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和護士長:人際關系和點滴期望
眾所周知,想報考醫生和護士的高中畢業生,越來越少。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護士長和護士處不好關系,也會成為一個因素——迫使護士改行或辭職。最近,收到2封私下的信息,均涉及護士長和護士的人際關系問題。
面對潛在、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護士,我想說幾點意見:
一、你們面對怎樣的護士長?
她們通常沒有多少“真正”的病區管理知識、技能和經驗。
她們的管理手段是沿襲而來——請閱讀醫院管理:醫生、院長任命及紅頭文件 。
相當多的護士長,在手下護士面前,女人的溫柔一掃而光,代之以嚴厲與苛刻。在她們眼里,往往是誰好誰壞,而不是幫助護士成長及改良服務品質。有人說,這是一種護士群體內部女人之間的“互相殘殺”。
有的護士長需要晉升職稱,需要碩士畢業的年輕護士幫助做統計寫論文。但是,她們同時又容不下教育背景高于自己的年輕護士或手下護士。
對于學歷高、工作富有熱情的護士,一些護士長心懷恐懼,將她們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或官位的威脅。于是乎,排擠也。男人當官尚且如此,何況female的護士長?
二、年輕的護士,你們應當怎么辦?
如果遇到這樣的護士長,而且,有條件離開,還是離開的好。不需要針對性地說“辭職”,因為,在今天的社會,辭職,對于“官”來說,沒有什么威懾力。
另一種選擇,是留下。這需要很寬厚的胸懷和心智,繼續工作。
既然走上護理這一行,總是要積累臨床經驗,厚積薄發。
將來的目標,包括護士長、護理部主任、護理副院長、護理教師等。
碩士畢業的小女生,去一個碩士畢業的護士長的病區,“或許”好一些。未必拘泥于某一個臨床專業。目標,長遠一些。
離開整個醫院,那等于新的一次求職。自己評估風險、困難及效益,我不清楚。
希望,不要,干著干著,職業厭倦。但是,這種可能性,很高。若要堅持,同樣需要很寬厚的胸懷和心智,以及堅定的信念和耐性。我不知道,猴年馬月,誰來推動一場國際接軌的護理改革。
不要考慮去美國當護士。因為(1)美國,現在不缺護士。(2)國內畢業的護士,遠遠沒有能力上美國醫院的臨床;去美國護理院照顧老人,也需要首先接受他們的培訓!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是如此。去念書,可以,而且,可以通過念書而改行。
希望你們將來,做不一樣的護士長。
希望你們把本科室常用藥物的藥理、劑量和副作用搞清楚。
希望你們多請教醫生——關于專科疾病。
希望你們把觀察到的病情變化和患者訴說,及時告訴醫生。這時,不要擔心自己觀察得對不對。
希望你們“盡量”(想想看,我為什么加引號)多去bedside跟病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