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院長
每天在群里,經常看到大家的滿腹牢騷,埋怨醫院的法人代表、掌管醫院人事及財政大權的院長,沒有按照《護士條例》,普通病房床位與護士比例1:04配備護理人員,讓許多護理工作無法開展。護士在病房里給病人進行治療及護理工作時,走道里的傳呼器不停地響,為了爭搶時間,手里抱著幾瓶液體,在不同的病房里忙碌地奔跑著,像只旋轉的柁螺。為了完成工作,護士經常是加班拖班,精力體力嚴重透支,身心疲憊。病人及家屬看到滿臉疲憊不堪的白衣天使們,也情不自禁地說,你們太累啦,沒想到護士工作如此辛苦!科室護士長、護理部主任們,也很同情理解護士,也努力地向院長申請提出增加護士人數,可是,有些醫院的院長,就是不按《護士條例》執行,為什么?難道他不知道醫院護理人員的缺編?難道他有眼無珠看不到醫院各科室走道的加床,看不到護士的忙碌身影?那么,為什么不增加護理人員?難道不增加護理人員都是院長的過錯?依鄙人之見,未必如此!
假如我是院長,也會如目前許多醫院的院長一樣,嚴格控制醫院護理人員人數。鄙人是位臨床一線的護士,不是那種站著說話不腰痛的人,是深深地體會到護理人員的嚴重缺編,工作被動、身心疲憊,及以埋下的醫療護理的糾紛和差錯事故的隱患等問題,我們在埋怨自己命苦的同時,也在大聲疾呼增加護士,可是,一切無際于事。在身心交瘁無力呼喚時,不得不認真地思考,我們的呼聲,為什么得不到回應?
院長雖然掌管醫院人事和財政大權,但是,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他也在為醫院職工福利作想。目前的醫療護理收費問題,盡管人人都是知道不合理,護士在病房跑得腳都斷裂,可是,一級護理費一天也只是五元錢。每天給病人測量三、四次生命體征,測量N次血壓,盡管辛苦勞累,可是,這些都沒有收費。護士所做的工作,都是當代的活雷鋒,與這個講經濟時代是格格不入的。沒有經濟收入,再增加護士人數,只會出現僧多粥少。
在醫院,許多科室醫護人員的比例都差不多是1:1,為什么院長愿意增加醫生,不愿意招收護理人員。醫生大筆一揮,開一張處長,可以給醫院創收幾百元;站一個小時的手術,可以創收一千幾元。護士難比嗎?
當然,這是客觀條件。再說,革命工作也不全以收入的多少來論英雄。我們的流淚流汗,醫生們也深表同情。盡管,別人不跟我們一般見識,但是,我們也要審核一下自己,不能總依靠別人的憐憫過日子。對自己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我們護理事業停滯不前?為什么護士沒有醫生那樣得到院長的青睞?什么時候護士才能像醫生那樣招人喜歡?我們的護理管理是否存在問題?
縱觀這幾年的醫院風云,不得不讓我們感到慚愧和可憐。同在一家醫院工作的醫生和護士,同在為病人的健康付出努力的醫生和護士,其結果都不一樣。醫生們在得到他應得的報酬外,還得到病人的信任和尊重,而護士呢?只有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
護理工作是份辛苦而勞累的工作,我們在選擇這份職業時,就等于選擇奉獻,我們無話可說。我們許多護理人員,也不是因為工作辛苦而感到身心疲憊,許多是在工作之外的檢查和考試。醫生們也考“三基”及操作,但是,他們卻把許多時間和精力用在專業技術上。我們護理組就特別有骨氣,在認真嚴格和花費時間上遠遠超過醫療組,把靜脈輸液練習得有板有眼,三根膠布,第一根固定針柄,如果貼錯了,扣分絕不含糊;口腔護理,也是要求那個板球擦那面牙齒,不得有誤。對于護理人的認真,不能不讓我想起李冰老師曾經說過,對于護理操作,嚴格執行查對制度及無菌技術操作,以病人的最小痛苦為原則,以達到治療護理舒適為目的,允許操作者一些創造性發揮。再說,“三基”考試,一個護士,從她十七八歲的青春年華走出校門,就開始考“三基”及護理操作,斗轉星移,冬去春來,等到她頭發花白老眼暈花準備退休時,還在繼續考“三基”和練習護理操作,護士一輩子的時間,都用在考“三基”和護理操作。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護士老了,成了科室的負擔,醫生老了,永遠是醫院的香餑餑。假如醫生也像護士這樣每月都考“三基”及操作,他們還有多少時間去研究專業知識。是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我們把全部精力用于“三基”及操作時,專科知識也就被荒廢。
今年,各醫院都在開展優質護理服務,要求護士對病人進行生活護理,許多醫院都因護理人員的嚴重缺編無法開展。也因為開展此項工作,許多護士不理解,認為給病人做生活護理,是在搶護工的活,在心里上,是極其不愿意,覺得有失面子。讀十幾年書,畢業后,就給病人洗臉擦身,浪費人才。其實,生活護理是我們護理工作的一部分,我們的主要護理工作,還是以專科護理知識為主。護士如何像醫生那樣得到病人的尊重,也只有發展專科護理。
目前,我們的護理工作含金量不高,許多工作是護工完全可以勝任的,如洗臉、擦身、喂飯等,如果我們整天只會做這些瑣碎的工作,如何能得到病人的尊重。要想改變別人的看法,就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發展專科技術,做病人及家屬學不會的護理技術。只有這樣,病人才會主動邀請我們幫她們做事,才把我們當成真正的白衣天使。當然,發展專科護理,必須有醫院領導及護理部支持,指導護士向專業知識發展,將更多時間還給護士,不要老是把“三基”及操作,當成發展護理事業的目標。當我們的護理事業如醫生那樣受病人喜歡時,醫院院長也就會樂意地增加護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