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節
讓我們聽聽天使的心聲
潔白的燕尾帽,象征著圣潔的天使;燃燒的蠟燭,象征著“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護士被尊稱為“白衣天使”,他們給人的通常印象是體貼、溫柔、細心。
護士所賦予的任務是永遠守護著一個個脆弱的生命,幫助他們恢復健康、遠離疾病、遠離痛苦。本期護士節專題所寫的就是一群平凡的護理工作者,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著,工作異常艱辛和勞累,但他們無怨無悔,因為責任,因為愛,因為挽救了生命,解除了病人的痛苦,南丁格爾的靈魂已經深深滲透在他們的護理生涯之中。
近日,記者走進縣人民醫院、蓬溪中醫院·骨科醫院感受護士們的工作環境,讓我們傾聽天使的心聲,了解他們燦爛微笑背后的故事。
30年如一日堅守崗位
漆小菊被患者稱為手術室的熱心護士。一次,她在對一位闌尾術后病人的隨訪時,發現病人悶悶不樂,原來病人是因為醫生原定為他實施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但術中發現炎癥太厲害,因此改為了開腹手術。病人覺得,若一開始就為其定開腹行切除術,也許就減少一次全身麻醉了。當了解病人的不滿心理后,漆小菊耐心地向他作了解釋,直到病人滿意地接受了這一結果。通過為病人釋疑,使她深深明白到,細致的觀察,耐心的聆聽,專業的講解,能拉近醫患關系。
2008年冬天的一個深夜,漆小菊接到電話立即翻身下床趕到醫院。一位婦產科的病人因產后大出血生命垂危,上手術臺時,已處于休克狀態。漆小菊立即和醫生們參與搶救,她不畏天氣寒冷,不顧身體疲勞,也不回避患者的一身惡臭,直到第二天凌晨,子宮全摘除手術宣告成功,把患者從死神手里奪回,她才松下一口氣。當病人生命體征平穩,送出手術室時,雖然體力上是有點支撐不了,但看到病人轉危為安,母子平安,漆小菊感到無比的欣慰。
如今已有50歲的漆小菊,從1983年踏上護士這個行業,她看慣了生離死別,但這讓她更加有責任感,因為深知“生命不是那么簡單”,正是這種對生命的敬畏,使得她30年如一日,堅守在這個崗位上。
漆小菊說,有一天上班,她一走進辦公室居然有人竟偷偷給她送了一只雞。一打聽,才知道是一名病人因為感激她的悉心照料,偷偷放進辦公室的,而在當時有人送只雞都很不容易。以前病人康復出院了,多半記得的是醫生,可現在不僅如此還會給管床護士打電話,詢問日常飲食、護理事項。“這讓護士們感受到了自身價值,我們的專業是無可取代的。”漆小菊說。
最大的肯定是病人記住我們
第一次見到呂志華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皙的皮膚,身高1米63的她一頭披肩的頭發,穿著一件碎花雪紡裙美麗動人。
“沈大爺,今天腿腳好些嗎?”5月10日,記者跟隨呂志華一進病房,就像兒女般笑著與老人打著招呼,忙著扶沈大爺起床,用她自己買的按摩用具幫沈大爺按摩背和腿。
呂志華告訴記者:“沈大爺已75歲高齡了,每年都會來醫院住五六次院,由于女兒工作繁忙,不能經常來院照料,護士們經常與老人聊天、為老人洗臉、洗腳、梳頭和理發,而我偶爾肩負著沈大爺的生活保姆以及精神保姆。”
從見面開始,呂志華便是一直面帶笑容。當真正開始交談后,發現外表溫柔的她內心其實很堅強。2011年上半年一次值夜班,由于患者的無理取鬧,埋怨她不按時查房,不關心病人,對呂志華破口大罵。面對這樣的情況,呂志華強忍著委屈為患者做解釋工作,一回到辦公室,強忍的眼淚再也控制不住“唰”地流了下來。但是面對這樣無數次患者的不理解,不但沒讓呂志華打退堂鼓,還越來越堅強。
“病人能記住我們,就是最大的肯定。”同年下半年,一名突發心衰病人被送進了科室,經過搶救順利保住了生命。在住院期間,呂志華經常給他換藥,清理,嗑家常,得以使患者有個愉快舒適的心情。一周后,患者居然為呂志華送來了一面錦旗,這讓她是萬萬沒有想到的,也正是這面錦旗,讓呂志華在護理工作這一行有了更大的動力與信心,堅持做一名有責任心、愛心、細心、耐心,把病人視為親人的好護士。
讓我生命價值得到完美體現
今年43歲的羅瓊蓉,已經做了24年的護士,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患者,但每見到病人康復出院跟醫護人員說句“謝謝”時,她就覺得最幸福,“那是最珍貴、最無法言語的開心”。
急診科隨時會面對緊急出診,記得有一次深夜,突然來了一個因車禍導致顱腦受傷的病人,送進醫院時已經昏迷。在醫生的指示下,她立即給病人打針降壓、插尿管,“當時病人昏迷,大小便失禁,我們沒有戴手套的情況下直接清理。很多人會覺得可怕、惡心,可作為醫護人員,當下能想到的就是救助生命。”羅瓊蓉說,經過幾個小時的搶救,病人終于脫離危險,看著生命體征穩定下來,自己感覺打了一場勝利仗,成就感十足。
“當護士面對形形色色的病人,委屈、沮喪的事情肯定有,但一般都能處理。可是對家人,卻有道不完的愧疚。”由于工作所需,節日不能一家人團聚是再尋常不過的事情,但是碰上家人生病不能陪伴左右,心中真是十分苦楚。“有一次我女兒發高燒,但實在太忙走不開。”羅瓊蓉說,當時女兒由外婆送進醫院,急匆匆跑去看一眼就打算離開,但這時女兒卻哭著要媽媽。“當時病房還有幾十個病人等著我回去,情急之下我打了女兒一下,現在回想起來,真覺得對不起女兒。”說到這時,羅瓊蓉忍不住掉下眼淚。
“從1988年開始參加工作當護士,有苦、有淚,但更多的是欣慰,因為救死扶傷的工作,使我覺得我的生命價值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羅瓊蓉說。
多笑笑可以減輕病人痛苦
在蓬溪中醫院·骨科醫院急診科輸液大廳,去年參加工作的申靜頻正在急診科輸液大廳忙著,一會兒問小朋友疼不疼,一會兒叮囑家長按時給孩子服藥,說話時還忙著注意各個患者上方的輸液藥瓶,隨時調整一下點滴的速度。她嫻熟的技巧、視病人如親人的態度,深受同事信任、患者愛戴。
“小時候,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白衣天使。”19歲的申靜頻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圓了自己的夢。“美麗的護士服、時尚的燕尾帽是我現在最喜歡的服飾,只要穿上護士服,我的心中就充滿了激情。”申靜頻告訴記者,打針輸液,在苦中感受著呵護生命的快樂,交班接班,白天黑夜,在勞累中把握著生命輪回的航舵。
“去年3月,一對夫妻帶著1歲多的兒子來輸液,當家屬看見我胸前的證件牌后直接說他兒子血管細,叫換個人。”申靜頻告訴記者,當實習護士,被病人“不信任”是常見的,還有患者直接對她說:“我不要你打,你們實習的不行的。”碰到這種情況,申靜頻總是不慌不忙地說:“叔叔阿姨,讓我看看你的血管再說吧。”細細撫摸患者的皮膚,然后找準血管一針扎下去。面對質疑,申靜頻總是能輕松解決。有一次,一名患者因醉酒昏迷,一進醫院就吐了申靜頻一身,但是她并沒有第一時間去換衣服,而是抓緊時間搶救患者。后來,患者康復出院后,還買著水果特意來感謝申靜頻,讓申靜頻感受到自己從事該職業的偉大。申靜頻說,盡管大部分時間護士都是戴著口罩,但自己還是會面帶微笑地與病人溝通。“生病的人需要正面能量,盡管看不見笑容,但能體會到,所以我們多笑一笑,也能給病人減輕些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