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褥瘡 導致褥瘡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褥瘡
褥瘡(又稱壓瘡,壓力性潰瘍)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期受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致組織潰爛壞死。皮膚褥瘡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是一個普通性的問題。據有關文獻報道每年約有6萬人死于褥瘡合并癥。
常見原因
1、壓力因素
(1)垂直壓力:
引起褥瘡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組織遭受持續性垂直壓力,特別在身體骨頭粗隆凸出處。如長期臥床或坐輪椅、夾板內襯墊放置不當,石膏內不平整或有渣屑等,局部長時間承受超過正常毛細血管的壓迫,均可造成褥瘡。(一般而言皮膚層下的血管可承受的壓力約為32mmHg左右,假若超過以上的壓力局部血管便可能扭曲、變形而影響到血流的通過而有缺血的現象。)
(2)摩擦力:
摩擦力作用于皮膚,易損害皮膚的角質層。當病人在床上活動或坐輪椅時,皮膚可受到床單和輪椅墊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膚被擦傷后受到汗、尿、大便等的浸漬時,易發生褥瘡。
(3)剪力:
所謂剪力是一個作用力施于物體上后導致產生一平行反方向的平面滑動,是由摩擦力與垂直壓力相加而成。它與體位關系密切,例如:平臥抬高床頭時身體下滑,皮膚與床鋪出現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膚垂直方向的重力,從而導致剪力的產生,引起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褥瘡。
2、營養狀況
全身營養缺乏,肌肉萎縮,受壓處缺乏保護。如長期發熱及惡病質等。
全身營養障礙,營養攝入不足,出現蛋白質合成減少、負氮平衡、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一旦受壓,骨隆突處皮膚要承受外界壓力和骨隆突處對皮膚的擠壓力,受壓處缺乏肌肉和脂肪組織的保護,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壓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