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按一般病歷的內容與要求書寫,但對病史采集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對主要癥狀的性質必須明確無誤,避免籠統,如患者訴述頭痛,應仔細詢問究系頭脹、發木、重壓感、箍緊感,還系真正的疼痛;又如頭昏,究系“頭重足輕”、“頭昏眼花”,還是自身或外界旋轉感的眩暈。
2.對主要癥狀有關的資料,不要遺漏或含混。如昏倒,應詢問當時有無意識喪失及其程度發作急
緩、發作時體位、前后情況及伴隨癥狀(面色蒼白、視力模糊、惡心、出汗等);又如抽搐發作,要弄清抽搐的部位、形式、持續時間,有無跌倒、受傷、小便失禁
以及意識狀況、發作頻率等。這些資料,患者本人往往不能完全提供,要問目睹者或了解者。小兒、昏迷患者及有精神癥狀者,應由家屬或陪伴人員提供可靠的病史
資料。
3.必須詳細了解起病時情況的輕重緩急,癥狀出現的先后次序,以及整個病情的演變過程。有的患者難以詳細回答,尤其是有某些精神障礙的患者,因此往往須反復詢問。
4.記錄時,對主訴與現病史,宜盡量保留原來語氣,甚至逐字逐句地按患者原話,加以摘錄。
附一 昏迷患者的神經檢查
昏迷患者病史應向陪送者了解,除一般檢查外,神經檢查著重以下幾點:
(一)意識 包括“覺醒狀態”和“意識內容”(知覺、思維、記憶、情感、意志等),確定有無意識;通過問話、針刺皮膚、壓眶等,觀察有無反應;注意區別反射性反應(如屈曲性脊髓反射、去腦強直等)或隨意性反應。
1.意識模糊 覺醒程度降低,對周圍環境判斷錯誤,注意力不持久,對時間、地點人物的定向力有障礙,可有譫語、錯覺及幻覺。
2.昏睡 只能用強刺激才能喚醒,但意識仍模糊、反應遲鈍,并又迅速入睡。
3.昏迷 意識完全消失,雖疼痛刺激亦不能喚醒,隨意運動消失。
4.去皮質狀態(無動性緘默、醒狀昏迷) 雖有醒睡周期,但無任何意識活動與反應,除眼球無意識游動外,無自主活動,對疼痛反應存在,角膜反射、瞳孔對光反應等皆正常,四肢肌張力增高,可出現自發性或反射性去皮質強直或腦強直。
5. “閉鎖”綜合征(locked-in syndrome) 四肢癱,緘默,只能用霎眼來表示意識存在。
(二)呼吸 注意呼吸氣體(酒味、爛水果味、尿味等),觀察呼吸的深淺、頻率、節律。
1.潮式呼吸 過度呼吸與呼吸停頓相交替。見于間腦受損,亦見于腦干受損。
2.中樞性神經原性過度換氣 呼吸深、均勻、持久,可達40~70/min。見于中腦受損。
3.嘆息樣呼吸 深吸氣后暫停(2~3s)與呼氣相互交替,一種延長的吸氣痙攣,見于中腦、橋腦受損,亦見于周圍性呼吸障礙。
4.共濟失調性呼吸 呼吸深淺、節律完全不規則,見于延腦受損。
(三)瞳孔 注意瞳孔大小、形狀、位置,是否雙側對稱,及其對疼痛刺激的反應。要用強光檢查瞳孔對光的應,在一般亮度下,正常人的瞳孔直徑為3~4mm。
1.瞳孔縮小、籴樇鈽油,直徑<2mm,對光反應存在,可見于嗎啡類中毒、橋腦出血(瞳
孔直徑可達1mm)。②單側瞳孔縮小(2~3mm),對光反應正常,伴輕度上瞼下垂和同側面部無汗,為霍納(Horner)綜合征,見于丘腦下部病變和早
期小腦幕裂孔疝,也見于延髓和頸髓外側部損害。
2.孔擴大 直徑>5mm。①雙側散大,對光反應存在,見于阿托品、一氧化碳中毒等。②單側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見于小腦幕裂孔疝、動眼神經受損。③雙側瞳孔中度擴大(>5mm),光反應消失,見于中腦病變。
(四)眼球位置及運動 注意觀察昏迷患者,在靜止時和被動轉動頭位時,眼球的位置及其運動功能。
1.自發性眼球浮動 多為水平運動,提示腦干功能未受損。腦干功能被抑制時,眼球浮動消失,固定于中央位置。
2.靜止時眼球位置、傺矍蚬潭ǎ何挥谥醒耄砻髂X干功能完全抑制。②同向偏斜:兩眼偏向偏
癱對側(“注視病灶”),表示病灶在大腦半球。③兩眼偏向偏癱同側(“注視偏癱”)表示腦干毀壞性病變④上視痙攣:兩眼向上凝視,為四疊體刺激性病變。⑤
反側偏斜(Skew deviation):病灶側眼球向內向下,對側眼向上向外,為腦干或小腦病變。
3.反射性眼球運動
將昏迷患者的頭水平地向一側轉動,可見兩眼很快協同轉向對側(稱眼腦反射),或用微量冰水(0.2~0.8ml)刺激一側耳的鼓膜,結果同前(稱眼前庭反
射),提示大腦半球(皮質)損害,而腦干功能完整。若無反射眼球運動,除巴比妥類、吸入麻醉中毒及周圍性迷路缺損外,提示腦干病變。
(五)運動功能 注意患者體位,肢體姿勢及位置(如足外旋),有無自發動作,如翻身、摸胸腹、抓被褥、伸屈下肢、觀察有無不自主運動;觀察對疼痛刺激的反應;檢查肌張力的改變,將肢體提起后放手,有無肢體下落沉重。
1.去腦強直 四肢強直性伸展,牙關緊閉,頭后仰,上臂內收,前臂伸直,髖部內收,腳伸直,足向跖面屈,可伴陣發性全身抽搐及呼吸不規則,提示中腦、橋腦病變,也見于中毒、缺氧、低血糖等。
2.去皮質強直 上肢屈直內收,前臂緊貼前胸,腕、指屈曲,下肢強直性伸直內收,足向跖面屈,提示大腦半球病變。
3.反射改變 檢查深淺反射、病理反射,如吸吮反射(見于大腦播散性病變),掌頦反射、強握反射(提示對側大腦半球額葉損害)。
附二 失語、失語及失認癥的檢查
(一)語言的理解
1.要求患者作簡單動作,如閉眼、張口、以手觸鼻,注意有無重復同一動作(固定現象)。
2.把日常用物如火柴、香煙、鑰匙、鋼筆等物放在患者面前,醫生隨便說一種名稱,囑患者揀出,觀察其能否正確揀出。
3.把一些簡單的圖畫給患者看,要求他說明圖畫的意義。
4.把一些簡單的問話(“你多大年紀”,“請把你的舌伸出來”)寫在紙上,給患者看,觀察其能否正確理解、作答。
(二)言語的表達
1.讓患者隨便說話,注意發音是否清楚,說話是否流利,詞匯是否豐富,醫生能否聽懂。
2.醫生說一句話,囑患者重說一遍,觀察其模仿言語的能力。
3.把放在患者面前的日常用物,醫生指出其中一件,囑患者說出其名稱。
4.書寫能力 發給患者紙筆,讓其隨意書寫。要求記錄醫生的話(語句簡要,速度要慢,今-天-天-氣-好),要求患抄寫寫好的字句(如“醫院”、“母親”)。
5.閱讀能力 給簡短文章,令其逐句閱讀,詢問其是否理解。
6.計算力 提出簡單數字,囑患者分別進行加減計算、口算、筆算,檢查其計算是否正確。
(三)運用功能的檢查 把火柴、牙刷、梳子、鋼筆等置于患者手中,詢問其應如何使用,注意有無反復把玩或不知所措(運動性失用),或錯用(知覺性失用,如誤將牙刷銜在口邊當香煙吸等現象)。
(四)失認癥的檢查 無畸形,呼吸運動對稱,呼吸音清晰,未聞及干濕羅音癥。此外可查:
1.左右定向能力 囑患者做醫生所要求的運用,如“請把左手舉起來”,“請把左手示指放在右耳上”。
2.體像障礙(即對身體各部分的失認)問患者肢體是否是他自己的,有無自體部位覺缺失(autotopagnosia)。頂葉病變,問患者左側癱瘓肢體是否能力,有無病覺缺失(anosognosia)。
5.采取病史時,應注意觀察一般狀況,如:面容、瞼裂、瞬眼、眼球運動、眼球凸出或凹陷,面部對稱否、說話語氣及音調、唾液吞咽、姿勢、不自主動作等。
病史的價值還在于對體格檢查起指導作用。根據病史及初步觀察,可以合理地安排檢查計劃,著重
檢查的內容,如運動、感覺、顱神經或大腦功能等。例如病史提示脊髓圓錐病變,則應詳查會陰“馬鞍”部位,以確定有無骶部感覺缺失;懷疑腦部病變,應著重查
失認癥、失語、偏癱等。病史提示的這些部位,檢查時要求特別注意。如起立頭暈,應查是否直立低血壓;發作性肢體麻刺,黑朦、昏倒或提示癲病,可讓患者過度
換氣3分鐘,觀察有無癥狀及體征出現,上樓無力者應觀察其登樓情況;吞咽困難者可試給東西吃;過度疲勞尤其影響顱神經支配的肌肉,可囑患者作100次重復
動作和作重癥肌無力藥物試驗。
(二)神經系統檢查
1.精神狀態 ①意識:是否清晰,有無模糊、譫妄、嗜睡、昏迷等情況。②言語:是否清楚,有無不清或失語。③情感:有無欣快、激動、淡漠、憂郁、不穩等。④智力:記憶力、計算力、理解力、判斷力及一般常識等有否欠缺。
2. 一般檢查
頭顱 大小如何(眉間至枕外精隆之周徑),有無畸形、傷痕、靜脈充盈、囟門膨隆、骨縫分離、腫塊、壓痛、破壺聲、血管雜音等情況。
頸部 有無斜頸、短頸、頸強直、強迫頭位、頸椎活動受限及壓痛、頸動脈搏動及血管雜音等情況。
四肢 形態,姿勢,有無畸形,活動是否受限,動脈搏動的強弱,周圍神經是否增精粗,肌肉有無壓痛等。
脊柱有無畸形、壓痛、叩痛、活動受限等情況。
3 顱神經
嗅神經用揮發性芳香物(樟腦、松節油)分別測試左、右鼻嗅覺。注意有無嗅覺減退、消失、異常或過敏,是一側還是兩側。
視神經 ①視力:通常用近視力表,近視、遠視、減退等。②視野:用指測法;颊弑彻馀c檢查者
對面坐,查左眼時,遮右眼,左眼固定注視檢查者右眼,檢查者閉左眼,用手指在兩人中間從上下左右的周邊逐漸向中央移動,囑患者看見手指時即說出,必要時用
視野計檢查。③眼底:用檢眼鏡檢查視神經盤、血管、視網膜等。④瞬目反射:用電筒光照或用手指假擊其中目,觀察是否閉眼。
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及展神經 ①瞼裂:大小,是否雙側對稱,有無上瞼下垂。②眼球位置及運動:有無斜視、同向偏斜、復視及眼球震顫等。③瞳孔:大小、形狀、位置、邊緣,兩側是否對稱,對光反應(直接、間接)、調節反射如何。
三叉神經、俑杏X:測定面部痛覺、觸覺、冷熱覺的程度及其分布范圍,注意兩側對比,有無壓痛點。②運動:顳頰部有無肌萎縮,張口時下頜有無偏斜。囑患者作咀嚼動作,以手按觸顳肌、咬肌、測肌力。③反射:角膜反射、下頜反射。
面神經、龠\動:觀察兩側面部形態是否對稱,有無顏面偏側萎縮、面肌痙攣。囑患者作蹙額、皺眉、閉眼、露齒頰、吹哨、觀察額紋、眼裂、口角、鼻唇溝是否相等。②味覺:測定舌前2/3味覺。
前庭蝸神經 (位聽神經)①耳蝸神經:氣導骨導比較(林內Rinne)試驗,正常氣導大于骨導;雙耳骨導比較(韋勃Weber)試驗,正常感到聲音在正中;骨導敏度(許瓦巴赫Schwabach)試驗;聽力計檢查(必要時)。②前庭神經:錯定物位征、旋轉試驗、冷熱試驗。
舌咽神經、迷走神經 發音、吞咽、軟腭與懸雍垂位置及運動、咽部感覺、咽反射、聲帶運動(必要時)
副神經 囑轉頭、聳肩,觀察運動情況及胸鎖乳突肌有無萎縮。
舌下神經 張口時舌在口腔中的位置,伸舌時舌尖有無偏斜,觀察舌肌有無萎縮及肌纖維性顫動
肌體積 有無肌萎縮、肥大,測量兩側肌體的周脛。
不自主運動 注意幅度、速度、部位、程度,隨意運動、情緒緊張、睡眠對不自主運動的影響。看中舞蹈樣動作、手足徐動、扭轉痙攣、震顫(靜止性、姿勢性、意向性)肌束顫動、肌陣攣、抽搐等。
肌張力 捫觸肌的彈性及硬度,作被動運動,體會肌緊張度及阻抗力,痙攣性(折刀樣)肌張力增高,強直性(鉛管樣、齒輪樣)肌張力增高、或肌弛緩、關節過度屈伸。
肌力 觀察肢體活動及幅度、是否有力;囑依次作各關節的各個方向的主動運動,測定其抵抗檢查者給予阻力。手部肌力可用握力計測定。
肌力的記錄采用六級記分制:0級,為完全癱瘓;Ⅰ級,可見肌肉收縮,而無肢體移動;Ⅱ肢體能在床上移動,但不能抬起;Ⅲ級肢體能抬離床面;Ⅳ級,能抵抗阻力的運動;Ⅴ級,為正常肌力。記錄癱瘓部位和分布。
共濟運動
觀察穿衣、扣鈕扣、端水、走路、寫字等動作,是否穩準、協調,注意說話是否流利。進行指鼻試驗,快復輪替動作、跟膝脛試驗。檢查閉目難立(郎堡
Romberg)征:囑并足站立,睜眼、閉眼,觀察有無站不穩、傾倒。起坐試驗:仰臥,兩手置胸前,試坐起,當軀干前屈時,兩下肢翹起為陽性,稱臀部軀干
聯合屈曲癥狀(小腦病變)
聯帶運動 觀察行走時兩臂擺動自然、適度、是否減少。仰臥,兩臂置胸前,試坐起,腦性偏癱的下肢可出現不自主的抬高。仰臥,檢查者將手置患者足跟下,腦性偏癱患者試抬癱側下肢時,對側下肢向下壓,檢查者手掌有重壓感,稱胡佛(Hoover)征。
步態 睜眼、閉眼,前行、后退,快走、慢走突然起步、立;蜣D彎,觀察行走時無異常,描述步態(如:慌張步態、垂足步態、剪刀步態、酒醉步態、痙攣性偏癱步態、鴨步)。
5.感覺 閉眼,囑受到感覺刺激時,立即回答。先全面粗查一遍,再從感覺減退或消失區直至正常區,兩側上下、左右對比,注意感覺障礙的程度、性質、范圍。
淺感覺 檢查痛覺、觸覺、冷覺及熱覺,繪圖記錄。
深感覺 檢查關節覺(被動運動覺、位置覺)、震動覺、深部壓痛(捏擠肌肉、肌腱或壓迫睪丸)。
復合感覺(大腦皮層感覺)皮膚定位覺,兩點辨別覺、圖形覺、實體覺、對點單感(骨針或指尖觸身體兩側對稱部位,頂葉病變者對側軀肢無感覺)等。
6.反射 要求被檢查者合作、放松,肢體位置適當、對稱。叩擊力量要均勻、恰當,兩側對比。
深反射 檢查肱二頭肌腱反射、肱三頭肌腱反射、橈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踝反射、髕陣攣、踝陣攣。記錄符號:“0”無反應,“+”減弱、“++”正常,“+++”亢進,“++++”陣攣。
淺反射 檢查腹壁反射(上、中、下部)、提睪反射、跖反射、肛門反射等。
病理反射
巴彬斯奇(Babinski)征以骨針足底外緣,由后向前,發現拇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分
開并跖屈為陽性,見于錐體束徑路障礙。劃足底開始時力量宜輕,如無反應,方可加重刺激。正常人刺感過強或足底敏感者,可引起肢體回縮及假陽性反應。也可采
用其他方法試驗,反應相同。如奧本漢(Oppenheim)征:以拇指和示指沿脛骨前緣用力自上而下推壓,直到內踝上;恰多克(Chaddock)征:以
骨針劃足背外側緣,由后向前;戈登(Gordon)征:用手擠壓腓腸肌。以上反射亦可見于二歲以下正常嬰兒,因其錐體束未發育完善。
何夫曼(Hoffmann)征以左手托住患者一手,使腕部輕度背屈,用右手指夾住患者中指,以拇指急速輕彈中指指甲,引起其他各指掌屈者為陽性(本反射并非病理反射,但一側陽性或較強,有臨床意義,多見于皮質脊髓束病變)。
羅索里摩(Poccoлимо)征輕叩或以手指輕刷足趾基底部或趾面,引起各趾跖屈者陽性(雖見于錐體束損害,但也見于反射亢進者)。
7.腦膜刺激征頸強直?四嵴鳎↘ernig)征:仰臥,髖關節屈曲成直角,然后伸直其膝關節,遇抵抗或疼痛者為陽性。布魯辛斯基(Brudzinski)頸部征:仰臥,將頭向胸部屈曲,引起兩下肢屈曲為陽性。
8.植物神經檢查皮膚色澤、彈性、溫度、汗液分泌、毛發、指甲有無異常,關節有無營養障礙,檢查括約肌功能、性功能、皮膚劃紋試驗,立毛反射,發汗試驗等。