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護理論文指導:脊柱結核患者術后臥床時間的護理
脊柱結核占全身關節結核的首位,而腰椎結核最常見,其次為胸椎、頸椎。我科2004年5月至2007年8月對36例胸腰椎結核患者進行了病灶清除、椎體減壓及植骨融合內固定術,經給予精心護理,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36例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齡18~65歲,平均39歲。胸椎結核9例,腰椎結核16例,胸腰椎結核11例。其中入院時已伴有完全截癱2例,不全截癱4例。出現截癱時間為20天至6個月。所有病例術后隨訪6個月至1年,恢復良好,6例截癱患者均能下床行走。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
脊柱結核為一種消耗性疾病,病程長,部分合并癱瘓,多方求醫無效,住院期間病人心情復雜,對治療信心不足。
患者入院后護士應熱情接待,安慰、鼓勵患者,詳細講解手術的必要性、重要性及手術治療的有效性,并請同類手術成功病人現身說法,講述親身感受,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顧慮,以最佳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2.1抗結核治療與加強營養支持
所有患者術前均進行2周以上的規范抗結核治療,以改善全身癥狀,同時指導患者選擇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對貧血的患者適當輸入血漿或新鮮血,待結核中毒癥狀減輕,食欲增加,貧血改善,血沉呈下降趨勢時進行手術。
2.3限制活動與床上排便訓練
脊柱結核病人需絕對臥硬板床休息,并定時軸線翻身,以減輕椎體壓力,防止脊柱變形及神經受損,使病灶局限。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教會如何翻身,為術后臥床做適應性準備。
2.4呼吸功能訓練
指導病人進行有效的深呼吸及咳嗽,以增加肺通氣量,利于痰液排出,同時督促吸煙者戒煙。
3術后護理
3.1生命體征的觀察
全麻未清醒者,每15~30min測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1次,清醒后生命體征平穩者改為每1~2h測1次;注意體溫的變化,高熱者及時采取物理降溫;同時注意觀察下肢感覺運動情況,并與術前比較,判斷截癱情況有無好轉或惡化,以便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2加強呼吸道護理
麻醉清醒后鼓勵患者咳嗽排痰,如患者由于害怕創口疼痛和引流管刺激而不敢咳嗽排痰,可因痰液堵塞呼吸道而影響肺通氣功能,導致組織缺氧,引起肺不張和肺部感染。
術后應常規每日2次給予超聲霧化吸入稀釋痰液和配合翻身叩背協助排痰。叩背后指導患者深呼吸、咳嗽、排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3.3胸腔閉式引流管的護理
胸椎結核患者術后常規置胸腔閉式引流管,應妥善固定,避免扭曲、打折。觀察引流管水柱波動情況,引流液的顏色和量,指導患者深呼吸、咳嗽,并間斷擠壓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暢。術后48~72h行X線胸片示肺膨脹良好,患者無呼吸困難,予拔除胸腔閉式引流管。同時注意觀察創口敷料滲血情況,及時更換敷料。
3.4體位護理
患者術后體位要保持舒適,四肢置于功能位。置胸腔閉式引流管的患者應多采用健側臥位與仰臥位休息,以減少因患側臥位引流管易被壓迫而致引流不暢,且胸腔積液和引流管刺激胸腔,易引起反射性咳嗽、胸痛、胸悶等不適,同時壓迫創口導致疼痛加劇。翻身時注意保持脊柱在一軸線上,避免扭曲及旋轉。
3.5并發癥護理
脊柱結核患者術后臥床時間長,在拔除引流管后,仍需鼓勵患者咳嗽、咳痰,防止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并發癥;同時加強皮膚護理,高熱患者及時擦干汗液,更換衣服,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定時翻身,預防壓瘡;對截癱長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要鼓勵多飲水以達到自行沖洗尿道的目的,并教會病人定時夾管排尿,進行膀胱功能的康復訓練,以盡早拔除尿管。
3.6康復指導
一般術后2天(病情允許下)即可指導患者做抬頭、擴胸、深呼吸和四肢各關節的運動,以增強心肺功能和四肢肌力;練習直腿抬高、髖關節伸屈、外展、內收及膝踝關節伸屈等運動,預防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靜脈血栓形成。截癱患者早期根據雙下肢肌力情況,指導家屬協助進行床上被動及主動的雙下肢肌肉靜態收編及肌肉向心性按摩,下肢各關節的伸屈活動能改善關節活動度,防止關節粘連、僵直及骨質疏松,活動度視病情而定,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謴推冢笇Щ颊咴诖采襄憻挼幕A上同時在支具保護下離床鍛煉,逐步進行日常生活能力和步行能力的康復訓練。
3.7出院指導
指導患者出院后繼續服用抗結核藥1~115年,術后前3個月每月復查血沉、肝腎功能和X線胸片,以后每3個月復查1次。用藥期間有耳鳴、口麻等應及時復查。出院后臥床休息3個月,可在支具保護下離床活動,骨愈合后棄支具下床活動,避免彎腰、負重。臥床期間注意預防并發癥,加強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