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助產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以保證助產士的職業安全。方法:分析醫院產房工作中存在著的多種職業危險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防護措施。結
果:本文總結了助產士常見職業危害因素,包括醫源性感染、體液污染、化學性危害和物理性危害;從助產士職業安全教育、生物、理化、環境和心理等方面提出安
全防范對策。結論:有針對性地采取防護措施,以盡量降低對助產士身心健康的危害,以良好心態、滿腔熱情及精湛嫻熟的技術為孕產婦服務。
【關鍵詞】 助產士 職業危險 防護措施
2000
年3月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的報告顯示,護士是受職業傷害的主要群體[1]。助產士作為產科分娩室的護理工作者,其工作關系到母嬰兩條生命,
責任重大,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有可能意外接觸到患者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而導致感染,危害助產士的健康。如助產士防范意識不強、防護措施不嚴,可使
助產士發生感染性疾病的危險性增大。因此要關注助產士職業危害,將各種危害降至最低,保障助產士身心健康。現就助產士的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簡述如下。
助產士的職業性危險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細菌性和病毒性因素。助產士在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血液、羊水、惡露,從而暴露在危險因素中。另外,助產士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無
法預知后果而需要緊急處理的事件,如新生兒窒息搶救、急產、產后出血、羊水栓塞、DIC等,往往在患者未得到明確診斷的情況下就投入搶救,在時間上不允許
助產士進行自我防護。通過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傳播的病原體包括: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而含病毒濃度較高的血液和
體液依次為:血液成分、傷口分泌物、精液、陰道分泌物、羊水等。有資料表明,眼、鼻、口腔因暴露于污染的血液和體液中而感染HIV的感染率為0.1%。
化學因素:產房是一個特殊的工作環境,相對密閉,存在各種對人體有潛在危害的化學因素,如各種消毒液,可通過呼吸道和皮膚對人體造成傷害。有研究表明,長
期值夜班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比普通女性高(8%~60%),這與夜間燈光會使褪黑素分泌減少有關,助產士長期倒班,成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
物理因素:針刺傷是助產士被感染的主要途徑。在進行會陰縫合術和各種注射操作時,助產士常因產婦不配合或操作不慎而被刺傷。而刺傷后被乙肝、丙肝、艾滋病
及其他血液性傳播病原體感染的人數呈上升趨勢[2]。有研究表明,只需要0.004ml帶有HBV的血液即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銳器刺
傷而感染HCV的幾率為1.8%[3],被HIV血液污染的針頭或利器刺傷皮膚,會有0.3%感染危險。助產士在接生時,需保持前屈側屈的體位,易引起腰
背部疼痛、肩周炎等。分娩室集中了胎心監護儀、心電監護儀、吸痰器等設備,使用時發出的聲音以及孕婦分娩時的哭鬧、喊叫等形成主要噪音。噪音對人的身心影
響很大,可出現恐懼、易怒、心情煩躁、注意力分散等情緒[4]。
社會心理因素:心理健康水平與工作環境、工作風險、工作壓力有關,助產士的每項工作均關系到母嬰安危,責任重大,常使助產士在工作中長久地處于精神高度緊
張狀態。而且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可預知的緊急事件,如急診入院、新生兒窒息搶救等,這些都會對助產士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刺激。同時隨著產科服務模式的
改變,社會對助產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使得助產士面臨專業發展、知識更新的緊迫感。另外,助產士還會受到來自人際關系、晉升評比、學習進修及家庭等諸多問
題的影響,這些社會心理因素都會使助產士產生疲憊感、焦慮感,影響其精神狀態和生活態度。
危險因素的防護措施
制定職業安全培訓制度:應定期對助產士進行在職培訓,學習有關醫院感染和防護知識宣教,嚴格執行標準預防措施,牢固樹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污染有血液的物
品都存在嚴重潛在感染危險”的觀念[5],護士在接觸患者血液時均應采取防護措施。讓助產人員了解其工作對身心安全的直接或潛在威脅程度,提高防護意識。
改善病區環境:產房應布局合理,在設計上考慮空氣的流通性好,并按照《消毒技術規范》的要求嚴格劃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區域之間標志明顯。墻壁、地
面、天花板無裂縫,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統,被血液、羊水污染時便于清洗和消毒。對分娩后的產婦及時行終末處理。每月定時進行空氣監測。
生物因素的防護:①防止交叉感染:盡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如備皮包、灌腸袋、嬰兒吸痰管、便盆等。遇傳染患者必須隔離待產、隔離分娩。洗手是防止交叉感染的
重要措施,簡單有效的洗手可消除90%以上的微生物,助產士操作前后均應用洗手液和流動水徹底清洗雙手,并且用消毒毛巾擦干,切忌用工作服擦手。為提高助
產士洗手的依從性,最好在待產室內設感應式或腳踏式的流動水洗手池,洗手要規范。②做好個人防護:當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和黏膜暴露等危險時,應使用
防護具。行肛查、陰道檢查、人工破膜等,接觸孕產婦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羊水時均應配口罩,戴乳膠手套。接生時,由于胎膜張力高,羊水呈噴射狀飛濺,應
戴防護眼鏡,穿防水接生衣。手皮膚有破損時戴雙層手套,據新加坡的調查研究表明,針刺入手套,通過有彈性的兩層橡膠手套再刺入皮膚,其感染率僅為
0.20%~0.25%,故戴兩層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在操作中若手套破損應立即更換。同時要穿雨靴,避免血液、羊水從接生床交接處漏下濺到
腳上。如產婦的血液或體液不慎飛濺到臉上或眼中,應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顏面部,并用抗生素眼藥水做好眼的保護。
物理因素防護:①避免針刺傷,安全使用銳器,制定和完善避免銳器傷的防護措施。助產士應養成用鑷子或持針器放取縫合針的習慣,使用后的手術縫合針、刀片、
針頭及時置入防水耐刺容器,避免銳器與其他器械混雜,防止清理器械時損傷自己。禁止雙手回套針帽,禁止直接傳遞針頭及銳器物;行會陰側切術和宮頸、陰道、
會陰裂傷縫合術時,由于操作部位隱蔽,要特別小心謹慎,尤其對不合作的產婦進行操作時應有他人協助。避免縫針和剪刀損傷。積極開展無痛分娩,減輕產婦痛苦
呻吟,對儀器定期修養,盡量降低儀器音量,減少異常噪音。②建立刺傷登記上報制度:一旦發生銳器刺傷,應立即做好局部處理,從傷口近心端至遠心端擠壓出血
液;用肥皂水和大量流動水清洗傷口,沖洗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黏膜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同時要及時向主管部門匯報并填寫
銳器刺傷登記表。72小時內作HIV、HBV等檢測,當懷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體液時,盡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價抗體和乙肝疫苗;當懷疑暴露于HIV感
染血液、體液時,短時間內口服大劑量AZT(疊氮脫氧核苷),盡快于暴露后檢測HIV抗體,并進行后期復查(如6周、12周、6個月等)。若確定被患者血
清污染的針頭刺傷,立即采取相關治療措施,做到早期預防。
化學消毒滅菌劑防護:合理使用化學消毒劑,掌握其使用方法、濃度、時間,并嚴格按規范進行操作和使用,解決好消毒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接觸各類化學消毒劑
前,應先了解該消毒劑的性能和不良反應。進行消毒操作時,穿戴不滲透的個人保護裝備,能有效地避免與消毒液的接觸。
心理因素的防護:在工作管理上,助產士的配備要充足,采用彈性排班,合理利用人力資源,避免助產士超負荷工作,保證助產士的休息和體力。加強助產士的業務
技能培訓和專科學習,以減輕助產士因學習新技術及知識更新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此外注重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和應激能力,助產士在高強度工作壓力下,應保持自身
精神健康,掌握一些緩解壓力的方法,在工作之余培養良好的個人興趣和愛好,多與朋友溝通,適當宣泄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關心助產士的心理、生理需求,組
織各種有益活動,保持良好心態和體魄,以飽滿的精神和工作狀態應付日常及應急助產工作。
【參考文獻】
1 羅洪,余筱.美國醫護人員被銳器傷害的有關管理法規.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1):878.
2 羅麗敏,凌麗萍,高艷霞.護士銳器損傷的危害及其危險因素.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0):1801.
3 李映蘭.護士職業安全的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217.
4 梁貴生.噪音與健康.護理研究,2004,(9A):1511.
5 陳瓊芳,王惠珍,廖玉聯.護理人員的職業健康問題與職業健康促進研究進展.國外醫學o護理學分冊,2005,24(4):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