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告讀者:本文較長且不含水分,打醬油者請迅速撤離!
用七年時間從護理本科讀到護理碩士研究生,雖然沒有最純粹的臨床護理執業經驗,取而代之的是陸陸續續一年半的臨床護理實習。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時間、精力,或者說“閑心”,來好好思考中國護理的何去何從。
首先,讓我們一起分析下,從事護理專業的人群是如何產生的。中國護理專業,學歷橫跨中專、大專、本科、碩士、直至博士。除去早先因缺乏高等護理教育而進入
護校的情況,現今直接就讀中專護理而放棄繼續升學的護理生源,恐怕在學習興趣、學習成績上都已低于同齡人群(不排除因家庭因素而希望盡早開始工作的孩
子)。面對高考,護理基本又是相對低分即可錄取的三本專業;即使是一本、二本的高等學府,護理專業也通常是該院校的最低分數,尤其是綜合性大學或醫科大
學,就讀護理專業的學生大部分為調劑進入,雖然目前開始出現提前批護理專業,但最低錄取分數仍不比一本線高出太多。選擇繼續讀碩讀博的人群,一是確實需要
相應的學歷資質的臨床護理人員,但更多的或者對護理仍然保有幾許希冀、或者不愿從事繁重的臨床護理、或者不那么討厭繼續念書的人。由此可見,中國護理人員
的構成,從一開始就出現人員結構的偏倚,而高學歷護理人員又不愿從事臨床一線工作,這也正是護理專業不被尊重和認同的第一個原因。
當
從事護理專業的這部分人群產生之后,我們來看下他們的性別構成是怎樣的。你會非常不驚奇的發現,她們幾乎全部為女性,以致當看到男性護理人員時反而覺得奇
怪。南丁格爾女士奠定現代護理之貢獻毋庸置疑,但由于其男性不適合護理藝術的辦學理念的廣泛傳播而造成了男性與護理的根本性分離。此處不再深究其中的歷史
淵源,至少目前的情況是,女性成為了護理專業的絕對主體。在父權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女性在社會、經濟地位上不可否認的位于男性之下,加上傳統觀念賦予
女性的溫婉、柔弱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造成了以女性為主體的護理專業被有意無意的輕視甚至是欺辱。如果“俏護士”這一稱謂還算帶有對美麗護士形象的褒獎,
更為普遍的“小護士”則是多少折射出人們潛意識中護理人員低社經地位的事實。最赤裸裸的案例,就是東西方AV中的護士系列作品,恐怕性感護士已成為全世界男性的性幻想對象。特別聲明,此番言論不含有對女性的不尊和挑釁,請任何女權主義者保持冷靜,我和你們一樣關心著正在從事護理工作的女性同學和友人。
如果說以上這些制約中國護理提升專業地位的先決因素是難以避免的,那目前國內護理專業的種種令人費解、荒謬、甚至可悲的現象,才是真正讓護理從業者心寒、不滿的根本原因……
繁重的臨床一線護理與薪金的不成正比應該是這一行業最大的詬病。即使一些市級三甲醫院的護士薪金接近或過萬,她們承擔的巨大身心壓力、日夜顛倒的排班上
崗、不再奢望的完整假期,亦是旁人無法想象的。臨床護理人員的生活質量、主觀幸福感恐怕比文獻報道的還不盡如人意。順便說一句,國內護理期刊報道的此類數
據多半也只是看看即可,不必認真。因此,我也一直對堅守在臨床一線的護理人員抱有敬意。
中國護理人員異常的溫順,溫順到“任人宰割”的地步。承認目前中國醫療環境的惡劣,患者及家屬對院方的不滿通常都通過護理人員進行發泄。構成醫療診治的環
節很多,有些與護士完全無關,例如硬件設備的不足、檢驗報告的延遲等等,但患者往往會遷怒于護士。更不要提靜脈注射、抽血等護理操作,一旦出現差池,護士
往往會被罵的很沒尊嚴。為什么?因為你是護士,不是醫生。對比醫生的換藥或者腰穿,患者恐怕最多是咬咬牙、皺皺眉而不敢罵醫生一句。護士不敢反抗?還是失
去了反抗的能力?認為自己做錯就該被罵嗎?還是沒有任何團體、組織、社會輿論,來保障護士的尊嚴?作為醫院最為龐大的雇傭群體,沒有人保障護理人員的利
益,沒有人保障護理人員的身心健康。當發生診療護理糾紛時,護理部、醫務處的態度空前一致:錯在護士!護士被患者罵哭,似乎成了稀松平常的事。護理人員的
這種低自尊狀態,如何能讓她熱愛自己的工作。護理淪為只是混口飯吃的生計罷了,而且還是帶來無盡痛苦的生計……
在護理行業中,似乎沒有加班的概念。“工作沒有完成就不要下班”,護理人員理所應當的認為如此。工作完成情況與護士的能力有關,但也與客觀存在的工作量、
工作強度有關。護理管理者一味的向臨床護士灌輸做不完就是能力問題,顯然不妥。可溫順的臨床護士,甚至可以說是“逆來順受”的適應和執行著護理管理者的每
一個要求。有怨言嗎?有。怨言有用嗎?沒有。所以,漸漸形成了真溫順、假熱情,絕對服從上級領導合理的、不合理的各種要求的護理群體。
目前國內大刀闊斧開展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項目,作為衛生部推進醫改的一項重要舉措,顯示了人民政府對民眾醫療水平的關心關注。臨床護理最真實的聲
音是此項政策實行困難且加重了本已繁重的護理工作。但去翻翻《中國護理管理》專門開出的“優質護理服務專題”,清一色的是報道各個醫院如何排除萬難、發揮
聰明才智和主觀能動性,切實落實優質護理服務。相信確實有聰慧過人的護理管理者能夠將這一政策有效貫徹,但這些文章也只能證明一點:“優質護理”可行!釀
成的苦果只有護理人員自己承受。帶著枷鎖跳舞吧,越跳越累……越累越跳……直至跳不動的那一天。
“騰空護理”,是本科時系內極具智慧且流行的一個用語,意即類似無實物表演的護理操作。雖然第一個說出該詞的智者已不可考,但對護理操作的調侃彰顯無疑。
本應以具體實物完成的各項護理操作,竟是這種虛擬的空做動作,有時更是嘴上說的比做的更多。當外人看到我們的訓練時,恐怕當這是笑柄而忍不住竊笑吧。與此
類似的自欺欺人的護理操作或常規在臨床上也比比皆是。藥瓶瓶蓋的有如蜻蜓點水般的消毒,只怕會因棉簽抽取不當、消毒劑混入藥液而增加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
率;治療盤內象征性鋪了兩塊紗布就叫無菌盤,前一名患者的血漬是不是還留在側壁上呢?護理常規應該基于循證的結果,對于正確且合理的護理常規則應該遵守。
但目前臨床的情況是,嚴格遵守常規的代價是來不及做事。在這一悖論中,護士無疑選擇了自欺欺人。
為了及時完成工作,護士往往不甚注意自身的防護。沖配化療藥物時,有時手套都不戴,理由竟是“來不及”。二十多歲的漂亮女孩兒,手卻粗糙到不行。當發生針
扎事件時,甚至是被染血針頭扎傷,護士只是草草的流動水清洗,連患者的血液檢查報告也來不及看。好吧,又是一個“來不及”。護理管理者有沒有關心過自己的
員工?這其中有自身防護意識淡薄的因素,但形成這種觀念的根源,還是醫院、護理部沒有提供良性的員工保護機制,例如上報針扎事件,不是要責備護理人員,而
是統計和做好今后的預防,讓護理人員深刻意識到:比完成工作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安全與健康。
護理考核如果用“陰魂不散”來描述,我想再貼切不過。從新職工開始便不斷的面對各種理論考、操作考。即使工作多年,仍要忍受猶如月經般準時來潮的各種月
考,以及可能引起側漏的大小檢查。期間還要背各種所謂的制度,考驗護理人員的記憶。而護理部領導檢查的項目,很多并不能為護士所控制,例如:護士長叫什么
名字?對于一個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患者,難道護士還要負責小學啟蒙教育嗎?而病人滿意度調查更是一個可笑的指標,勾勾圈圈就說明哪個科室護理業務好?檢
查、考核是院內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但能否找到一種盡可能減輕護理人員負擔,又相對合理的指標,這才是護理管理者應當認真思考的地方。
護理學院與臨床護理之間的嚴重脫節,造成了經常可以聽到這樣一句“名言”:“學校里面教的是……,但是臨床我們實際這樣做……”對于學院內的護理科研,每
逢答辯季來臨,各個學院的院長、各個醫院的護理部主任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著一個個光鮮亮麗、陽春白雪般的護理科研論文,仿佛從這間不大的會議室就能看到中
國護理的錦繡繁榮。但這些護理論文,真正能用到臨床的有多少?真正被臨床護理人員所讀懂、認同的有多少?或許又是一批放入圖書館的一本本紙冊而已。紙冊年
年有,今年特別多。
最后談到的是護理研究生。最可悲的情形是,護理本科生繼續讀研是為了不做臨床一線護理,這種仿佛農家子弟為了脫貧致富而選擇高考一樣的心態,從某種程度證
明了護理專業本身的可悲。就動手能力而言,往往存在這樣一種觀念: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專科生。護理專業有其自身的特性,即極強的實踐操作性,多
練手熟是增強動手能力的唯一且有效的方式。同時也不能忽略的一點是,操作者本身的專業思想穩定性,專業思想越穩定,越積極而認真的完成各項操作。相比專科
生,本科生、研究生的心思顯得更為活絡,盤算的更多的是今后如何發展。即便是決定留在臨床的高學歷護理人員,也可能會遭受來自同科室低素質護士的非難和排
擠,更增加了護理本科生、研究生不愿從事臨床護理而轉向教學或其他領域的可能性。
洋洋灑灑廢了這么話,也算是對臨床實習的最后總結。
面對以上種種,或許單純的控訴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迫切希望出現的,是敢于說真話,為護理人員發聲,擁有足夠POWER,擁有足夠魄力的護理領導者。
多少有些無奈。
誰來護理中國護理?
復旦大學護理學院李全磊
2011年6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