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區護理安全隱患分析和管理對策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摘要 目的:分析 護理部安全的諸多隱患因素及管理對策。方法:對護理人員進行經常性的
法律 知識 教育 、安全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等,健全和完善各項護理安全質量監控管理,規范工作流程,加強規范化培訓。結果:抓好護理人員的安全教育,排除隱患,提高護理質量是醫院
工作質量水平提高的前提。結論:護理不安全因素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實,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護理不安全性,保證全程、全員、全面質量管理方案的良好實施,使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切實為患者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滿意的優質服務。
關鍵詞 護理工作 護理安全隱患 全面質量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7.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735-5154(2010)05-(0105)-(02)
護理安全是防范和減少醫療事故及糾紛的重要環節,是實現優質護理的關鍵。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只有增強安全意識,落實安全措施,做好安全監控,強化安全管理,筑牢安全底線,才能促進護理質量的不斷提高。如何規范護理行為,強化質量意識,做到以人為本,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缺陷,確保病人的安全,這是時代賦予護理工作者的責任和探索的課題。
1 影響病區護理安全因素
1.1 護理人員自身因素
1.1.1 護理人員是護理措施的實施者,病人從入院到出院的全過程都離不開護士,因此護理人員素質的高低是關系到護理安全與否的首要因素。當護理人員素質達不到要求時,就可能給病人生理、心理帶來不安全的隱患,表現為責任心不強,違反制度或操作規程,上班不堅守崗位、脫崗、睡覺、玩忽職守。
1.1.2 忽視病人的需求缺乏應有的同情心 對病人不能做細致的解釋工作,對病情復雜或危重病人的病情交代不清,對所反映的病情不予重視,甚至無理訓斥。忽視了病人心理需求,致使醫患角色沖突的現象時有發生。
1.1.3 護理人員技術水平低 由于護士自身不重視學習和業務技術培訓,專業知識缺乏,經驗不足或合作能力不高,會對患者的安全構成威脅。隨著新技術、新業務的大量引進和開發,護理工作復雜程度提高、技術方面風險加大,影響護理安全。
1.1.4 護理人員配備不足 醫療效率指標的提高,使護理技術和基礎護理工作量成倍增長[3]。臨床護理員長期缺編,達不到衛生部有關規定要求的床護比例,臨床護士經常處于高度緊張、超負荷勞動的疲憊狀態[4]。
1.1.5 護理人才流失 近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護理人才大量流失,培養一名有較好業務素質的護士需要3年,新護士邊培訓邊上崗,培養的速度跟不上護理人才流失的速度。護理隊伍成分的快速更新,使護士業務能力下降,增加了護理安全的隱患。
1.1.6 缺乏法制觀念忽視護理記錄中的法律問題 在護理工作中常可發生因說話不嚴謹而引發病人及家屬的不滿。對臨床工作原始記錄不重視,病情變化觀察記錄不及時,甚至偽造生命體征記錄,對工作中的失誤可能引發護理糾紛的嚴重性認識不足,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使護理記錄存在隱患。
1.1.7 未經醫囑執行治療超越護士職業權限[5] 醫囑是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治療、護理的法律依據。護理人員沒有權力更改、拖延或拒絕執行醫囑,更沒有權利擅自為患者提供藥物治療。臨床護理工作中,常有護士憑經驗、靠感覺,不自覺地超出職業權限的現象。如在非搶救情況下執行口頭醫囑。
1.2 基礎設施不完善 水管電線老化,插座不牢,地面潮濕,損壞的搖床、輪椅,沒有及時修理,也沒有醒目的標志。
1.3 護理管理因素
1.3.1 護理管理人員對自身要求不嚴,未認真履行管理者的職責,對工作中各個不安全的環節缺乏預見性,未及時主動采取針對性措施,發現和處理問題不及時、措施不當。
1.3.2 對護理人員缺乏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安全意識不強;對各種職責、制度、常規的落實情況監控力度不夠。
1.3.3 管理不規范,質量監控機制不健全,措施不力物品、藥品放置混亂,位置不固定。內服藥和外用藥標簽不明,無菌物品和污染物品混放,消毒不嚴密所致院內感染[8]。
1.4 住院患者因素 住院患者應當自覺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配合醫務人員的管理,但有的住院患者對醫院規章制度不遵守、不配合,如私自離院外出,或者請假不能按時返回,一旦發生意外將引起法律糾紛。
2 護理安全管理對策
2.1 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常規 護理操作規程和護理規章制度都是長期臨床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甚至是用患者的生命和血的教訓換來的,每個護理環節都必須遵循操作規程,稍有大意都可鑄成大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9],也給護士帶來終身遺憾。因此護理工作者一定要加強責任心,要有職業責任感,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加強基本功訓練,力求做到規范化、標準化、程序化[10]。
2.2 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把愛崗敬業精神貫徹到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中去。
2.3 鼓勵護士參加專科、本科等再教育,選派業務骨干到上級醫院進修并主持專業講座和業務查房等;定期組織科室業務學習、護理查房,并由院、科兩級同時對護理人員進行“三基理論”考試,不斷拓寬知識面,更新觀念;對護理操作技能進行考核,讓每位護士均能準確、熟練、規范的完成護理操作,從根本上防止了因操作不熟練或失誤,而發生的護理差錯,保證護理安全的落實。
2.4 建立合理的護患比例合理配備使用人力資源 應該從患者利益考慮,配置適宜的護理人員的數量。護士長應該根據護士的才能、資歷,安排適合其能力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防止因疲勞過度或操作環境不良造成差錯事故的發生[12]。
2.5 穩定護理隊伍減少護理人才流失穩定隊伍是目前護理隊伍建設的重點,護理人才的大量流失應引起醫院管理層的重視,如何留住護理骨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2.6 加強溝通,依法行使病人的權利,護理活動的正常開展有賴于病人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活動中應尊重病人、理解病人、同情病人,因人施護。在交流過程中應講究語言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對病人提出的疑問,用通俗易懂的專業知識,結合病人的情況,向病人說明診療計劃、手術需知、潛在的危險因素、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和意外;遇到護患雙方有意見分歧時應心平氣和地解釋安慰、體貼關心、理解病人,提高病人和家屬對我們的信任,從而杜絕護理糾紛。
2.7 提高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 護理人員應學習有關法律規定,明確職責,既保護自己也有益于他人。可以定期開設一些法律知識班,培訓時設案例分析課,讓護理人員懂法、依法。
2.8 完善基礎設施創造有安全保證的工作環境 要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陳舊的護理設施要更新,損壞的物品要及時修理,在修理前有醒目的標志提醒病人不要使用。護士要加強對設備的管理,使設備狀態良好,創造一個有安全保證的工作環境[13]。
2.9 明確責任 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實行護理部—科護士長—病區護士長三級或護理部—護士長兩級目標管理責任制,對各級護理人員嚴格要求,定期與不定期的督促檢查各項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的落實情況。把好環節質量關,確保護理安全。
2.10 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 抓好安全管理關鍵環節[14] 安全管理應該貫徹預防為主的理念,因此對護理工作中不安全的因素要及時進行識別、評估并采取措施以杜絕一切事故的發生。護理安全管理應重點抓5個關鍵環節[15]①抓關鍵病人:急重癥病人、疑難病人、手術病人、接受特殊治療病人;②抓關鍵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查對制度、消毒隔離制度、分級護理制度;③抓關鍵時間:節假日、雙休日、中午班、夜班、人員少工作忙、交接班時;④抓關鍵人員:護士長、技術骨干、新上崗護士、進修實習人員;⑤抓關鍵部門:手術室、監護室、產房、消毒供應中心。
2.11 加強院內感染管理 認真貫徹執行《醫院感染管理規范》《醫院消毒技術規范》,提倡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根據護理用品的性能選用正確的消毒的方法。加強院內感染監控,最大限度的降低醫院內感染率。
2.12 加強患者宣教制度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加強對住院患者的宣教,讓患者了解住院期間應遵守的規章制度。給患者全面的身心護理,尊重其人格、尊嚴、信仰及價值觀,以良好的護理作風獲得病人的理解和支持,可減少護理糾紛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