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出血的預防及護理
【摘要】 目的探討產后出血的預防及護理效果。方法選擇48例產后出血患者進行護理,針對不同病因制定不同的護理計劃并實施。結果48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且無并發癥發生。結論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可提高產后出血患者的生存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關鍵詞】 產后出血;護理;預防
產后出血是胎兒娩出24h內,陰道流血超過500ml。在臨床上若搶救不及時,則可危及產婦的生命[1]。因此,醫生在針對病因迅速止血的同時,護士配合醫生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并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是十分必要的。
1臨床資料
本院從2011年1月—2012年2月收治48例產后出血患者,其中宮縮乏力31例,胎盤因素12例,軟產道損傷4例,凝血功能障礙1例。
2護理[2~4]
2.1宮縮乏力性出血立即按摩子宮,同時注射宮縮劑,記錄出血量,若按摩不理想必要時按醫囑做好子宮次全切的準備。
2.2軟產道裂傷軟產道裂傷造成的為持續陰道出血,色鮮紅。應及時準確地止血,并縫合裂傷,并觀察縫合處滲血情況。
2.3胎盤因素胎盤因素導致的大出血,根據不同情況處理,如胎盤剝離不全,應在無菌操作下人工剝離胎盤。胎盤滯留的,導尿后按摩宮底促使嵌頓的胎盤排出。部分胎盤殘留出血量多時,需行清宮術。
2.4凝血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所致的出血表現為出血不凝,應立即通知醫生。同時配血備用。并按醫囑給藥。
2.5失血性休克的護理立即建立靜脈通道,及早補充血容量,失血多時以補充同等血量為原則。同時為患者提供安靜的環境,保持平臥位、保暖、快速給氧。嚴密觀察產后陰道出血量,保留導尿管,并詳細記錄患者出入量及生命體征。
2.6做好產婦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大量失血后,產婦的抵抗力低下,體質虛弱,活動無耐力,醫護人員應主動給產婦關心,鼓勵產婦說出內心感受,給予安慰和心理支持。
3預防
3.1妊娠期加強孕期保健,對高危妊娠應告知孕婦提早住院分娩。
3.2分娩期第一產程應避免產婦疲勞。第二產程應指導產婦正確運用腹壓,適時做會陰切開,胎肩娩出后,立即肌注催產素,加強子宮收縮。第三產程正確處理胎盤娩出,胎盤未剝離不可過早牽拉臍帶或按摩子宮,胎盤娩出后應仔細檢查是否完整。
3.3產褥期在產后24h應協助產婦排空膀胱,觀察子宮收縮的情況,記錄出血量。囑其早吸奶,保持外陰清潔,預防感染。
4討論
產后出血在我國仍占產婦死亡原因之首,因此,在協助醫生針對病因治療的同時,制定合理的預防和護理措施,能提高護理質量,有效防止產后出血并發癥的發生,確保護理效果滿意。
【參考文獻】
1王澤華,程麗坤.婦產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3-127.
2陳云,楊輝.產后出血的護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92-293.
3薛花,程瑞峰.產科學及護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0-182.
4陳芬,吳培英.婦產科護理學.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9: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