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五常法起源于50年代日本企業的現場管理方法5S(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在90年代中期,香港
管理學教授何廣明博士創建了“五常卓越管理”,并廣泛應用于生產企業、醫院、學校等領域;2000年后在香港開始應用于餐飲業,現在廣州、深圳等地逐步推廣。
五常法是用來維持環境品質的一種技術,是一種管理理念,是一種長期運用后管理奇效的利刀。五常法是優質管理的一種模式,在確保安全、效率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特點:知易行難,成效顯著。投資少,原理簡單。人人參與,不會特別增加工作量,只是改變某些壞習慣
(二)、如何建立五常法管理體系
在臨床護理單管理中,工作量不僅是護士數目或病人數目的問題,更應該研究流程建設、環境建設問題。有一個好的流程建設、一個好的環境建設,才是成功起步的關鍵。
推行五常法步驟:
1
建立5S推行小組構架,分工合作,責任明確;并擬定活動計劃。
2
規劃組織結構、制定各項5S規范和審核標準。
3
培訓宣傳5S基本知識、各項5S規范。
4
執行全面各項5S規范,自我審查。
5
監督組織檢查,互相評估
(三)
五常法的實施方法
五常法即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
1S-常組織:做為管理者,首先應判斷必需與非必需物品,將非必需物品清理掉,將必需品降低到最低程度。目的是把“空間”騰出來活用并防止誤用。其方法較為簡單,將科室所有物品進行全面檢查,清理;以此同時判斷物品的可用性,需要與不需要,將不需要的物品清除;將需要物品保留,并調查使用頻率,以便分層進行管理,方便使用。
2S-常整頓:要用的物品按規定定位、定量、明確標示、擺放整齊。目的是物品擺放整齊有序、有標示易識別,且不找物品時間。其方法是計劃統籌(劃線定位)、實施計劃(規定放置方法)、標識物品名稱(目視管理重點)。www.qhzkw.net
3S-常清潔:清除工作場所各區域的臟亂,保持環境、物品、儀器、設備處于清潔狀態,防止污染的發生。目的:保持病區環境整潔、明亮、保證取出的物品能正常使用。其方法是:
1、建立清潔責任區:責任到人,落實到位,規定每日、每周、每月例行清潔時間和內容,及時清理非必需用物和補充必需用品。使工作環境清潔、無塵、無污跡。各種設施、物品保持整齊清潔,廢物處理恰當,生活垃圾、醫療廢物按規定分類處理。
2、清潔要領:對工作場所進行全面的大掃除,包括地面墻壁、天花板、臺面、物架等地方都要清掃。注意清潔隱蔽的地方,要使清潔更容易盡量將物品離地放置。
4S-常規范:連續地、反復不斷地堅持常組織、常整頓和常清潔活動,即養成堅持的習慣,并輔以一定的監督措施。其要點:需要的物品定位擺放,物各有位、物在其位,定量擺放、目視管理、過目知數,取用放置方便無尋找時間,物品要分類、分規格擺放,使人一目了然。其方法:認真落實前面3S,明確區分責任區、分區落實責任人,制定檢查方法和檢查標準,維持5S意識,堅持上班5S一分鐘,下班前5S五分鐘,人人心中時刻不忘5S。制定檢查方法和檢查標準,不搞突擊,貴在堅持和維持。
5S-常自律:向科室成員灌輸按照規定方式做事的能力,創造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工作場所。指導科室成員做事的方式并讓她們付諸實踐,以拋棄壞的習慣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其方法是:
1、持續推動前4S至習慣化。讓自律成為生活習慣,組織創造一個具有良好氛圍的工作環境和場所,自覺地遵守標準、規章制度)。
2、制定共同遵守的相關規則、規定。
3、持之以恒,堅持每天運用五常法,使五常法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4、加強五常法管理:可納入護理質量檢查的內容
(四) 建立下班前五分鐘五常法
1、組織(Structures):拋掉不需要的東西回倉庫,即清除、清理、整理分開處理。
2、整頓(Systematize):把所有用過的文件、工具、儀器以及私人物品都放在應放的地方;整理定量定位。
3、清潔(Sanities):抹凈自己用過的工具、物品、儀器和工作臺面并清掃地面;清理、清掃清潔檢查。
4、規范
(Standardize):固定可能脫落的標簽、檢查整體是否保持規范、不符合的及時糾正;規格化、標準化立法守法。
5、自律(Self-discipline):今天的事今天做:檢查當班工作是否完成,檢查服裝狀況和清潔度,預備明天的工作;訓練與紀律素養守紀守法。
總之,五常法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整潔、安全、有條理的工作環境,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員工素質,保障品質,塑造良好科室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