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護理論文指導:中風恢復期病人的中醫康復護理
摘要:[目的]總結中風恢復期病人的中醫康復護理措施。[方法]回顧性分析2o例中風恢復期病人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組病人入院時日常生活能力(ADI )評分為4 1.80分± 14.44分,出院時ADL評分為56.30分± 17.23分。運用傳統中醫理念,加強中風恢復期病人的中醫康復護理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關鍵詞:中風;恢復期;中醫;康復護理;情志護理
腦血管疾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據統計全球每年大約有70萬人患有新發或復發的腦卒中,世界年平均發病率約為200/1。萬人,病死率接近loo萬人,我國屬于高發地區。月畝卒中屬于中醫中風范疇,中風本身的特點決定了該病的致殘率很高達86.500,嚴重影響了家庭和社會的穩定以及病人的生存質量。中風恢復期是指發病2周后或1個月至半年以內}z},是向后遺癥期過渡的時期,治療和護理同樣關鍵。雖然隨著腦血管疾病的診斷、搶救和治療水平的提高,使中風病人的治愈率有所增加,但仍有2/3以上病人殘留運動、言語功能障礙、心理或情感障礙及諸多并發癥,因此正確的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訓練、語言功能訓練及心理康復護理均至關重要。2009年3月我院開設中醫特色病房治療中風病人,同時開展了中醫特色護理一一功能康復護理和情志護理,收到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 1一般資料人選病人均為2009年3月一2009年6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中醫特色病房收治的中風恢復期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40歲一?7歲(59. 3歲士11. 5歲),其中40歲一50歲6例,51歲一60歲4例,61歲一70歲6例,71歲一77歲4例;病程:G3個月14例,3個月一6個月6例;住院時間為30.7 d士11. 87 d,其中<>
1. 2日常生活能力(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I)評定ADL評定方法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評分。人院時ADL評分為41. 80分士14. 44分,其中基本能完成(>60分))1例,需要幫助(40分一60分)10例,需要很大幫助(20分~40分)7例,完全需要幫助(G20分))2例。出院時ADI,評分為56. 30分士17, 23分,其中基本能完成11例,需要幫助5例,需要很大幫助3例,完全需要幫助1例。
2中醫康復護理病人人院第1天由責任護士填寫人院評估表及Barthel指數表,制訂護理計劃,每日上午進行常規護理工作,下午統一進行康復訓練。出院當天填寫Barthel指數表。
2. 1肢體功能的康復護理訓練總原則是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量。無自主活動能力的臥床病人,由陪護人員幫助做肢體被動活動或循經按摩,推拿肩、肘、膝、手足等部位,從遠端到近端,幅度由小到大,每日2次或3次,每次20 min^}30 min。功能鍛煉時,上肢應多做前臂、腕、指的伸展動作;下肢應多做伸屈、外展動作。出現自主運動后,以自主運動為主、被動運動為輔,由健肢帶動患肢,可根據自身情況選做腳踩木板、手指爬桿、手搓核桃等活動田。
2.1.1良肢位擺放良肢位是為防止或對抗痙攣姿勢、保護肩關節及早期誘發分離運動的一種治療體位。正確的肢體擺放對預防和緩解痙攣至關重要。①健側臥位。健側肩在下面,處于舒適體位,軀干與床面成直角,患側肩在上面,上肢前屈800 ^-900,肩前伸,肘、腕、指關節伸展放于胸前的枕墊上,健側上肢自然屈曲放在胸腹前面,健側下肢稍后伸,患側膝屈曲放在健側下肢前,保持屈骸、屈膝,躁中立位,足不要內翻。健側臥位有對抗偏癱上肢屈肌痙攣和下肢伸肌作用。②患側臥位。將患側置于高度適中的枕頭上。上頸段稍微屈曲,軀干稍向后旋,后背用枕頭穩定支持。患肩前伸,肘關節伸直,前臂后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散開,患側下肢膝關節微屈。健側上肢自然放在身上,避免前伸引起患側肩腳骨相對后縮。健側下肢呈邁步位,膝向前屈曲置于體前放好的枕上。患側體位是偏癱的第一體位,也是最有治療意義的體位,該體位可以牽拉整個偏癱肢體有助于防止痙攣,從而有利于恢復期的站立訓練。③仰臥位。頭在枕頭上呈正中位或稍轉向患側,軀干平直,患側肩下放一枕頭使其前伸,上肢放在體側的枕頭上,遠端比近端略抬高。保持伸肘、腕背伸和伸指的姿勢。患側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長枕頭,使骨盆向前并防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枕頭令其微屈。足底避免接觸任何支撐物,預防正性支撐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該體位異常反射非常活躍,容易引起病理反射,因此偏癱病人應以側臥位為主。
2.1.2坐位護理人員通過手法操作,使病人采取正確的坐位來抑制異常的姿勢反射、肌張力,引出或促進正常的肌張力,姿勢反射和平衡反應可以降低軀干肌肉的痙攣。
2.1.3被動運動偏癱病人除了定期翻身外,由近到遠的肢體按摩可促進癱瘓肢體功能恢復,由遠及近的按摩則可促進血液循環。被動運動用于四肢各關節,根據關節的功能確定活動的方向,根據病情確定活動幅度和頻度,起到放松痙攣肌肉,防止肌膛韌帶攣縮,維持關節活動度等作用。
2. 2語言功能的康復護理語言訓練要教會病人通過口形及聲音支配,控制唇舌運動,練習發音,由簡人繁,逐漸強化大腦皮層,建立新的興奮灶川;指導練習舌及口腔肌肉的協調運動,如反復卷舌及舌的左右運動以促進病人發音。
2. 2. 1早期訓練語言功能的訓練越早越好,先采用最小的交流渠道和病人建立感情關系,如病人不能講話,可用一些病人能利用來表達需求的畫片,以后可采用單詞或短語卡片,如病人對口語理解很差,則可采用手勢或視覺信號,配合一兩個意義明確的單詞,避免用復雜的長句。每次訓練都應耐心反復示范,并盡可能采取相同的方式,盡力避免因開始的幾次失敗而放棄訓練,要使病人保持積極的態度。
2. 2. 2根據失語類型分別訓練對不同類型的失語病人,訓練的側重點亦不同。命名性失語主要為遺忘癥,護理時應有意識地反復說出有關事物的名稱,強化記憶。運動性失語主要是構音困難,應著重給病人示范口型,面對面地教。
2. 2. 3家庭成員參與家庭成員與病人接觸時間較長,許多后序工作主要由家庭承擔,因此要告知病人家屬、朋友、同事多與病人進行言語交流,為病人創造一個語言環境,使他們能夠多聽、多說,才能使發音、說話能力盡快恢復。
2. 3情志護理腦卒中病人常伴有心理障礙,特別是焦慮和抑郁,嚴重影響了病人疾病的康復和生存質量Cs7。因此,醫護人員應主動與病人交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關心體貼病人,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因人制宜,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緒。可采用傾聽、暗示解惑、以情勝情等方法進行情志護理。
2. 3. 1傾聽法傾聽是護患溝通的基本技巧。護士要善于抓住時機,激發病人的談話興趣,耐心傾聽病人的訴說,及時了解病人的心理癥結所在,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
2. 3. 2以情勝情法創自于《內經》,是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方法,就是有意識地采取另一種情志活動,去戰勝和控制因某種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從而治愈疾病的方法。護士可采取“喜傷悲”法,利用幽默、詼諧的語言、笑話以及聽相聲等促使病人出現好動、好笑、高興的欣喜狀態,從而使心情舒暢。
2. 3. 3暗示解惑法暗示解惑法是采用含蓄間接的方式,通過語言動作表情或一定的藥物或物品進行暗示,以解除病人的疑慮,改善其不良的情緒狀態,誘導病人在無形中接受治療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s.}7。護士要鼓勵、安慰病人、及時解釋病人的疑問,解除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適用于易受暗示的病人。
3 討論
中醫學認為中風病與臟腑功能失調、正氣虛弱、勞倦內傷、飲食不節等因素密切相關,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只有通過對病人的健康問題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病人的不同問題、不同證型對其飲食起居、治療、康復給予全方位護理與指導,并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充分發揮中醫整體治療的優勢,才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以達到促進疾病康復,減低致殘率,改善病人生活質量的日的。
中風的種類、部位、嚴重程度以及肌肉癱瘓特點等因素與預后和康復都有關系。如金代名醫劉完素所說“筋孿雖勢惡而易愈,諸筋緩難以平復也”。護理人員在為病人制訂康復護理計劃時,應遵循調和陰陽、以平為期、順應四時、五方制宜的原則,鼓勵、幫助病人持之以恒地進行康復訓練,從而促進機能的盡快恢復,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同時,加強對家屬的健康宣教,使家屬認識到其在康復中的重要角色,盡可能多陪伴病人,給予病人支持與信心,幫助病人克服各種心理障礙,積極配合康復訓練,促進功能恢復。
中醫學強調情志因素與中風的發病關系較為密切,正如《素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