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患者使用鎮靜劑和鎮痛劑的觀察與護理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高 翠,王雅麗,魏紅紅
【摘要】 對危重癥患者給予鎮靜劑和鎮痛劑治療,已成為重癥醫學的一項常規治療手段。在對患者實施鎮靜、鎮痛的過程中,監護護士必須了解鎮靜、鎮痛藥的藥理作用、副作用,評估用藥效果,加強生命體征、氣道、皮膚等臨床監護治療及心理護理。
【關鍵詞】 危重癥患者; 藥物鎮靜;鎮痛治療; 護理觀察
鎮靜、鎮痛治療是特指應用藥物手段以減輕或消除病人疼痛,減輕或預防病人焦慮和躁動,催眠并誘導順行性遺忘的治療。ICU內藥物鎮痛、鎮靜治療可以協助危重癥患者克服焦慮、緊張、恐懼、不安等不適心理狀態以及軀體疾病和手術切口疼痛,使患者不感知或遺忘其危重階段多種痛苦,同時還是搶救危重癥患者必備步驟[1]。在對患者實施藥物鎮靜、鎮痛時,應明確患者產生疼痛和焦慮激惹的原因,了解鎮靜、鎮痛藥的藥理作用、副作用,加強臨床監護治療及心理護理。
1 使用鎮靜劑和鎮痛的目的
(1)降低氧耗量和代謝率,減輕缺血再灌注損傷。(2)減輕或緩解患者疼痛,消除心理恐懼,改善睡眠,提高患者的舒適程度和安全感。(3)保證治療措施的實施,降低并發癥和意外的發生。
2 常用鎮靜、鎮痛劑選擇
(1)咪達唑侖:一種強效水溶性的苯二氮艸 卓類藥物。起效快,維持時間短,清醒相對較快,具有明顯的鎮靜、肌松、抗驚厥、抗焦慮作用。適用于治療急性煩躁和短期鎮靜的病人。(2)異丙酚:一種新型的靜脈麻醉藥。臨床應用劑型為水溶性乳劑。中心靜脈單獨給藥,起效快,時效短,蘇醒快,無蓄積,用藥時注意有無呼吸抑制。(3)鹽酸嗎啡:起效迅速,效果好,可控性強。但對低血容量病人易引起低血壓。使用大量嗎啡可引起組胺釋放,導致低血壓和其他副作用。以下情況不宜使用:①支氣管哮喘;②上呼吸道梗阻;③顱內高壓和顱內占位性病變;④嚴重肝功能障礙;⑤待產婦;⑥一歲以內幼兒[1]。(4)哌替啶:鎮靜催眠及解除平滑肌痙攣的作用。(5)枸櫞酸芬太尼:人工合成的強效麻醉性鎮痛藥。鎮痛作用機制與嗎啡相似,本品作用迅速,維持時間短,不釋放組胺,對心血管功能影響小,能抑制氣管插管時的應激反應。
3 鎮靜水平的監測及疼痛評估
3.1 鎮靜效果監測
Ramsay評分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鎮靜評分標準[2]。分為6級,分別反映病人的3個清醒和3個睡眠狀態。Ramsay鎮靜指數通常認為鎮靜指數2和3為理想的鎮靜水平,其表現為病人自覺舒適并且表現合作,對呼吸有反應。如能維持這一鎮靜水平,在中止鎮靜劑治療后,鎮靜時間的延長和呼吸抑制的可能性就會減少。見表1。表1 鎮靜評分標準
3.2 疼痛評估
ICU內患者疼痛評估只要依靠主觀指標。包括疼痛部位、特點,加重、減輕因素和強度。常用評估方法有:(1)體表面積評分法;(2)數字評定量表法;(3)面部表情量表法;(4)語言評分量表法。疼痛評估最可靠方法來源于患者主述。
4 使用鎮靜、鎮痛藥物時的觀察和護理
4.1 加強宣教
重視患者有關疼痛知識的宣教,告知病人或其家屬使用鎮靜劑或鎮痛劑時,能減少病人在機械通氣時對呼吸機的對抗,增加舒適感,且蘇醒迅速、完全,短期正確劑量使用對呼吸循環系統無明顯影響,對術后切口的愈合也無影響。在醫生指導下合理應用鎮靜劑和鎮痛劑,為患者提供滿意的鎮靜、鎮痛效果,同時也要減少患者對鎮靜劑或鎮痛劑的依賴。
4.2 減少刺激,提高ICU病人睡眠質量
在ICU的病人中有80%以上的病人有睡眠障礙,多數病人認為其他人的談話、工作人員的各種活動產生的噪音,呼吸機、監護儀、空氣壓縮機等儀器發出的噪音,機械通氣、人工氣道吸痰、留置胃管尿管及靜脈注射等操作均可導致患者睡眠缺乏。因此,護士要采取必要措施提高ICU病人的睡眠質量。比如:營造一個良好的休息環境,燈光柔和,避免儀器設備不必要的噪音,做到“三輕”: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操作時,應選擇適宜的時間段,集中進行操作。注意觀察和排除持續刺激病人的因素,如膀胱充盈、尿管不適、輸液外滲、疼痛等不良刺激。若采取非藥物措施后仍然存在睡眠障礙者,可應用藥物誘導睡眠。
4.3 嚴密監測
鎮靜類藥物多對心血管及呼吸有抑制作用,應嚴格觀察生命體征,尤其呼吸、血壓、瞳孔、神志的變化。每30~60min記錄1次。使用中每日執行喚醒策略,進行評估和相關治療護理,停藥后注意藥物的反跳作用。
4.3.1 中樞神經系統
病人在鎮靜、鎮痛過程中應嚴密觀察病人的意識、表情、瞳孔大小、對光反射及肢體活動情況。觀察有無頭痛,嘔吐,煩躁不安,譫妄,嗜睡,昏迷及呼喚病人姓名有無反應,視物是否清楚。發現異常及時匯報醫生予以相應處理。
4.3.2 呼吸系統
力月西、嗎啡、異丙酚可產生呼吸抑制作用,給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病人呼吸的頻率、節律、幅度、聲響等。定時查血氣,了解有無缺氧和CO2潴留。當呼吸頻率<10次/min,胸廓運動變淺,SpO2降低,應暫停鎮靜劑使用。帶氣管插管的病人在鎮靜狀態時應做好氣管插管位置的固定,避免管道打折、移位或脫出,定時測量氣管插管與門齒間的距離,并做好記錄。寸帶固定氣管插管不宜過緊,以防管腔變形。質地較軟的插管要用牙墊固定,防止扭曲、打折。深度鎮靜患者的呼吸道纖毛運動減弱或消失,咳嗽反射抑制,肺的自潔能力降低,肺部分泌物不能排出,從而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機會,所以護士要重視保持氣道的通暢,軟水枕置于病人頸肩部,頭稍后仰,加強呼吸道的溫濕化,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聽診雙肺呼吸音,按需吸痰。
4.3.3 循環系統
鎮靜治療對循環功能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低血壓。藥物注射的速度和劑量是導致低血壓的重要因素。鎮靜治療期間應嚴密觀察病人的心率、心律、血壓、中心靜脈壓(CVP),開始給藥時根據病人鎮靜效果和血流動力學變化調整給藥速度,適當進行液體復蘇。
4.4 控制好劑量及注射時間
嚴格按醫囑給予病人合適的劑量,結合病人的實際為病人提供個性化的鎮痛護理。
4.5 嚴格無菌操作
應用微量泵靜注鎮靜、鎮痛藥時,輸液管道每日更換(三通管、延長管、注射器等),防止輸液管道連接部位的脫落、栓塞及深靜脈感染。
4.6 皮膚
鎮靜后患者的自主活動減少,對于體重大、病情重的患者應防止褥瘡的發生。放置氣墊床,注意檢查耳廓、枕部、骶尾部等易受壓部位皮膚的完整性。保持床單位平整無皺褶,清潔干燥,無渣屑。抬、翻患者時動作要輕、穩,避免拖拉。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每2~4h給患者翻身1次,避免局部長期受壓。
4.7 心理護理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身體已處于應激狀態,又與外界隔離,與家人交流減少,擔心自己病情惡化、不能恢復,常常會產生恐懼、焦慮、壓抑等情緒。在患者清醒時期,加強護患溝通。向患者講解各種插管、儀器、檢查的作用及重要性。在對病人進行鎮靜或鎮痛治療前應與病人做好解釋工作,減少病人不必要的思想負擔,減輕痛苦,減少躁動,有利于各項治療和監測的順利進行,同時,讓患者家屬也感到給病人應用鎮靜、鎮痛劑并不會對患者造成不可逆的危害。
5 小結
國際上已經把對疼痛的監測作為第五大生命體征,危重癥患者對鎮靜、鎮痛的需求也越來越引起醫務工作者的重視。國外學者調查表明[2]:離開ICU患者中50%保留對ICU經歷痛苦記憶,70%患者在ICU中存在焦慮和激惹,因此,我們在治療、護理病人過程中必須仔細觀察病情和各項監測指標,注意鎮靜水平調整,認真調節藥物劑量和注射速度,避免藥物毒副作用和藥物過量、藥物蓄積,使鎮靜鎮痛劑在臨床中的應用恰到好處,減輕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和恐懼感,使他們不感知或遺忘其危重階段的多種痛苦。
【參考文獻】
1 王珍.ICU危重癥患者鎮靜鎮痛的護理觀察.現代護理,2008,19:111-112.
2 陸蓉.ICU非機械通氣患者持續鎮痛鎮靜的臨床觀察和護理.護士進修雜志,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