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易產生身體和心理的不適而致失眠,睡眠質量的好壞對確保身心健康十分重要。AMI患者,若睡眠質量差,心臟耗氧量增加可誘發心肌缺血,甚至猝死。為提高AMI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我們于2005年1月~2008年12月對104例住院AMI患者失眠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可能產生的原因,探索減少失眠產生的有效護理措施,為專科臨床護理工作提供指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心內科于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入AMI患者10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43例,年齡35~80歲。均符合AMI診斷標準:(1)持續胸痛≥30min;(2)常規心電圖中至少2個以上相鄰導聯S-T段抬高≥2.0mm;(3)典型的心肌酶譜學改變;(4)首次發生AMI.
1.2方法
1.2.1睡眠障礙原因 采用自行設計的“AMI患者睡眠情況調查表”對患者、陪護員進行問卷調查。該表包括一般情況(如年齡、性別、職業、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等),入院前、后睡眠狀況,特別是失眠的癥狀及原因等。睡眠情況問卷的內容與評分標準依睡眠的正常標準而定,包括4個方面:(1)入睡困難(上床30min內不能入睡);(2)清晨早醒(比平時提前2h);(3)夜間覺醒(多于2次);(4)白天常感疲倦。
1.2.2護理干預 采用匹茲保睡眠指數量表(PSQI),評價患者睡眠質量。
1.3統計學處理
數據的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睡眠障礙原因
本組失眠癥狀有入睡困難、早睡、睡眠中斷及醒后難睡。統計表明入睡困難占54%(56/104)為最高,次之為早醒占40%(42/104),睡眠中斷和醒后難睡分別占29%(30/104)和25%(26/104)。失眠產生的原因第一位為心理因素占52%(54/104),第二位為睡眠環境占48%(50/104),其次白天睡眠過多和疼痛分別占21%(22/104)和12%(12/104)。
2.2睡眠質量情況
睡眠護理干預后,PSQI的各項指標均較護理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3.1AMI產生睡眠障礙的原因
睡眠是人類生存必需的重要過程,睡眠的好壞與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可因環境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而致睡眠質量下降或失眠。患者住院后環境陌生,CCU的搶救設備、監護儀的噪音、導聯線引起翻身活動的不方便、治療護理操作如服藥、注射、測量血壓的干擾,或因持續輸液限制體位妨礙睡眠,使患者睡后易醒及醒后難以入睡。
進行介入治療的患者,思想負擔較重,一方面恐懼手術是否成功導致不良的心理反應和應激,一方面面對高額的治療費用,對于家庭經濟困難的患者擔心家庭無法承受,常憂心忡忡,從而導致失眠。
部分患者入院前長期服用安定而形成習慣,而且服用劑量越來越大,致使頭昏腦脹或晝夜顛倒,打破了正常睡眠的規律。
3.2護理干預
通過護理干預后,患者PSQI的各項指標均較護理干預前有顯著提高,說明睡眠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睡眠質量有影響。
3.2.1創造舒適的睡眠條件和環境 盡量將心肌梗死的患者安排在清凈無重病患者的房間,并且保持病房整潔,空氣清新,適度開窗。指導患者晚餐不易過飽過晚,以清淡、富含維生素的軟食為主,防止大便干燥。病情許可時可在餐后適當活動,以減輕腹脹等不適。協助患者晚間熱水泡腳,睡前及時排盡小便,指導患者進行促進睡眠的練習,使患者精神放松,安靜入睡。在不影響疾病護理治療前提下,保持患者的生活習慣及睡眠體位。嚴重打鼾的患者安排單間居住。患者睡前進食牛奶,可防止因饑餓影響睡眠,又起到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放松肌肉、鎮靜催眠的作用。必須的治療和護理操作應于患者自然覺醒時進行,以減少被動覺醒次數。盡量把護理操作放在睡前進行,如使用心電監護時可將聲音調至最低。
3.2.2強化心理疏導,增進正性情感社會、心理因素 在AMI后抑郁的發生中起很大作用。護理人員要關心體貼患者,多與患者交談,及時準確地掌握患者的睡眠狀況,找出影響睡眠的主觀或客觀原因,并針對患者的不良情緒反應,做好耐心細致的疏導、安慰、解釋工作,幫助患者適應新的護患關系和醫療環境,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根據治療、護理的具體情況,改善探視條件,使患者有機會和家人或朋友進行交流、溝通,讓患者了解一些家庭和工作單位的情況,也有助于減輕患者的焦慮和孤獨感,減少其不必要的擔心。在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時,及時予以肯定、鼓勵,使之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3.2.3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睡眠呼吸紊亂(SBD) SBD是以睡眠中頻繁的呼吸暫停及低通氣為特征,包括習慣性打鼾、上呼吸道阻力綜合征和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等。早期的流行病學資料證實,SBD與胸痛及心肌梗死的發生相關。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患者不知道自己有睡眠呼吸紊亂,要加患者入院時的健康教育,特別是有夜間胸痛病史及男性患者,注意詢問是否打鼾及睡眠狀況;對于有打鼾及白天精神差、嗜睡、乏力的患者合理安排病床,以減少患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建議患者及其主管醫生對其進行睡眠監測。對睡眠呼吸紊亂的早期認知和治療將有助于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查房時及時糾正患者的不良睡眠行為,囑其避免仰臥位及用口呼吸,采取側臥位入睡;患者睡眠前盡量減少外界干擾,避免飲酒及服用鎮靜劑,培養其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高度警惕冠心病合并SBD患者夜間睡眠出現呼吸暫停,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心律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做床旁心電圖,必要時進行心電監護,備好除顫器。老年人睡前或夜間定時給予吸氧,心電圖出現多源性頻發早搏、RonT、成對室早等心律失常時,及時通知醫生并做好搶救準備。
3.2.4制訂合理的用藥方式 由于患者大多合并多種其他疾病,因而存在多類藥物同時使用的狀況,為此,護士對有些可直接影響患者睡眠的藥物要有充分的了解,避免造成因服用時間不當而影響睡眠。現已知影響睡眠的心血管藥物有:治療高血壓病的利血平、可樂定、卡托普利;治療心律失常的苯妥英鈉;β受阻滯劑:倍他樂克、阿替洛爾等;另外,利尿藥和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興奮作用的,常會因服用時間不當而引起夜間排尿次數過多或精神興奮而影響睡眠,因此,對確需這類藥物治療的患者,護士應細心觀察患者睡眠過程,了解失眠狀況,正確選擇催眠藥物和制訂合理的用藥方式。有些患者過分依賴催眠藥物,每晚都必須使用,越用劑量越大,有些患者又過分恐懼催眠藥物,寧愿痛苦地輾轉反側,也不敢使用,這兩種態度都是錯誤的。護理人員要指導其間斷性地合理使用催眠藥物。盡量選擇理想的藥物,力爭用最小的劑量達到目的,防止引起藥物的依賴性及成癮,并注意利用一切可能的有利因素與催眠藥物相配合。
通過對心肌梗死患者的睡眠狀況及失眠原因的調查,對睡眠障礙問題有了進一步認識,醫護人員應根據患者失眠的不同原因及癥狀實施有目的、有計劃的護理,可減少鎮靜催眠藥的使用,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