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采血常見的不良反應及預防措施
靜脈穿刺是檢驗人員最基本的操作技術之一,又是門診檢驗工作最常用的檢查手段
檢驗人員進行靜脈采血時,常因操作者穿刺不當或其他原因導致患者出現各種不良反應。因此,筆者對常見的不良反應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預防措施。
1 不良反應
1.1 局部淤血 針尖進入皮膚后,在皮下反復穿刺,損傷皮下毛細血管,退針后出現局部皮下滲血所致。
1.2 皮下血腫 靜脈穿刺時,靜脈后壁被刺穿,退針后按壓方法不準確所致。
1.3 麻木電擊樣感覺 常見于肘腕部。此部血管周圍神經豐富,血管貼近于神經,穿刺時損傷周圍神經所致。
1.4 針刺樣疼痛 操作者用力過猛或針尖刺傷靜脈后壁的神經所致。
1.5 灼燒樣疼痛 操作者酒精脫碘未干時穿刺或拔針前將棉球用力壓迫于穿刺部位,拔針時針尖劃傷血管壁所致。
1.6 局部皮膚肥厚 常見于采血頻率較高的患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等。在同一部位反復穿刺,使皮下神經受損,血管變形所致。
1.7 暈血、暈針現象 患者心理準備不足,空腹采血所致。
2 預防措施
2.1 提高檢驗人員的業務水平 加強其職業道德修養,熟練掌握基礎操作技能,提高整體素質,這是檢驗者必須具備的。另外,具有豐富的知識,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及穩定的心理狀態和適應能力,謙虛禮貌、熱情和藹的話語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兼備,操作時才能做到一針見血。
2.2 了解個體差異的血管特點 由于個體差異,每個人的血管走行、彈性有所不同。如:老年人的血管淺,易滑而脆; 肥胖患者的血管彈性好,深而不滑,但不易觸摸;兒童血管表淺,彈性好,不易滑動等。采血時根據不同的患者選擇表淺且較直的靜脈血管穿刺,達到一次采血成功。
2.3 采用適當的穿刺方法 盡量采用直接刺入血管的方法,即進針角度小于30 o ,針梗進入皮膚1/4~1/3為宜,見回血即抽吸針栓達到靜脈采血的目的。否則進針角度越大,越易刺穿血管;針梗進入皮膚越多,劃傷血管的距離越長。所以切忌用力過猛或靜脈內反復穿刺。
2.4 掌握拔針技巧 拔針方法應是順著針尖進針方向退出,速度適中,不宜過快。抬高或壓低針尖都會劃傷血管壁。
2.5 準確按壓采血部位 在針尖退出皮膚的瞬間,用無菌棉球沿著血管走行按壓皮膚針眼及血管穿刺點。由于進針的角度不同會出現2個針眼:皮膚上的針眼和血管上的針眼,皮膚上的針眼能夠看到,而血管壁上的針眼是看不到的,所以在拔針時容易忽視血管上的針眼還在皮下出血,我們提倡用棉球順著血管方向同時按壓2個針眼。這樣才能達到止血的目的。
2.6 做好暈血暈針患者的心理護理 對暈血暈針的患者,在等候采血時,采血者應為其講解采血時的注意事項、采血時的感覺,讓患者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采血過程中,采血者應盡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與其談話等,并隨時觀察患者的變化。一旦出現不良反應,立即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2.7 局部不良反應出現時的護理 應采取積極的方式,如用濕熱毛巾熱敷局部(溫度以病人的耐受程度而定,避免燙傷),或用75%酒精或50%硫酸鎂濕熱敷等。
總之,通過臨床實踐及預防措施的落實,采血時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大大降低,減輕了患者的痛苦,也保證了采血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