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護理論文指導:手術室護士對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探索
【摘要】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護理技術的發展,將護理對象的心理研究與護理學相結合,發展成為護理的心理學。運用護理心理學對手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使手術患者達到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手術和護理,為手術后的健康恢復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手術 心理 患者 護理
手術作為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手段,會使患者產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礙,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必須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動狀態,對其進行心理干預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面對手術,利于疾病的恢復和身體的健康。
1手術患者術前心理分析
由于每位手術患者病情、年齡、社會文化背景、經濟條件等不同,對患者的心理活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醫護人員要善于具體分析每位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態,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
1.1緊張恐懼心理無論手術何等重要,也不淪手術大小,對患者都有緊張的刺激。
患者意識到了這種緊張刺激,就會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1】;有的臨上手術臺時還可出現四肢發諒、發抖、意識域狹窄等;還有一些患者對手術環境和器械異常敏感,甚至出現病理心理活動。
1.2焦慮心理手術患者焦慮心理來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對手術缺乏正確認識,怕麻醉,怕疼痛,怕術中、術后出現意外,擔心手術人員技術是否過硬,對自己術后病情難以預料,缺乏思想準備,手術后又需要較長時間休養,刀lq瘢痕影響美觀等,對這些情況考慮過多,易產生焦慮情緒,甚至不能配合手術。
2掌握交流技巧
面臨著手術室護士年輕化,年紀小、閱歷淺、實踐經驗少、人際交往能力差,術前交流中碰到病人提出的問題,無法及時正確回答,有時解釋不當,更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另有的則不善言辭,與患者交談時總覺得無話可說。為了使大家年輕的護士掌握交流技巧,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平時應抓緊各方面知識訓練,模擬患者心理問題,尋找最佳語言表達方式。交流中要求做到:儀表儀態端正、語氣態度溫和、視線角度合適、回答問題恰當,掌握交流技巧,像對親人一樣安慰他們;主動與患者談心,通過細心的觀察,了解分析患者的顧慮,耐心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尤其主動對手術安全的肯定。用恰如其分的語言交待患者必須承受的痛苦;對危險性大、手術復雜、心理負擔重的患者,還要介紹有關醫生是怎樣反復研究其病情并確定最佳手術方案:并突出強調患者在手術中的有利條件,使患者深感醫護人員對其病情十分了解,對手術是極為負責的。
3術前患者的心理護理
3.1 給患者創造安靜、清潔、舒適的環境,使其有一個健康愉快的心情。由于患者對手術的環境和氣氛極為敏感,所以,手術室內一定要整齊清潔、床單無血跡、手術器械盡量掩蓋。此刻患者也十分重視手術室醫護人員的言談舉止,這就要求醫護人員的談話聲音應輕柔和諧,態度親切和藹。
3.2 做好家屬思想工作,消除顧慮,手術患者帶著焦慮、不安與期望進入手術室后,其家屬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手術上,此刻護士應耐心向家屬做好解釋工作,講明手術的必要性及危險性,使家屬理解并耐心等待。
4術中患者的心理護理
在術中,巡回護士始終陪伴手術患者,應用熟練的專業技術和知識配合手術,嚴格觀察手術患者的一般情況及輸液通路是否通暢,還應注意意識清楚患者的情緒變化,如心情過度緊張時,應及時安慰,及早發現問題,果斷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處理,使手術順利完成。器械護士必須眼疾手快地配合手術,還應盡量減少、減輕手術器械的碰擊聲,避免給患者帶來不良刺激。
5術后隨訪術后
隨訪有助于護士評估手術中的護理效果和積累護理經驗。
當患者知道手術室的護士仍然關心他們的術后情況時,就會感到很愉快,這種愉快的情緒能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6體會
(1)消除手術患者的恐懼與焦慮是心理護理的關鍵,患者在術前普遍存在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反應。通過心理護理,有效地降低患者緊張、恐懼和焦慮心理,使患者感到被尊重和關心,有心理上獲得滿足感與安全感,這樣患者就會情緒穩定、精神輕松,從身心兩方面為手術和術后恢復做好準備。
(2)確保患者在護理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通過對患者實施術前、術中、術后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對護士產生強烈的依賴感,從而建立了相互信賴合作的護患關系,另外還可督促護士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專業素質,培養良好的醫德醫風,從而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確保患者的安全。
總之,做好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是非常重要的,用美好的語言溫暖患者因疾病而受傷的心,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不僅能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夠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也是科學和藝術的高度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