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感悟 —— 寫在512護士節來臨之際
在初夏來臨的季節,我們又迎來了2010年的護士節。在這個如常又特別的日子里,讓我深深的祝福全院的護士姐妹們:健康、快樂!
冬去春來,歲月如梭,轉眼間,我在護理崗位工作已經二十幾年了,由一名護士成長為護士長,幾千個日日夜夜,從十幾歲的年少無知、二十幾歲的激情沖動到四十歲的寧靜和坦然,是護理工作伴隨我一步步的成長和成熟。我應該感謝我的職業,是它讓我得以近距離的目睹和感受人生的悲歡離合、生死離別,理解著生命的真諦;懂得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體會到醫護人員在人的生命中扮演著怎樣重要的角色,也真正體會到了護士工作的瑣碎和辛勞。藉此讓我把二十多年來在平凡的護理工作中不斷完善自我的經歷與大家一同分享。
護理選擇了我
人生有很多東西是無法自主選擇的,現實中,或許很少有人能夠根據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業。當初報考志愿時,我把內心很多的夢想濃縮為兩個愿望:一個是走出農村,一個是服從分配。慶幸的是我的兩個愿望都實現了,也恰恰如此,護理選擇了我,成為我終生所從事的職業。
在我對職業的感觸中,不可忽略的是職業帶來的歧視,常常有人問我:你還做護士嗎?是不是護士干好了,就能轉成大夫啦?甚至到現在我的父老鄉親們還常這樣問我:你啥時候能熬成大夫啊?面對這樣的問題,從最初的自卑尷尬到今天的淡定從容,對我來說得益于二十幾年職業的風雨歷練。對于其他行業來說,可能很容易在職業中獲得來自自己或者他人的認可和成就感,而護士卻不一樣,我們要在一次次的循環往復中,在一次次看似簡單的注射、測量、溝通、詢問中……去表達職業的內涵。因其細微,所以常讓人微不足道,一輩子都要從事這樣一個既辛苦又默默無聞奉獻的職業,沒有后悔那是假話,有時候遇到困難我們或多或少也會抱怨,但是人的認知是一個螺旋上升的千層塔,經歷困難就是磨練意志,在迎來無數病人又送走數不清的康復人員的堅持中,那些看似瑣碎簡單的工作帶來的收獲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閱歷增加的同時也伴隨心靈的成長,這些成就感會引領自己去超越自己。不久前學院的一個老教師對我說,其實一個女孩子最好的工作應該是做一個老師,當一個護士太辛苦了。我毫不猶豫的對他說,雖然護士辛苦,但很磨練人。做一名護士,使我們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認真去做,長久的磨練,讓我們知道努力并認可自己,面對得失,恬淡從容,很容易達到心境平和的一種境界。這就是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一種特殊的情感,其中的快樂、艱辛、收獲也裝滿了我的行囊,書寫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現在我會坦然的說:當我們有緣去表達一份職業的時候,就得珍惜這份職業的青睞!我感激護理這份職業賦予我生命的力量和豐富的人生。
無影燈下十幾年
我護理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從手術室度過的。能做手術室護士我一直都感到很慶幸,我喜歡那種緊張,對技術和體力都有挑戰的工作,用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來形容或許不過分。
一個人,一個有著強烈求生欲望受傷的生命,在親情、友情、愛情……的簇擁下,被我們用平車推進來,放在手術床上,四肢固定,接受麻醉,手術,他們的緊張恐懼,我們無法深入細致地體會,只能用最好的服務和溫暖的語言來安慰他們,對于病人來說,是一次身心創痛的風雨歷練,一次重生;而對我們來說,就是嚴肅而緊張的工作。各就各位,忙而不亂,人性化護理……
鋪好單,手術刀傳遞到大夫的手中,劃開皮膚,電刀滋滋的燙著出血點,吸引器吸著烤肉的氣味和血液,看似殘忍的操作卻在救人,人就是這樣,無所不能,能夠找到體內任何角落有病的臟器,或修理,或切除,我不知道主刀醫生怎么去想手術帶給病人的身心創痛會有多深,也無從體會病人進入麻醉期那種萬念皆休的狀態。但我知道手術的結局對病人來說絕對是一次新生,就不難理解病人為什么會千方百計的選擇 醫院選擇醫生了,所以我們要珍惜這些茫然無助者對我們托付生命的信任!
這樣想來作為配角的我們,工作就不顯得那么微不足道,也很神圣,不是嗎!
非典疫情的考驗
我們的角色,不是最主要的,而又不可缺,繁忙瑣碎出不得半點差錯,因為我們的服務對象是人,這世界還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寶貴,更讓人肅然起敬的呢?何況,他們是機體有病的人,伴隨他們的還有身心痛苦、恐懼、茫然無助,正因為關于生命,所以這樣一份特殊的職業帶給了我許多沉重,我不想把這份沉重理解成壓力或無奈,我更愿意把它理解為動力或責任,特別是在大災大難突發事件面前……
曾經的那場令全國上下一片恐慌的非典疫情,把我們這些平素默默無聞的護士推到了戰爭的前沿,報紙雜志渲染的那種精神境界我們知道那只是在宣傳,接觸疫情的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列于綱常之內,或多或少都會有情緒波動,記得我被選為上非典一線的預備隊員,剛接到通知,感覺有些懵,那期間,醫院的門口張貼著向上非典一線的勇士致敬的大副標語,還有我們的名字,一個醫生在走廊遇到我,握著我的手說:一定要活著回來,我情緒極為緊張的過了兩天,沒有去找領導找理由、講條件,無可選擇地面對現實,關注新聞,關注SARS 報道,給老父寄了點錢,女兒交給他父親,經歷了一番內心的掙扎以后,變得坦然無畏,每天鍛煉身體,等待出征。最終因疫情控制我們沒能開赴前線,而我也就把這次生死考驗,也算是風雨歷練吧,作為自己的成長經歷銘刻于心。
高干病房新體驗
從業多年,我見證了醫院勵精圖治,飛速發展所取得的一些矚目成就和這其中坎坷的發展歷程,在這個艱難的歷程中我個人也由稚嫩走向成熟,隨著醫院的發展一起成長。我將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醫院,因此對醫院我有著深厚的感情,那不堪回首的風雨歷程已經成為今天激勵我不斷進取的力量源泉……一路走來,邁過那些震撼心靈和潮濕眼角的高峰和低谷,在自己,最值得回味的莫過于是從手術室到內科的角色轉變經歷……
2008年年初我接手新成立的高干病房的護士長,年初籌備一個月的時間,二月份正式開始陸陸續續接收病人,發展到現在,已經兩年多的時間了,現在可以說一切步入正軌,感覺可以喘口氣了,對我來說,從手術室到內科,幾乎就是轉行,所以除了開始出去學習病房管理之外,一直以來,都很謹慎,堅持學習,不懂就問,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為自己開辟一個新的天地,感覺很寬敞明亮,想想剛開始轉變時的不舍,很感謝朋友說的一句話,人要往前走,現在想來,人要適應和接受變化,會享受到不一樣的人生風景,不一樣的收獲在里面。
兩年來我很多的感動來自于我的幾個部下,也就是科里幾個小護士們。她們都是80后,年輕富有朝氣,工作積極主動,不管科室里有多忙,從不叫苦叫累,有時病人多起來,或者遇到搶救病人,犧牲休息和吃飯時間在科里忙,不過多的計較個人的得失。我們病房全部是老年病人,年歲高,多病纏身,病程長,子女難以長期陪伴,只有護士夜以繼日地守護著他們,以至時間長了,有的老人連自己的子女都不認識,卻對我們護士有著本能的親近和依戀。王雪:聰明、善解人意,科室年齡最小,來科時間最早,有一次她值班,患者薛漢英嚴重便秘,在其他方法無效的情況下,她就用手幫他摳出,為此他自豪的說這是我第一次這樣幫病人排便。丁紅春:一個憨厚樸實、勤快的農村孩子,患者隨云龍便在床上,家屬不在身邊,她立即做了清理。馬斌,一個單純善良、懂事的城市獨生女,絲毫不嬌氣,在母親突發腦溢血最需要她的時候,為了工作選擇了離開。車曉宇,做事麻利,因為給一個從北京轉回治療的病人導尿讓其家屬感動的說,在北京大醫院都沒有的正規操作,還有一直保持著陽光般笑容對病人耐心細致的佟鑫,……
病房里讓我最為感動和震撼的是來自我們的病人,他們大多都是老革命或者是為國家做出特殊貢獻的人,有的很健談,有的已經神志不清,或者言語不流利,有的失去了一條腿,有的已經大小便失禁或者植物人一樣,顧海林,一個解放戰爭的老英雄,曾是我們所在城市的父母官,退職后放棄城市的兩處樓房,買了荒山,回到鄉下過起了農民生活,他的女兒想用他的名字開藥他堅決不同意,在他面前,讓我感覺到的是需仰視才見的人格,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去過他家幾次,簡樸的起居,一點也看不出是高官或者是擁有幾千元退休金,和價值近千萬林場的老人,他唯一向我們炫耀的是他的過去的戰斗經歷,和在人民大會堂被領導人接見的照片,還有那些獎章……
赤峰赫赫有名的戰斗英雄軍干巴圖,文化大革命為制止武斗被手榴彈炸開腹腔流出腸管的英雄關天寶,多次選擇在我們科室治療,在過去的歲月里,他們的付出遠非我們能所想象;
朱熹慶,一個八十二歲的老革命,解放戰爭的老英雄,有顯赫的戰功,腿部還留有兩處彈片,已經糊里糊涂的了,走丟了幾次,被送到醫院來,去其他病室看望老戰友,我們特意跟過去,兩個人除了孩子似的笑了,然后就是落淚,連握手都要我們的協助,曾經的戎馬生涯,戰場上他們是英雄,但是卻無法抵擋歲月的風寒,看到他們,會陡升敬意,也會發出很多的感慨,在這里我要說的是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珍惜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擁有一份愛和寬廣的胸懷。
轉過身來,要面對的是未來,我們還有很多的壓力需要面對,醫院護理部把我們高干病房作為優質服務示范病房,這對我和我的團隊都是一個挑戰,我們有信心知難而上,護理專業的發展要求我們光有責任心、耐心、細心、愛心還不夠,還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豐富的人文知識和一定的溝通能力。有人曾說護士應該是復合型人才,應該是有評判性思維,有一定的哲學思想,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有非常感性的親和力,有非常理性的處理問題的能力,有非常專業的專科化護理能力,這是一個理想化的概念,我和我們的護理人員都要為之努力。
詩人泰戈爾曾經說:“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作為一名護士,我深信,豐碑無語,行勝于言。患者在你心中有多重,你在患者的心中就有多重!為了這份神圣的事業,我將一如既往地奉獻著,同時一定能收獲著一份人生的輝煌與快樂!
后記:這是我多年護理工作的點滴記錄,因為我們醫院書記約稿要發在院報上,我就把他們串起來,形成一篇文章,也算是自己心路成長的軌跡,發在這里,請大家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