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一般患者護理記錄單,是喜還是憂?
看到健康報上有關取消一般患者護理記錄單的消息(而且說是3月1日起施行),心情很激動,終于可以擺脫繁瑣重復的文字記錄,實現“把時間還給護士,把護士還給病人”了。
但在聽完馬部長的講話和健康報上其他報道后,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了。和取消記錄伴隨而來的,還有取消陪護,生活護理全部由護士完成。這其實也不是壞事,取消陪護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好處:一:解放家屬,在家人生病的情況下,不至于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二:讓病人享受更細致、更專業、更科學的護理;三:病房里沒有來自家屬的阻力和干擾時,護士能夠更自主的開展一些必要的工作。
關鍵的在后面:取消陪護后,護士除完成日常治療處置外,還要承擔大量生活護理的工作,每日晨晚間護理、洗漱、非自理病人的進食、如廁,每周兩到到三次的床上浴、擦澡等等等等。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人員配備,提高床護比就顯得尤為迫切。
暫且不說醫院領導層對于增加護士編制的抵觸情緒,單是某些試點醫院的報道就讓人吐血:某醫院稱自己開展無陪病房后,在床護比1:0.4的情況下,保證了工作的正常進行,也就是說,在不增加一個護士的情況下,病區全部病房實現無陪住院。----這是在總結經驗還是在邀功請賞?讓人想起當年“畝產萬斤”的偉大記錄,這樣的報道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告訴本來就不想增加護士編制的領導階層:不用增加,我們的護士都有三頭六臂,增加多少工作都能瞬間完成。可能是怕大家不相信,這篇報道還說,她們做到這點,最有力的保障就是醫院出臺了一系列工資改革制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護士的工資由原來的按月發放改為按小時發放”,據說這樣“極大調動了護士的工作積極性”。
這真的很讓人哭笑不得:作為醫院的護理管理者,你們最應該知道,護士也是人,不是機器更不是奧特曼或怪獸,可以任由制造者添加多少能量給她們。
相信護理界的同仁們都會全力支持在醫院實行“無陪病房”,---和支持取消一般護理記錄單一樣的支持和歡迎,這也是病區護理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護理事業的變革,一開始就應該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在此呼吁各級領導,請客觀、理性的對待“無陪病房”中護士人數的配置,要多聽聽來自基層的聲音,不要讓一場積極有益的變革,變成護理界的劫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