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AORN更新手術室環境衛生清潔推薦性規范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專家們正在手術室全力推動一個所謂外科良心的理念包括對手術室致病微生物傳播可能性的高度關注以及一項綜合的手術室環境衛生方案來監測和評估手術室環境病菌傳播的過程和結果,環境衛生是非常重要的,最新的觀念聚焦在手術室有義務預防和控制感染發生。手術室清潔的必要性
感控專家Munoz教授2012的文章談到:手術室需要更高級別的客觀方法評價清潔和消毒。2011年Jefferson的研究評價了6家急救醫院的71間手術室,客觀監測結果發現日常清潔率僅為25%。2008年Loftus評價61間手術室,結果發現在常規麻醉期間潛在致病菌和多重耐藥菌轉移到麻醉工作區和靜脈注射閥。他們說在手術室區域的感控和預防措施的開展有助于減少日益嚴重的細菌耐藥性問題以及危及生命的感染并發癥的發生。
Munoz教授2012年的觀察認為:依據現有的發現和文獻,手術室并不像醫務人員通常認為的那么干凈。這些發現說明了一個事實病人身體表面,手和手術室環境的相互接觸在病菌的傳播上發揮重要作用,這他們的研究中,研究者描述微生物傳播到11.5%病人的靜脈注射閥,幾乎其中一半的案例都與麻醉師有關。盡管如此,仍在開展系統評價相對污染嚴重的手術室表面會導致更多的院內感染發生的可能性研究。
在2012年Munoz教授的研究中評估了在一家1500張病床教學醫院的43間手術室的環境衛生污染情況和清潔操作,他客觀評價了干預前的清潔率以及徹底清潔手術室物表后的改善程度。進一步研究是評估在確定某些物表被微生物污染后手術室環境衛生在鮑曼不動桿菌水平傳播中所起的作用,研究人員采用熒光標記法和微生物培養法來評價手術室徹底清潔程度,結果發現在基線期24小時內少于一半的測試高頻接觸物體被清潔,接下來的持續4個月清潔結果反饋期,在最后一個月的隨訪中熒光標記的清除率達到了82%,研究者把這個顯著的進步歸功于對麻醉設備的清潔和清潔任務的重新分配。
讓我們仔細觀察Munoz教授2012年的研究,羅列出手術室環境衛生清潔一些關鍵問題
根據研究,手術室的清潔工作通常由手術護士主管來協調進行的,護士主管負責評價手術室工人的術間清潔工作和衛生服務人員終末清潔工作。四輪觀察使用紫外熒光標記每個月用一周,研究總計評估194間手術室2820件高頻接觸物體;期,24小時內清除的紫外熒光標記僅為47%(284/600),通過教育干預后觀察的最后一個月紫外熒光標記的清除率達到82%(634/777)。
Munoz教授指出研究中最顯著清潔率的進步和麻醉設備的清潔密切相關,尤其是麻醉機的清潔率提高了150%,別的物體如手術床控制面板,托桌,無影燈清潔率也有顯著改善,沒有明顯改善的有地面、靜脈輸液架,手術入門把手(這個有點奇怪,進手術間有門把手嗎?),在9個月內,35間手術室內的427間物體做了生物培養,總計65件(15.2%)致病菌培養陽性,246件(57.6%)皮膚菌落生長,116件(27.2%)培養陰性,致病菌分別為假單胞菌屬,產氣腸桿菌,金葡菌屬,腸球菌屬,不動桿菌屬,克雷伯菌,大腸桿菌,以及另外10種革蘭氏陰性菌屬,7間手術室的8件物品分離出不動桿菌屬,這8件物品包括靜脈輸液架,手術床,托桌和地面。
報告顯示對24間手術室的地面進行了生物培養,包括基線期22處和干預期的12處,各自的微生物分離率為63%和66%,革蘭氏陰性菌屬出現在基線期63%的地面樣本和干預期的41.6%的地面樣本。研究者們解釋道:研究中包括了地面清潔的評價,因為觀察小組早期觀察發現經常有掉在地面的物體被放回到水平面或病人的身上。例如,靜脈輸液管頻繁接觸地面當給病人與靜脈輸液閥之間鋪巾的時候,而麻醉師又會頻繁多次接觸到諸如靜脈輸液管、混合控制器,靜脈輸液閥,以及病人和水平物表。結果是手術過程中手術室地面可能會把微生物傳播到病人身上經由不經意間污染的物表。
2014手術室環境衛生清潔推薦性規范
AORN2014年修訂版環境衛生清潔推薦性規范新增用圖解清潔什么?什么時候清潔?以及強調全面清潔包括術間清潔、日常清潔、終末清潔。規范編寫人員清楚地定義了并討論了清潔技術,包括高頻接觸物,以及提及建議的新評估技術并承認在研究上上的差距,還有加強教育能力的內容。
2014年環境衛生推薦性規范提及手術室護士在為手術病人提供干凈的環境衛生上扮演重要角色,近年,研究者們越來越意識到環境衛生對院內感染和多重耐藥菌傳播的重要意義。
醫務人員明白常規徹底清潔高頻接觸物體作為綜合環境衛生清潔消毒方案一部分是控制致病菌傳播的有效方法。然而在某些醫院的手術室的衛生清潔仍舊無法達標。如規范所提到的:研究者發現在一些手術室內的清潔還不夠徹底以及與醫療機構的政策相符合....所有手術團隊的成員有責任為患者提供清潔的環境,護士長和保潔領班可以在一種安全和互相幫助的文化氛圍中通過緊密合作來實現完全徹底的清潔。
Ramona conner注冊護士,AORN推薦性規范和標準的負責人向手術室護士長期以來對環境衛生的努力表示感謝,手術室環境衛生清潔是我從業40年以來一直關注的根本性問題,也是一名手術室護士第一天開始工作要了解的基本問題,讓人興奮的是我們通過大量細致的工作在預防外科傷口感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現在環境衛生的清潔問題又成為了新的焦點,我認為這也和我們在基于證據等級和循證推薦性規范所做新的努力是相符的,我們的推薦性規范一直是據于實證的,最近幾年我們一直對那些證據進行回顧和分級,所以現在來的正是時候既然有這么多關于環境衛生對院內感染影響的討論,我對環境衛生推薦性規范出臺很驕傲,因為我們通過與APIC和AHE的同事緊密合作才有了這個方案,這是真正的團隊合作的成果。
團隊協作反映在規范強調了需要多學科團隊建立手術室清潔消毒的政策和流程,如規范所提的:多學科團隊的參與(手術室護理、滅菌處理、衛生服務、感控),接納從事手術室衛生清潔的個人的意見以及比臨床操作者更加專業的感控專家的個人意見,不同的研究者們已經建議制定清潔流程執行最佳環境衛生清潔實踐是多學科團隊和多種方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多學科團隊其中的一個任務是制定對于關鍵高頻接觸物體和物表清潔的頻率,規范解釋道:回顧一個文獻報道, Dancer發行高頻接觸物體的污染為手攜帶致病菌提供了機會,這又會傳播給病患。Stiefel的觀察研究顯示在一個帶有MRSA的病人的門診間內的接觸的環境物表可能污染了醫務人員的帶著手套的手當他接觸病人的皮膚時。這項研究提示環境的物表可能是致病菌的宿主,然后再污染醫務人員的手。
規范建議:醫療機構的多學科團隊和感控委員會決定何時采取加強的清潔流程來預防感染的傳播和暴發,同時也可指派人員負責手術室區域和設備的清潔。規范解釋道:指派清潔負責人員是定義的清潔流程中很重要的內容。在文獻的回顧中,研究者指出指派清潔負責人是非常重要的,指派的人員可以減少被他人忘記清潔物品的數量。
Conner說道:責任分擔是提高手術室清潔消毒依從性的關鍵,無論什么時候當你和團隊一起工作的時候,總是感覺特別的有活力。在手術室里,手術團隊的每位成員都對環境衛生清潔以及保持環境清潔負責。你很少看到在手術室里為清潔衛生的發生爭執因為每個人都在為同一個目標努力-為了給病人提供清潔的環境而動作迅速,手術室的時間是寶貴的,我們不愿讓病人在手術室毫無必要地多待一秒。所有為了病人治療的工作和環境清潔交織在一起,讓手術室的看上去比醫院其它地方更像戰場。
快速清潔和打掃手術室是把雙刃劍:規范里提到了速度,對于任何地方這都是個挑戰。Conner說:過去在2臺手術的間隙,你必須把整個房間的地面都拖一遍,現在不用了,我們現在的建議是只需要拖經常走動的區域以及有明顯的潑濺的地方,如果做得是白內障手術,手術間隔不需要拖地。例如,每個白內障手術可能只需要5-10分鐘,所以如果你要拖地的話,不具有操作性,也沒有什么必要。但所有的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做什么手術?污染的等級?
總之,速度和質量的爭議一直都是個挑戰
2014年的推薦性規范簡而述之:為病人提供清潔安全的環境。責任在手術室護士身上,護士應該頻繁清潔手術室的環境衛生以及采取清潔消毒流程。手術室護士要肉眼檢查手術室的清潔在器械設備等進入手術室之前。規范列出了每天第一臺手術之前的一些具體的措施,也提及了術間和終末的清潔。另一條推薦性意見是在病人被轉運走后清潔環境的重新建立。規范解釋道:病人離開后的環境衛生重建可以減少交叉污染和疾病傳播的風險。當房間之前被多重耐藥菌感染的手術病人使用后環境的清潔可以減少新手術病人感染MRSA和VRE的風險。
規范還寫道:病人使用后清潔高頻接觸物體應該包括清潔所有污染的物體的物表和高頻接觸區域的物品(如控制面板,開關,球型把手,工作區,把手)。污染的物表被頻繁接觸對手攜帶致病菌是個風險,致病菌又會傳播到病人的身上。
我們在新的規范中強調了清潔高頻接觸物品,我認為醫務人員將會從中受益。Conner說:清潔消毒高頻接觸物品是個挑戰。特別象鍵盤之類的物品,現在有些新的產品如可清洗鍵盤,所以我鼓勵大家評估這些工具,如果你的鍵盤是不能清洗的,你需要用的保護套把它套起來,這樣你就能清潔了,我認為我們在規范中的圖表示意如何清潔高頻接觸區域的物品是很有幫助的,鍵盤是大家在高頻接觸區域都關注的問題,當然,我們的感控專家們會幫助我們注意到這些問題,還有譬如一些移動的電子設備等。
規范中的其中建議是對使用手術室每天進行終末清潔,另外一個是所有的區域和終末清潔沒有清潔的設備要根據預設的計劃清潔。規范列出了具體的步驟確保所有物表和病人接觸物品正確地清潔和消毒。作為手術室綜合清潔方案的其中一部分,規范承認:多學科團隊可以選擇新的技術來進行清潔和消毒(如臭氧、過氧化氫熏蒸、紫外線光、飽和蒸汽)作為終末清潔的補充。
Conner說AORN即將到來的外科大會和展會是個好的平臺讓大家評估區域清潔消毒的新技術。非常興奮可以在展會上看到一些公司的新技術。在規范中我們確實看到關于使用紫外線消毒的證據和別的一些自動消毒的方法,這些技術有些好處也有些危險的地方,但科技在進步。規范不是一個推薦的平臺但我們建議大家仔細考慮以及持續評估它們作為一種補充。我不認為它可以替代好的清潔但有可能是個補充清潔的備選方案,細菌是鬼祟在暗處的魔鬼,我不認為一個方案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就像規范所提:使用新的技術來加強環境衛生清潔,當然也需要額外的臨床研究來支持它是否適用于手術室。
教育和培訓-手術室清潔的關鍵
2014年規范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手術室護士和環境服務人員必須接受入門和不間斷教育以及能力認證來確保他們在手術室區域清潔的原則和流程。規范解釋道:醫療機構負責教育和認證,這些教育和認證使他們便于積累知識、技巧、以及對待病人的態度。周期性教育提供機會進一步強化清潔的原則和流程以及介紹相關新的設備和操作方法,能力認證評估個人的表現,提供文件機制,確認手術室人員理解機構政策和對病人和自身潛在環境危險因素。每位護士有義務去保持這樣的能力。
2012年Munoz教授的研究強調了教育的干預,作為項目的一部分2周秘密的基線數據收集工作后,研究者對手術室清潔人員進行了關于具體物品清潔標準的再教育,同時提供了熒光監測和生物培養的結果。 Munoz解釋道:教育結合熒光標記反饋的結果顯示在很多醫療機構中可以極大改善環境衛生的清潔,包括普通病房、ICU、手術室、救護車,這些研究中只有通過客觀的結果反饋給衛生服務人員才能不斷改善環境衛生的清潔。研究者強調常規和持續教育,盡管環境衛生改善的持續性需要大量地評估,初步的結果顯示一旦反饋終止環境衛生可能會惡化。
AORN環境衛生推薦性規范建議:手術室人員和環境衛生服務人員必須接受關于清潔原則和流程的專業知識、技巧的教育和全面能力認證。并持續追蹤。規范還推薦:必須制定環境衛生清潔流程和操作規范,周期性回顧,必要時修改,可適用于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