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護理論文指導:探索基層醫院降低兒科護理糾紛的主要措施
【摘要】分析兒科護患糾紛發生的原因,采取更新護理觀念,改善服務態度,加強護患溝通,重視護理綜合素質的提高,嚴把護理質量觀,增強法律意識等是降低兒科護理糾紛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兒科護患糾紛;原因分析;措施
1糾紛原因分析
1.1特殊的護患關系
由于兒科面對的是兒童,護患關系不僅是護士與患兒的直接關系,還是護士與患兒監護人的關系。
1.2護理人員方面
1.2.1服務態度和工作欠缺護士機械地完成工作,未把“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融入到工作中?。護理人員缺乏主動性、積極性、服務觀念滯后、對待患兒及家屬服務語言不規范、使用服務忌語、表情淡漠、不理不睬、解釋不耐心、巡視不及時、換藥不及時、觀察病情不仔細,這些態度與行為使家屬很難信任與支持護理工作,導致糾紛。
1.2.2缺乏護患溝通由于兒科患者病情重、變化快、病情易反復、病床周轉快、使用率高、護理工作量大,護士忙于做各種處置,與患兒家屬交流溝通時間少,對家屬的詢問缺乏耐心、解釋不到位、語速快、聲音過大。
1.2.3專業技能欠嫻熟家屬期望值過高及護理技術欠嫻熟是引發護理糾紛的一個主要原因,由于我國獨生子女的普及,生活條件的改善,相當一部分患兒營養過剩,甚至給靜脈穿刺等護理操作帶來一定的難度。一旦靜脈穿刺不能一針見血,增加患兒痛苦,家屬難以承受,甚至認為是把孩子當試驗品與輸液一針見血、注射無痛、藥到病除的期望存在差距而引發糾紛。
部分護理人員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不注重專業技術的學習和專業技術的培訓,在患兒的搶救及護理過程中違反操作規程,操作錯誤或操作失敗而發生護理差錯,因而引發護理糾紛.
I.2.4法律意識淡薄護理人員法律意識不強,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如患者外出或離院,患者家屬拒絕接受的搶救或治療沒有及時簽字保證而易導致護理糾紛的發生;非搶救時間執行醫生的I:1頭醫囑,護理記錄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不夠,如搶救急危重癥患兒的治療及護理未及時記錄,護理記錄與醫療病程記錄不相符,家屬因搶救記錄不完整產生糾紛。
1.2.5醫療費用解釋工作欠到位在診治患兒期間,因住院費用過高和對費用項目不理解,護士因工作繁忙解釋不具體、不夠到位,或說話語氣患者不滿意,可引發護患糾紛。
1.2.6護理措施不到位未嚴格落實好查對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分級護理制度。由于護理人員緊張,護士未能按照分級護理原則為患者服務,而家屬對分級護理的要求普遍增高,患兒沒有享受到應有的等級護理從而引發護患糾紛。
1.3患兒方面
患兒家屬由于患兒疾病,特別是突發疾病,危重癥的影響及經濟承受能力限制性因素,易產生不良心境,易導致過激行為,引發護患沖突。
1.4社會方面
人們對醫院工作的特殊性不夠了解,社會偏見認為患方是弱勢群體,醫院一旦發生糾紛甚至護士遭受暴力,依舊會同情患方。在未深入調查的情況下發布的不真實報道,使醫院陷入被動,損壞了醫院聲譽。
2預防護患糾紛的對策、措施
2.1增強護理服務意識,樹立正確的服務理念樹立“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盡快適應服務對象提出的各種需求,改變觀念,將同情、關愛貫穿護理活動的始終.提醒全科護士進行“換位”思考,努力體會患兒家長在給患兒診治時的焦急心理,處處為患者著想,從而變被動為主動。
2.2加強護患溝通護士要把握好各種不同的溝通契機,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與患兒家屬進行溝通。要用熱情的態度做好入院介紹,使患兒及家長盡快熟悉環境,消除緊張,焦慮的心理;治療前向家長講明患兒的病情、治療效果,對各種預后進行說明,使家長對將可發生的情況有所了解和準備,減輕家長的恐懼心理,取得合作;根據不同的年齡選擇減輕和消除患兒緊張怕痛的心理,使治療護理更加順利;做好正確的出院指導,幫助家長獨立進行日常護理。
2.3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強化護理安全與法制知識教育,提高護理安全意識,責任感與自身建設的利害關系有機地結合起來,避免成為患兒家屬不滿情緒的發泄對象。
2.4加強理論操作技能學習努力練就“一針見血”的靜脈穿刺技術,使家屬認可。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療法,新技術,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3討論
近年來,醫療糾紛的發生呈逐漸上升趨勢,影響和干擾了醫院的正常工作。針對兒科如何更好防范護患糾紛,筆者通過觀察認為:只有更新護士的服務新理念、加強護患溝通、提高護理業務學習、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才能在臨床護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各種護理缺陷、差錯和糾紛,有效保證護理安全,提高護理質量。讓患兒獲得優質、高效、滿意的服務,從而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