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靜脈采血對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及其不良的心理反應,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使患者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靜脈采血;心理反應;心理護理
靜脈采血是一項常用的基礎護理操作,要達到:“一針見血、一次達標、患者少痛不苦”的目標,一是要求護士具備嫻熟的穿刺技術,二是要求
護士充分考慮到靜脈采血對患者的心理刺激及不良的心理反應,要有相應的應對措施和心理護理,達到解決患者的心理矛盾和減輕患者的痛苦,使患者積極配合護士
的操作。但在臨床實踐中,護士往往只重視技術操作而不注重掌握患者的心理問題及護理,不但給患者帶來了痛苦,而且影響了操作的順利進行。現將500例靜脈
采血人群的心理刺激反應及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靜脈采血對患者的心理刺激因素,即心理性應激源
1.1第一類應激源—疼痛由于針頭對患者皮膚、血管等的刺激,可使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刺痛感。動物機體對某一刺激是否發生反應,決定于
兩個因素:(1)刺激的強度與數量;(2)機體接受刺激時的功能狀態。從痛覺的生理過程來看,它包括兩個成分:感受成分和反應成分,即痛感覺和痛反應。而
疼痛的產生往往是不愉快的,部分人可伴有某些情緒活動。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對刺激發生反應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應,如緊張、焦
慮等,嚴重反應者可表現為肌肉收縮、呼吸加快、出汗、暈針等。把這種可引起患者心理、行為、生理生化的反應稱之為應激反應。
1.2第二類應激源—血液臨床可見某些患者看到自己的血液正源源不斷地抽吸到注射器時,突然表現為強烈的心理反應,如緊張、情緒失控
等,嚴重的可發生暈針。這種反應的性質與程度除了與刺激的性質和程度有關外,還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如先天的身體素質、性格、早期經驗及機體對應激源的
認識和評價等。
1.3第三類應激源—護士冰冷、生硬、惡劣的服務態度及不夠過硬的技術由于要遭受疼痛和血性物的刺激,靜脈采血對患者來說,是一種不愉
快的情緒體驗,如果護士對患者的態度冰冷、生硬甚至惡劣,對患者的心理刺激很大,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有時可引起患者強烈的情緒沖動與情感反應。
2靜脈采血人群的心理反應在靜脈采血中以問卷調查形式了解
靜脈采血人群中的心理反應,對我院2004年500例采血人員分為小兒組、成年組進行。詳見表1、表2。表1300例成年患者在靜脈采血中不良心理反應(略)表2200例小兒患者在靜脈采血中不良心理反應(略)
3討論
3.1潛在緊張型患者的心理特征問卷調查顯示:83%的成年人屬于這種類型。他們能配合護士的操作,但自認感到情緒緊張。這類患者一般為自控能力強、身心素質較好的成年人。
3.2恐懼型患者的心理特征患者有較強烈的心理反應。評判指標:(1)患者情緒緊張、害怕、恐懼;(2)不愿主動配合護士的操作;
(3)必須要在護士或親友的解釋及勸導下,才能較順利地配合護士的操作。主要為小兒患者,他們的心理素質不夠成熟。而成年患者主要由于對采血認識不夠,如
擔心采血會嚴重影響身體等。
3.3煩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為小兒患者,表現為不能承受靜脈采血帶來的刺激,不肯配合護士的操作,他們的心理反應與年齡、性別、自制力、自覺性、意志力、所受教育等有關。
3.4焦慮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評判指標:(1)患者主要表現焦慮不安,考慮過多,如擔心采血過多會影響身體或對護士的操作水平表示懷疑等;(2)愿望不能滿足時,不肯配合護士的操作。
3.5高度緊張型患者的心理特征評判指標:(1)患者情緒過分緊張;(2)發生暈針或暈血。患者由于心理過分緊張,加上體質弱,大腦出現短暫性缺血而突發暈倒。好發于年輕、體質瘦弱的男性患者,主要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心理素質差、體質較弱或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4護理措施
護士首選應重視心理學知識、人際關系知識等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觀察、判斷和實踐運用的能力。護士在為患者進行靜脈采血時,不僅要掌
握好患者的血管特征和保證一針見血率,同時還要注重與患者交談、溝通等來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判斷患者屬于哪種類型和預見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后果。
4.1潛在緊張型患者的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可有潛在性的心理緊張,護士應不能忽視他們的心理工作,以免患者因護士不當的言語、行為而加重其心理負擔。因此要使用常規的心理護理方法,如運用溫和、親切的語言與柔和、同情的面部表情,使患者對護士充滿信賴感、親切感。
4.2恐懼型患者的心理護理
4.2.1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找出患者心理反應的根源所在。
4.2.2根據所掌握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如對采血的認識有誤區的患者,要進行詳細地宣教、解釋工作。態度要溫和,熱情,切忌表現為不耐煩、生硬,如:“不想抽血就算了”等之類對患者極不負責的語言,從而進一步增加患者的不滿與憂慮。
4.3煩躁不安型患者的心理護理此類患者主要為小兒患者,所以要重點做好小兒患者的心理護理。
4.3.1這類患兒普遍存在著一種條件反射當看見穿白大褂的護士時,立刻就會產生強烈的畏懼心理,繼而產生反抗心理。因此護士不應急于
為患兒采血,應首先要掌握與患兒的接近技巧,建立患兒對自己依賴、親切、友好的情感。(1)當護士與患兒接受時,首先進入患者視覺的非語言行為是護士的表
情,它是人的態度的第一反應,因此護士應使用和藹可親的微笑、柔和自然的目光,這樣可給患兒帶來一種友好情感的感染。(2)親切的撫摸可讓患兒有被愛護、
被重視的感覺,如輕輕握住患兒的小手、衣服等。(3)與患兒交談時,語調輕和、溫柔,可使用患兒感興趣的話題,如玩具、圖書等,可使患兒對護士產生心理上
的共鳴,消除對護士的畏懼心理。
4.3.2要充分爭取到家長的配合家長是兒童最信賴、最親密的人,當有家長陪同時,患兒會有安全感,情緒會趨向相對穩定。同時家長最了
解自己的孩子。因此要盡力取得家長的配合。(1)護士態度應熱情、操作時應動作輕穩、嫻熟、準確,使家長對護士產生信賴感。(2)注意與家長的有效溝通,
如了解患兒的性格特征、愛好等,便于針對性地做好患兒的心理工作。(3)有的性格急躁的家長看見孩子不肯合作,打罵孩子,反而給孩子造成了心理壓力。護士
應盡力勸說家長平靜,指導家長共同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
4.3.3采用心理誘導法
(1)樹立榜樣:讓患兒觀看其他患者的勇敢表現,一方面贊揚表現好的患兒,一方面鼓勵患兒積極向他們學習。(2)與患者進行愉快、輕松
的交流,給予積極、鼓勵、暗示性語言。(3)經常性地表揚:每個兒童都有自尊心,因此不要大聲呵斥患兒,以表揚為主,可適時地稱贊患者,提高患兒的積極
性。(4)穿刺時分散注意力:由于兒童的心理不完全成熟,因此,護士在進行穿刺時要巧妙地分散其注意力,如講故事、擺弄玩具等。這樣可減輕采血中給他們造
成的心理刺激。
4.4對焦慮不安患者的心理護理
由于這類患者的自尊心較強、對事物的反應比較敏感,因此護士首先要尊敬、理解患者,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具體原因,不可因患者的某些過
分要求而與患者發生沖突。在盡可能的條件下,滿足患者的要求。如給患者一定的自主權。讓患者自選血管、挑選護士等。若無法滿足患者的要求,應做到:(1)
重點做好與患者的心理溝通工作:如對患者開展心理咨詢和必要的宣傳教育、解釋工作等,取得患者對護理工作的理解;(2)使患者對護士產生信賴感,如示范
法:讓其先觀看護士嫻熟的操作技術、聽取別的患者的感受等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從而取得患者的諒解與配合。
4.5對高度緊張型患者的心理護理
(1)由于這類患者容易發生暈針,可能導致摔傷的嚴重后果,所以對這類患者首先要重在及時發現、及時預防。要重點觀察具備以下特征的患
者:①在采血前表現高度緊張或恐懼、面色蒼白或出冷汗的患者;②身體偏瘦,體質較差或患有較嚴重的慢性疾病的患者;③年輕男性患者。對這類患者,不要急于
采血,要及時地向患者詢問其有無發生過暈針和近期的身心狀況,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資料。(2)在預見患者可能會發生暈針反應后,應首先讓患者取平臥位采血,
由于患者在平臥位時,處于全身放松、舒適的狀態,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因而可減少暈針反應的發生,最重要的是避免了跌傷的發生,筆者在臨床實踐中對10
例有可能發生的患者采取了這種方式,其中有暈針史的患者7例,結果顯示有8例未發生暈針反應,只有2例患者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癥狀,但休息片刻后,癥狀消
失。證明這種采血方式很適合這類患者。但門診采血的布局大多均是坐位式采血,所以應從患者著想,為患者盡量創造良好舒適的條件。(3)應有針對性地對患者
開展心理護理工作。護士一方面要非常地同情、理解患者,讓患者對護士產生親切、信賴感,一方面要主動為患者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讓患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
關懷,從而減輕其心理壓力。有的患者由于曾發生過暈針,因而表現得特別焦慮、恐懼,可能再次發生暈針。首先要認真地傾聽患者的陳述,幫助分析患者發病的主
客觀因素,找出發病的根源,進行健康宣教工作,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如使用鼓勵、贊揚等方式,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如果患者仍不能解除心理壓力,可運用示范
法、暗示法、松弛療法等心理治療方法,解決患者的心理問題。(4)減輕疼痛、血性物的刺激:護士的動作應做到準確、輕巧、敏捷。(5)囑患者放松,避免注
視采血的全過程,以免受到更多的刺激。
5體會
做好采血患者的心理護理,既減輕了患者的痛苦,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又進一步提高了護理工作質量。
作者單位: 510010 廣東廣州,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軍人門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