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阻塞原因及護理防范對策
經外周置入靜脈導管(PICC)是一種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術,因能有效解決靜脈輸液問題,穿刺成功率高,并發癥少、保留時間長,為患兒解
決了因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可減輕護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故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NICU)中被廣泛應用。我科自2001年6月~2003年12月共
有96例進行PICC術,其中部分患兒出現導管阻塞等并發癥。現將引起導管阻塞原因及相應防范措施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1年6月~2003年12月,因各種疾病在NICU住院患兒96例,其中男60例,女36例,所有患兒統一使用美國BD公司生產的1.9Fr規格
(PICC)單腔導管,選擇經上肢靜脈穿剌92例,其中貴要靜脈66例,正中靜脈18例,頭靜脈8例,經下肢大隱靜脈穿剌4例,導管留置時間最長91天,
最短3天,平均16天,發生阻塞21例,約占21.87%,其中3例因未能復通而被迫拔管,占全部患兒的2.08%。
2 導管阻塞原因
2.1 血管因素 下肢靜脈瓣比上肢豐富,易因導管摩擦損傷而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導致導管堵塞。已有報道 [1] ,導管置入下肢靜脈后血栓發生率比上肢靜脈高3倍。本組患兒有4例經大隱靜脈置管,其中2例(50%)發生術側肢體腫脹,導管阻塞。1例未能復通而拔管,因此,宜選擇上肢靜脈置入。www.qhzkw.net
2.2 藥物因素
不同藥物混合時產生微粒導致導管阻塞,輸注脂肪乳劑、血漿等時,易發生脂肪等沉積,如未能及時沖洗易引起導管阻塞 [2]
。此外在不適當的給藥和沖管過程中,會導致管腔內pH值的突然變化,就易產生藥物沉淀。例如導管中注入萬古霉素就會呈酸性,末用生理鹽水沖洗,又注入堿性
藥物如速尿后,2者就會發生反應而產生沉淀。給藥前或封管前未用鹽水沖洗導管,藥物也可能會與肝素發生作用產生沉淀。輸液時更換藥物不及時均可使血液回流
凝固而阻塞導管。
2.3 導管位置不正與封管操作不當 置管后,因體位改變,特別是患兒嘔吐、劇烈咳嗽時易致導管扭曲、移動、受壓、封管操作不當,封管后局部受壓引起靜脈壓力過高可引起血液返流,在導管尖端及導管內形成血栓都是導管阻塞的常見原因。
3 導管阻塞的防范措施
3.1 正確的封管方法 采用正壓封管,封管液推注速度宜慢 [3]
,以減少對血管壁的沖擊力,邊推注封管液邊退針較推注完后再拔針,阻塞的發生率顯著降低。置管后形成局部循環障礙,血粘度增加 [4]
,可成為局部血栓形成的誘因,每日10U/ml肝素鹽水封管,以達到抗凝目的。液體盡量24h勻速輸入,不能持續維持者以肝素鹽水正壓封管,1次/4h,
可持續輸液者每12h以肝素鹽水通管1次.對輸入粘稠度較大的藥物如20%甘露醇、脂肪乳、人體白蛋白、血液等,應用一次性注射器(5ml規格)抽生理鹽
水1ml沖管后再行封管,以免造成
封管失敗。
3.2 遵守藥物配伍原則 熟練掌握藥物配伍禁忌知識,嚴格遵守藥物配伍要求進行配制各種藥物。在進行各種藥物尤其在輸注血漿、白蛋白等粘稠度高的藥物治療前后,應常規使用適量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導管,每次沖洗導管時必需先抽回血。
3.3 嚴密觀察
正確記錄置管后首次輸液速度,密切觀察,檢查導管是否通暢,及時發現和處理導管阻塞,如滴速少于首次要及時查找原因,患兒體位是否
恰當,必要性給予改變體位,可對管外露部分盤以S型固定,能防止導管打折,受壓及移動脫出,并將肢體相對固定。凡表現液體輸入不暢,流速降低、穿刺部位滲
液,置管肢體局部紅腫,甚至遠端出現血循環障礙,沖洗時有阻力、導管功能正常但回抽無回血時提示管腔阻塞,即可按導管阻塞給予及時處理。
4 小結
中心靜脈導管將更加廣泛應用于臨床,導管阻塞是常見并發癥,封管操作不當會導致血液反流形成阻塞,了解PICC術后導管阻塞的原
因及進行有效的預防與處理,熟練掌握PICC置管技術操作,正確的封管操作,嚴密觀察,遵守藥物配伍要求,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是預防導管阻塞的良好措施。
參考文獻
1 張友華.靜脈-管針引起靜脈血栓形成1例報告.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2):41.
2 Orr ME,Ryder MA.Vascular access derices:Perspectives on designs Complications and management.Nutr Clin Pract,1993,8:145-151.
3 曲瑤,白巖.靜脈留置針封管液推注速度臨床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00,15(1):40.
4 張曉靜.國內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進展.中華護理雜志,2002,37(3):219-221.
(收稿日期:2004-08-12)
作者單位:518020廣東省暨南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深圳市人民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