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日常飲食應避開的9大誤區
●誤區一:吃肉會攝入更多的脂肪和膽固醇,不吃肉更有利于身體健康。
專家建議:不吃肉不可取,肉菜搭配更合理。肉是人體優質蛋白質和必需脂肪酸的主要來源,蛋白質與脂肪、碳水化合物一樣,都是人體內不可或缺的營養素。
從肉的種類上說,魚肉和牛肉所含脂肪量最少,其次是雞肉、鴨肉和鵝肉,豬肉脂肪含量最高。為減少吃肉帶來的負擔,老年人在注意選擇肉的種類同時,吃肉時可以搭配一些清淡的蔬菜,飲食中做到有葷有素,少肉多菜。
●誤區二:菜里放鹽多,吃偏咸的菜才有滋味。
專家建議: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患者飲食要做到少鹽。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均屬代謝綜合征,雖然不同疾病都有針對性的飲食原則,但這幾類患者應遵守的共同飲食原則是低鈉。而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過多攝入鈉,人易出現浮腫,這也是引起高血壓的主要因素,高血壓又能間接引發高血脂、冠心病、腎病等疾病。
●誤區三:麻花、蛋糕等高油高糖點心當零食。
專家建議:當零食不可取,可偶爾當作主食。
麻花、蛋糕等高油高糖點心除含有脂肪外,主要為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機體能量,但營養價值微乎其微。經常當作零食,不僅容易影響正餐,還易導致機體攝入的總能量過剩,過剩的能量如果沒有消耗掉,在體內會轉化為脂肪,這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痛風等代謝綜合征患者以及肥胖和超重人群尤其不利。
特別想吃這些食物時,可以作為正餐少量食用,相應減少正餐中米飯、饅頭等主食量,確保攝入碳水化合物總量不變,同時在搭配的炒菜里相應少放些油。
●誤區四:經常吃不加熱、或熱不透的剩飯剩菜。
專家建議:剩飯菜要少吃、熱透。
飯菜里的各種營養素都會隨著存放時間延長而逐漸損失,時間越長,損失越多。相對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而言,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損失相對少些,但長時間存放的飯菜,還是要防止蛋白質發生變質,脂肪發生酸敗,碳水化合物發生霉變。
另外,剩飯菜產生亞硝胺幾率也會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而增加,如果吃時再不熱透,還容易滋生細菌等微生物,引發胃腸疾病。柳鵬提醒,老年人腸胃功能比較脆弱,盡量不吃剩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