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業護士護理論文指導:影響護理實驗課的非智力因素探討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然而《基礎護理學》的實驗課教學是培養學生掌握護理基本技能的重要環節,其教學效果的優劣,除與教師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的成熟程度及授課藝術有關外,還受以下非智力因素的影響。
1教學態度
教學態度必須認真負責,認真備課,做好課前準備,精心組織教學,周密安排好學生的練習。在授課時,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多舉出一些在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例,加上語言表達的藝術、修養,使學生聽課感到生動、有趣,在技術操作輔導時,既熱情又耐心,注意學生的心理情緒,高標準嚴要求,使學生備受感染,從而漸漸樹立起刻苦鉆研、勤奮好學的學風。反之,如果教師對實驗課不重視,敷衍了事,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教學效果,因此,教師的教學態度是保證教學質量的首要條件。
2情緒因素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的情緒活動與認識活動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飽滿的精神,平靜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充分發掘感染能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特別是護理技術實驗課,學生是站著練習,而且要相互充當“病人”,極容易產生怕苦怕累的思想。因此,教師首先要善于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鼓勵和感染學生去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教師切忌在實驗教學中,表現疲憊厭倦的情緒,以免對學生產生不良的影響。應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身體力行,以教師自己良好的情緒和精湛的示教技巧,將每一項操作完成的盡善盡美,使學生感到有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保證實驗效果。
3行為舉止
行為舉止是人通過內心活動表現于外界的動作和容貌,作為一個白衣天使,在言行、舉止上做到嚴謹、準確、輕穩、敏捷,給人以朝氣蓬勃、精力充沛的形象,并把解除病人的疾苦視為自己最大的樂趣。教師在實驗課中,應以實驗室為病房,以實驗對象為病人,進行認真、細致的技術示范,語言親切和藹,動作規范利索,步驟條理清晰,處處體現出對病人的高度責任心和同情心。在這樣的教師指導下,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知識和作風的陶冶,感情的激勵,其教學效果自然也就提高了;反之,教師行為舉止有不良習慣,必然會使學生受到影響。因此教師應重視行為舉止的修養鍛煉,養成良好的習慣,以身教重于言教,而教師的一言一行學生都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并由尊重轉變為自覺的模仿,對于學生良好行為舉止的養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4儀表因素
儀表是指人的外表與姿容,包括人的穿著、儀容,它常是人際交往給人留下的第一個印象,美的儀表給人以親切、端莊、純潔、文明的印象,是不開口的自我介紹。作為教師的儀表,是師生互相了解最直觀、最明顯的感性認識的來源。護理教師在學生面前應該是衣帽整潔,儀表端莊大方的標準護士的形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護理教師本身的教學魅力,在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潛移默化,使學生逐漸養成注重儀表、儀容的美德。反之,不注重教師良好儀表形象是不可能培養出具有良好護士形象的學生。
5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充分調動“教”與“學”的積極性,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越高,樂意接受教師所灌輸的思想,聽從教師的指揮,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掌握學生的心靈脈搏,做到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既傳授業務知識與技術,又關心愛護他們,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的愛心和良苦用心,學生就愿意與教師交談、溝通,教學效果就好。反之,師生關系冷漠,學生感受不到教師的關心,盡管課講得再好,但還是收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應該注意的是,強調搞好師生關系,不等于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和管理,更不是要遷就學生,而是要把對學生的愛深深地、默默地留在心底,時刻關注著學生的成長,把嚴厲留給學生,表現出對學生要求的一絲不茍,但卻能獲得學生的理解和愛戴。如練習注射技術操作時,看到學生一次次地在身上練習進針,知道學生疼痛,但仍然堅持要求學生繼續練習,甚至讓學生在自己身上練習;對未能達標的學生,堅持讓學生練習再練習,直到真正達標為止。教師熟練的操作技術和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更激勵了學生練習的積極性,而學生刻苦練習的精神,也使教師感到欣慰,師生互相激勵,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獲得更好或者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