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作為護士的榮耀
編者按
她是全國為數(shù)不多的國際造口治療師之一,她更是一位26載用心守護每一位病人的“白衣天使”。她堅信,“護理的是傷口,溫暖的卻是人心”。在醫(yī)患關(guān)系變得緊張而微妙的今天,她的大勇、大愛,她的專業(yè)、投入,她和患者之間的溫情與信任,顯得格外珍貴—
9月17日,星期二。這一天不是蔡蘊敏的門診日。可早上8點不到,在復(fù)旦大學(xué)附屬金山醫(yī)院見到蔡蘊敏時,她和護理組的姑娘們早就忙開了。
“別怕,放松,放松。”蔡蘊敏一邊低頭為病人處理傷口,一邊微笑著安慰病人。每進來一位病人,她的語言“頻道”就在普通話、上海話、金山話中熟練地切換,聲音輕柔,像在和老朋友聊天。整整一上午,蔡蘊敏一刻不得閑,額頭滲出的汗擦了又擦,聲音里透著的關(guān)切和眼角散發(fā)的笑意卻一點兒沒少。
“好的護士,能護理好病人的身體。最好的護士,能讓病人的心靈也得到撫慰。在我眼里,蔡老師就是最好的護士。”憶起去年秋天女兒最后的日子,小雪的父親悲痛卻又欣慰。
大學(xué)二年級時,小雪患上了腹膜假性黏液瘤。反復(fù)感染,低蛋白血癥、敗血癥折磨著她,花一般的生命被宣告進入倒計時。父親帶著小雪來到金山醫(yī)院。
幾次換藥后,蔡蘊敏記住了這個不幸的姑娘。出院回家后,起初,小雪每周到蔡蘊敏的門診換藥。但病魔仍在一點一點地侵蝕著她的身體,她試圖放棄治療,再也不肯去醫(yī)院。讓小雪沒有想到的是,在門診沒有看到自己的蔡蘊敏,竟然照著登記的地址找到家里。從那以后,蔡蘊敏帶領(lǐng)團隊開始了歷時11個月的上門換藥,直到這個曾經(jīng)絕望的姑娘帶著尊嚴(yán)和微笑離開人世。小雪的父親動情地說:“我們都是平凡人、普通人,蔡老師讓我們感受到,普通人也可以有一顆高尚的心。”
“比起外表的傷口,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更難愈合。我們護理的是傷口,溫暖的卻是人心。”蔡蘊敏說。
“讓我再試試吧。”她的一句話,保住了病人的一雙腿。采訪中,金山醫(yī)院黨委書記陳剛講起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何友明的病人,因患糖尿病致使腳腫潰爛并伴低燒發(fā)熱,引發(fā)骨髓炎,抗生素治療絲毫不起作用,面臨截肢。醫(yī)院召集各科專家會診,蔡蘊敏作為上海僅有的7名全職國際造口師之一,被特邀參加會診。“讓我再試試吧。”蔡蘊敏說,語氣一如既往的輕柔,卻堅定得不容退讓。事后,陳剛才知道,那天,蔡蘊敏花了幾個小時為何友明清理傷口,累得滿頭大汗。房間里的3個病友都被氣味熏出了病房,蔡蘊敏還把流膿的腳端起來仔細觀察,甚至摘下口罩聞了聞氣味……現(xiàn)在,何友明不僅保住了腿,還騎上了自行車。
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從1987年金山衛(wèi)校畢業(yè)踏進醫(yī)院的那一刻起,蔡蘊敏每天都在用大勇大愛演繹“化腐朽為神奇”的故事。
實習(xí)生小章忍不住“抱怨”—每天她都會給蔡蘊敏泡好一杯茶,但到了下班,杯中的茶水還是紋絲不動。“喝多了茶,要去衛(wèi)生間,我不想讓病人等太久。”蔡蘊敏感謝她的好意。可小章知道,蔡老師有慢性尿路感染,更需要喝水。
“蔡老師就是這樣,她的眼里只有病人。”在護理組跟著蔡蘊敏好幾年的夏珍美說。家住偏遠農(nóng)村、行走不便的病人要求上門治療,蔡蘊敏總會搭上自己的休息時間,盡力滿足。“蔡蘊敏傷口、造口護理組”成立3年來,治療疑難傷口近萬人次,接受院內(nèi)外傷口護理會診2000余次,幫助困難及病重患者上門換藥300多次。從1996年至2012年,蔡蘊敏共帶教大、中專護生1000多名,培養(yǎng)了兩名國際造口治療師和多名換藥專業(yè)人才。
“我享受著作為一名專科護士的榮耀感,能夠為病人減少痛苦,是我的幸福。”蔡蘊敏說。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她靈巧飛舞的手指上,這位43歲的女子是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