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QYY—院感
產房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sop
為了預防分娩過程中造成產婦及新生兒的感染,特制定以下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布局及人員管理
1、產房布局合理,嚴格劃分非限制區、半限制區及限制區,各區之間應有實際的隔離屏障,標識明確。
(1)非限制區設于產房最外側,包括換鞋及平車入室區、更衣洗澡區、廁所、值班室、休息室、處置室;
(2)半限制區包括辦公室、待產室、準備間、洗滌間;
(3)限制區在內側,包括分娩室、刷手間及無菌物品存放室等。
2、應設置隔離待產室和隔離分娩室,無條件時設置隔離床。
二、分娩前產婦的管理
1、產婦產前應進行HBV、HCV、HIV、梅毒抗體的檢測,陽性者應按消毒隔離原則處理。
2、產婦進入產程應入住待產室。患有感染性疾病的產婦應安置在隔離待產室待產,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三、助產人員的準備
1、進入產房前應修剪指甲,除去各類手部飾品,不得涂指甲油。
2、醫護人員進入產房必須更衣、換鞋,戴帽子,外出時更換外出服及鞋。非本室工作人員未經許可不得入內。
3、患有呼吸道感染疾病、皮膚有傷口及其他傳染病的工作人員不得進行助產及手術操作。
四、接生中的感染預防及控制措施
1、協助產婦穿腿套或蓋被,注意保暖。
2、準備產包、側切包等接生用品。助產器械包內備斷臍專用剪及無菌紗布、棉簽、無菌手套等。
3、備皮、消毒會陰部:用一次性備皮刀去除陰毛,用10%肥皂水棉球擦洗會陰,用溫開水沖洗干凈,用0.5%碘伏棉球消毒二遍。
4、助產人員嚴格外科手消毒、穿防滲透的無菌手術衣或圍裙、戴無菌手套。
5、整理臺上的器械及物品,鋪無菌巾,根據情況選擇麻醉方法,根據產 情況實施會陰側切術。
6、保護會陰,協助胎兒娩出,清理新生兒呼吸道分泌物,處理臍帶,用植物油或醫用液體石蠟祛除胎兒體表的胎脂。
7、粘膜(尿道口、陰道)可使用0.1%的碘伏消毒,新生兒臍帶應使用0.5% 的碘伏進行消毒。
8、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無菌物品應放置在無菌柜內,無菌物品一經打開不得再放回原處,產包打開后限四小時內使用,其他無菌物品一經打開24小時內使用,新生兒斷臍器械禁止與其他助產器械混用。
9、手術器械必須滅菌并在有效期內使用,凡疑有污染時應立即更換,重新滅菌處理,一次性醫療器械、器具不得重復使用。
10、可疑宮內感染時,立即留取標本送細菌培養。
11、醫護人員應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接臺助產人員,在兩臺之間應消毒手,更換手套和無菌手術衣。
12、患有感染性疾病的產婦應在隔離產房分娩,醫務人員嚴格執行隔離預防技術的規定,術后徹底清潔和消毒。
13、控制產房內人員數量,保持室內出入門關閉狀態,避免不必要的走動和交談。
五、器械及物品消毒滅菌措施
1、接生用的器械、胎頭吸引器等用品,必須一用一清洗、滅菌。
2、可重復使用的新生兒復蘇設備如:吸耳球、喉鏡、簡易呼吸復蘇器等,每次用后必須進行清洗、消毒。
3、吸引器管路、吸引瓶使用后及時清洗、消毒,用500mg/l8.4液浸泡30分鐘,干燥保存,一次性吸氧管、吸痰管、吸引管等不得重復使用。
4、使用后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分類放入專用收集容器內,交供應室統一進行處置。
5、醫療廢物分類收集,每臺清理及時轉運。胎盤按照病理性廢棄物處置,與醫廢暫存地有交接手續。
6、定期對消毒、滅菌效果和環境衛生學進行監測,有記錄。
六、清洗消毒措施
1、空氣消毒:采用紫外線燈消毒,每次消毒時間不少于60分鐘
2、物體表面、地面:每日工作前和結束后進行清潔和消毒,若有血液、體液污染時,應及時用500mg/l8.4液擦拭或噴灑消毒。每周進行一次大掃除。
3、產床、產床、床墊等若有血液、體液污染時,應及時用500mg/l8.4液擦拭消毒。
4、隔離產房的消毒:隔離產房使用后應做終末消毒處理。醫療廢物裝雙袋,臟被服裝袋,注明傳染送洗和消毒。
5、不同區域和不同用房的清潔、消毒用品應專室專用,標識醒目,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