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采血的技巧
來源:中華實用醫藥雜志 作者:陳葵英 陳俊霞 陳敏
近年來,隨著醫學檢查水平的不斷提高,根據檢驗目的的不同,所采標本的多少也不相同,那么所采取的采血方法、采血部位也不相同
筆者在多年工作中總結出的
點經驗,僅供同仁們參考。
1 靜脈采血
(1)采血部位:靜脈采血一般用肘部靜脈,當肘部靜脈不明顯時,可采用手背靜脈、手腕靜脈及踝部靜脈。如還是無法將血采出時可選用股靜脈。
(2)采血方法:①首先在肘彎上5~10cm扎上止血帶,囑患者握拳,肘下墊一棉墊,如靜脈明顯凸起時,常規消毒,左手拇指固定靜脈穿刺部位的下端,右手持注射器針頭斜面和針筒刻度向上,直接將針與皮膚至靜脈腔中,待回血后,抽至所需量,解下止血帶,用無菌棉球壓住進針處拔針。如靜脈不明顯時,可用左手輕拍肘彎或輕輕揉搓,使其充血,或囑患者重復幾次握拳運動,使其充盈后采血;較肥胖的患者,可用左手食指在肘前輕壓,再抬起如觸到有彈性感,即
肘前靜脈。在此處用食指甲輕壓上一痕跡,再行無菌消毒。直刺血管進行采血。②手背靜脈、手腕靜脈、踝靜脈與肘前部靜脈采血方法基本相同。
2 頸靜脈采血
(1)方法:一般為嬰幼兒,或讓患者仰臥于床上,頸部墊一棉墊,讓其頭側歪。或讓其父母抱著坐一矮凳,側臥,頭稍低,使肩部靠于父母腿上,若不配合的嬰幼兒,可讓家屬協助將頭部用雙手固定。盡量讓嬰兒啼哭,這樣使靜脈明顯突出,常規消毒,使針頭與頸靜脈成30~45°。用左手拇指按壓頸靜脈近頭端,輕拉使其繃緊。從痕跡處進針,待回血后抽至所需量,用無菌棉球壓住進針處拔針。
(2)注意事項:頸部皮膚較松,進針不要過猛,以免穿透血管,造成血腫。針栓一定要高于針頭且只能抽針栓,不能松動,不能推。以免因注射器漏氣,空氣注入血管形成氣栓造成嚴重后果。抽血時要緩慢拔出針栓,以免用力拔針栓造成血管內陷,增加抽血難度。
3 股靜脈采血
讓患者仰臥于床上,雙腿自然伸直成15°~20°,在腹股溝處用左手食指按壓。當觸到動脈跳動感時,用食指指甲順動脈走向輕壓,使其留有印痕,然后股動脈內側行常規消毒,右手持注射器使針頭與皮膚成90°,用左手食指在指甲印下端5cm處輕壓,拉緊皮膚以利進針,針頭從指甲邊觀察回血情況,如發現是鮮紅色的回血,請不要拔針栓,那是刺到動脈上了,向左或向右偏離針頭,繼續進針,邊進針邊拔針栓,直到出現暗紅色的血液回流,抽至所需量用無菌干棉球壓住穿刺部位拔出針來,按壓2min左右。或讓患者取坐姿將棉球夾到腹股溝內。
4 注意事項
(1)在用手指觸壓動脈位置跳動后找準動脈位置,摸清走向,因股靜脈與股動脈平行且淺于股動脈,易先穿刺股靜脈,若出現暗紅色回血時才可拔針栓。以免將靜脈血抽成動脈血,影響檢查結果。(2)小兒及較瘦的患者動脈較淺,不要用力太猛,以免刺穿動脈,肥胖者可酌情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