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藥肝 引起肝臟損害的藥物有哪些
藥物導致的肝臟損害,俗稱“藥物肝”。由于藥物的廣泛使用,“藥物肝”的發病率也與日俱增。可導致“藥物肝”的藥物多達600多種,幾乎涉及各類藥物,尤其是肝功已受損害,如肝炎患者,因肝細胞已處于免疫興奮狀態,故用藥后更易發生肝臟損害。
“藥物肝”的臨床表現各異。輕度肝細胞損害時,一般不出現癥狀或僅有輕微癥狀,檢查肝功時,可僅見血清谷丙轉氨酶或谷草轉氨酶輕度升高。中度損害時,可有發熱、黃疸、惡心、嘔吐、乏力、肝區疼痛和肝臟腫大。嚴重損害時,出現肝功衰竭,昏迷,死亡率達10%~30%。膽汁郁積型肝損害,可出現明顯黃疸,皮膚瘙癢,血清堿性磷酸酶和膽固醇明顯升高。反復損害肝細胞時,可致肝硬化,晚期可出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等。
引起“藥物肝”的常用藥物:有抗生素類,如四環素、紅霉素、抗結核藥異煙肼、利福平、對氨基水楊酸鈉等,磺胺類藥可引起肝炎;鎮靜安眠藥,如氯丙臻、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利眠靈、安定等可引起膽汁郁滯性肝炎;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藥物,如甲基硫氧嘧啶、他巴脞以及口服避孕藥甲地孕酮、炔諾酮或炔雌醇,同化激素甲基睪丸酮等,會損害肝功能引起黃疸;解熱止痛藥,如水楊酸類、撲熱息痛片、非那西汀、消炎痛、保泰松;抗癌藥,如6-琉基嘌呤、絲裂霉素、環磷酰胺、瘤可寧、光輝霉素等;降血糖藥甲磺丁脲。氯磺丙腺等均可致肝細胞和膽小管損害。
肝臟是藥物代謝的主要器官,任何藥物進入人體后都要經過肝臟處理。因此,肝臟最容易遭受到藥物的損害,特別是應用上述藥物時,要注意其對肝臟的不良影響,凡肝功能不良者,應盡量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