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行后,時不時會有人問我:“30多歲從事業單位出來企業是怎么想的”、“做護士好還是現在好”、“轉行你后悔了嗎”,等等之類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我看來,要么出于不理解要么出于好奇,卻從未在我心中激起一絲漣漪。但真正觸動我的是這件事:前兩個月去參加某衛健委組織的一場活動時,衛健委的一位護理前輩得知我的學歷背景和從業背景后,感慨而道“可惜了可惜了”。護士辭職轉行,究竟是后悔還是值得惋惜?今天就日常被問到的一些問題,來聊聊轉行后我的感受吧。
一、30多歲從事業單位出來企業我是怎么想的?
其實,所有的決定都是蓄謀已久的結果。
那又是誰給我的勇氣轉的行?難道是梁靜茹嗎?哈哈哈~開個玩笑
其實我一直都挺努力的,之前除了在醫院做好本職工作外,還在科研上有些小小的成果。另外就是,我一直都保持著比較敏銳的商業嗅覺,從大學開始就做了很多的商業實踐,畢業后邊上班邊操盤實體商業,因此也積累了很多除護理專業以外的很多其它的技能。
一直以來,我都沒想過要在護理行業深耕,就算不去企業我也會去創業,只不過是從副業到All in罷了。
所以,去企業,只是我職業規劃中的其中一個站點,學習積累經驗,更好的賦能我自己的事業,才是我的終極目標。
至于我的經歷,其實真的是挺豐富,得到了很多好的結果,也踩過不少坑,以后再慢慢分享,讓你們避雷。
總結而言,我是這么想的:目標導向,一切都在朝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盡管偶有不如意,但整體挺好。大家要相信,努力了就不會太差,不管在院內還是院外。
二、做護士好還是現在好?
客觀地講,各有各的好。
公立醫院的話,相對企業而言,更穩定些。其實,5年以上的護士在醫院而言,工作上基本已經進入正軌,不像剛畢業時那么累,很多護理技術也都嫻熟了,除了夜班和不定時的開會考試,如果沒大志向,躺平也是一種很舒服的生活方式。
但企業不是,企業不養閑人,都是以結果為導向的,除非一些不痛不癢、沒有技術含量的待遇不怎么樣的崗位,比如前臺。倘若在企業想拿到1萬以上的工資,還是有一定的門檻的。但醫院會容易些,像我之前的科室,畢業2年的同事拿1萬很輕松。坦白講,想要躺平來企業不合適,還不如在醫院做護士。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和適應力,也不建議來企業,企業相對而言,人際關系會更復雜些。
對我來說,我認為企業更適合我。每個人的性格不同,追求的東西也不同,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
三、轉行我后悔了嗎?
不后悔。唯一后悔的就是,應該早幾年就出來的,趁年輕,更多選擇的機會。
感恩醫院給我帶來學習和成長機會的同時,也擁有了一份穩定且豐厚的待遇,畢竟我辭職時就公積金就差不多8千/月了。當然,轉行后公積金這一塊夭折,社保也不如醫院,但加上年終獎,綜合起來,就是公積金上的區別,但對比轉行護理人而言,我的待遇算得上不錯的。另外疫情期間這幾年,每年公司都給予了一定的漲幅。
其實,對于家境普通學歷一般的朋友而言,在當前環境下,做護士真的算得上一份不錯的工作,至少能溫飽,能安家立業。盡管我知道護士工作很累有時很沒尊嚴。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沒有做好準備,建議還是慎重轉行辭職,尤其是有家庭負擔的朋友。
轉行要趁早,趁年輕。很多企業很看重年齡,尤其對女性求職者。盡管看似不公平,但卻是事實。所以30+轉行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評估,評估自身情況,評估求職公司的經營情況及發展潛力,還有就是崗位要選好。
四、轉行真的很可惜嗎?
可惜不可惜,因人而異。對于傳統的老一輩的人而言,護士就是鐵飯碗,可是今昔非比。我認為并沒什么可惜的。現在的我,只不過換了一種身份,致力于為醫護人員和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已。
作為一個重點大學本科畢業甚至更高學歷的人而言,天天在ICU給病人搞大小便就不可惜了嗎?抗疫時是英雄,上ECMO/IABP一次又一次將患者從死神手中搶過來時,是自豪。但,就目前而言,國內護士的地位還真的有待提升。當然,也希望一部分依然沒有轉行堅持在臨床一線的護理研究生博士生,以及各位護理大咖,為護理學科的發展添磚加瓦,助力護理高質量發展,讓護理姐妹們看到希望的曙光。
最后,說下心里話。
很多護理姐妹一邊吐槽醫院的各種不好,永遠沒有任何行動,卻怨天尤人。其實既來之則安之,既然無法改變就坦然接受;倘若想要改變,請付諸行動。不然,一邊抱怨一邊焦慮,是對身體莫大的不負責。
這幾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各行各業非常不景氣,裁人降薪隨處可見,35歲中年危機一次又一次地成為了熱門話題。因此,很多人惶惶不安,卻終日不知所措。很多時候,除了環境因素外,我們要學會歸因朝內。對,沒錯,經濟不景氣,企業要裁人,要降本增效,但企業永遠需要人才,T型人才永遠是香餑餑。情商、智商、能力永遠是核心競爭力,企業,醫院都一樣,投資自己,永遠不會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