痕增生,促進組織修復的藥物,護理人員首先要熟悉各種藥物的作用,指導患者使用,行皮膚清潔后涂、噴藥物4次,d并按摩。涂、噴藥物按摩后用彈力繃帶或彈力網包扎,這樣效果更好。有些患者求醫心切,過度依賴藥物治療,使用8~10次,d,這樣既達不到效果,浪費藥物,又因彈力繃帶包扎松解次數過多而影響壓力治療的效果。如患者噴藥及包扎過程中出現局部皮膚水皰,損傷后,要停止用藥包扎,予以換藥治療,改善局部血運,促進創面愈合。③在一定壓力下,瘢痕組織中毛細血管栓塞,造成瘢痕組織缺氧,使膠原速度變慢。燒傷后14 d以上愈合的創面可能會產生增生性瘢痕,應用壓力療法預防增生性瘢痕。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壓迫療法,監督患者持續使用彈力繃帶,穿彈力外衣,佩帶彈力手套,抑制局部瘢痕增生。每天清洗愈合的創面污垢及清洗彈力繃帶和彈力網套,防止因壓力治療時引起創面的潰爛。④認真對待燒傷創面愈合過程中的創面瘙癢。創面逐漸愈合,會感到奇癢無比,這是燒傷后的正常現象,應告訴患者不要著急,不能亂抓,防止愈合創面破潰感染。創面可以溫水清潔,局部可涂用潤膚霜、康瑞寶、抑瘢靈等藥物,必要時服用抗組胺藥物,夏天采用冰敷可使癥狀緩解。(3)健康教育。對于燒傷早期完成關節部位皮膚移植的患者,應指導其落實患肢的功能鍛煉,改善局部皮膚愈合過程中的攣縮程度。可根據燒傷患者全身愈合情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從日常生活活動、職業勞動中挑選一些作業對患者進行訓練,從而改善和恢復患者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勞動能力。外出時,遮蓋暴露部位創面,防止紫外線與紅外線照射。為減少創面局部摩擦,應穿柔軟的棉質內衣、襪子,避免對瘢痕創面的機械性刺激,并采用創面彈力套壓迫,防止瘢痕增生。
3.判定標準。治療后3個月進行療效評價。顯效和好轉示為有效。顯效:無瘢痕增生,僅有無色素沉著。好轉:有輕度瘢痕,厚度>0.05cm。無效:有瘢痕增生并攣縮,厚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