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腳氣病、臭腳三者之間的區別
腳氣與腳氣病
腳氣是足癬的俗名,也稱“香港腳”。有的人把“腳氣”和“腳氣病”混為一談,這是不對的。醫學上的“腳氣病”是因維生素B缺乏引起,而“腳氣”則是由真菌(又稱霉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皮膚病。
腳氣與腳臭
也有人把腳臭認為是腳氣,這也是不對的。在多汗條件下,腳上的細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質蛋白,再加上汗液中的尿素、乳酸,產生腳臭。腳臭和腳氣,沒有必然聯系,主要判斷依據是鏡檢有無真菌,鏡檢呈陽性者為腳氣。
病因學
本病是由皮膚癬菌(真菌、念珠菌、霉菌)所引起的。足部多汗潮濕或鞋襪不通氣等都可誘發本病。皮膚癬菌常通過污染的澡堂、游泳池邊的地板、浴巾、公用拖鞋、洗腳盆而傳染。
中醫描述
腳氣,病名。即《肘后備急方》卷三。古風緩風、壅疾,又稱腳弱。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其證先見腿腳麻木,酸痛,軟弱無力,或攣急,或腫脹,或萎枯,或發熱,進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嘔吐不食,心悸,胸悶,氣喘,神志恍惚,語言錯亂等。治宜宣壅逐濕為主,或兼祛風清熱,調血行氣等法。《醫學正傳·腳氣》:“故為治者,宜通用蒼術、白術之類以治其濕,知母、黃柏、條芩之類以去其熱,當歸、芍藥、生地黃之類以調其血,木瓜、檳榔之類以行其氣,羌活、獨活以利關節而散風濕,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類引藥下行及消腫去濕。”常用方劑如雞鳴散、濟生檳榔湯、防己飲等。《肘后備急方》、《備急千金要方》等方書中,有大豆、烏豆、赤豆治腳氣的記載,可用作輔助療法。腳氣有干腳氣、濕腳氣之分。濕腳氣中又有寒濕腳氣、濕痰腳氣、濕熱腳氣、濕毒腳氣等。此外,還有風毒腳氣、瘴毒腳氣、腳氣沖心、腳氣入腹、腳氣迫肺等多種類型。又有按六經分類者。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記載:"此證由胃經濕熱下注而生,腳丫破爛,其患甚小,其癢搓之不能作,心搓至皮爛,津腥臭小覺痛時,其癢方止,次日仍癢,經年不愈,極其纏綿。"又記載:田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