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方法及護理
來源:中國護士網 作者:www.qhzkw.net
PICC是指經外周插管的中心靜脈導管,導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靜脈穿刺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終到達上腔靜脈。利用PICC可以將藥物直接輸注在血管流速快、血流量大的中心靜脈,避免了患者因長期輸液或輸注高濃度、強刺激性藥物帶來的血管損害,減輕了因反復靜脈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保證了治療順利進行
操作方法: 專人操作,穿刺包內含硅膠導管1根,可撕裂式套管針,皮尺,透明貼膜及皮膚消毒劑等。另備無菌手套,無菌肝素鹽水。測量插管長度。患者平臥,選擇穿刺靜脈(貴要靜脈、肘正中靜脈、頭靜脈均可,),穿刺側手臂外展90°,自穿刺點沿靜脈走向量至右胸鎖關節,再向下至第二肋間隙止。消毒穿刺點,直徑10~15cm,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巾。用肝素鹽水預沖導管及穿刺針,用可撕裂式套管針穿刺,見回血后壓低角度再進針2~3cm,確認導引套管處于血管后,撤出針芯,將導管均勻緩慢送入中心靜脈直至測量長度。抽吸回血確認導管在靜脈內,撕裂導引套管及抽出導絲,安裝肝素帽或可來福接頭,用稀釋肝素液正壓封管,壓迫穿刺點。酒精清潔局部,4~6層小方紗加壓覆蓋壓迫穿刺點止血,上面蓋以無菌透明貼膜。
護理: 置管前應向患者或家屬說明置管的目的、必要性,在置管過程中及留置時,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取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和支持。術前了解患者凝血功能及血粘稠度情況,以防置管后穿刺點滲血不止及導管阻塞。置管后24h內密切觀察穿刺點有無滲血、腫脹,觸摸穿刺點周圍有無疼痛、硬結,在置管后即在穿刺點上方加蓋4~6層無菌紗布,用透明敷貼固定后指壓穿刺點10min。每日檢查導管固定是否妥當,有無打折、移動松脫。如部分脫出,應不輸注高濃度、高滲溶液,但不影響置管用途,可采用局部固定即可,但不可再送入血管內,以防感染, 對躁動不安患者,加強看護,防止導管脫出。穿刺后透明敷貼3天內每天更換1次,以后每周更換2次 。更換透明敷貼時,應沿血流方向輕撕揭敷貼,防止導管帶出;用碘伏由穿刺點向外旋轉消毒皮膚,消毒時注意外露導管的消毒,如發現敷貼污染、潮濕、脫落,應及時更換。每日觀察輸液滴速情況,檢查管道是否通暢。如滴速漸慢,可能有管道不暢、堵塞現象,可用肝素液10ml(肝素鈉1ml加100ml生理鹽水配置成)抽吸,然后放松,借負壓使肝素溶液與血栓充分接觸,邊抽邊推,如此反復數次;如仍不見回血,可將導管關閉30min,讓血栓盡量浸泡在溶栓液中,再行抽吸,阻塞的管腔多會通暢。每次輸液完用肝素鹽水正壓封管,如輸注黏稠度較大的藥物如20%甘露醇、脂肪乳等,用生理鹽水10ml沖管后再封管。置管后注意觀察患者體溫情況,如發現不明原因發熱應考慮可能由導管引起,尤其置管時間較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